無人機:空中的大數據革命正在上演
無人機:空中的大數據革命正在上演
2014.11.17 | 科技

大數據只是基於電子商務的精準營銷?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大數據將廣泛地存在於物理世界和實體經濟,其催生的產業革命才剛剛開始。

最新的案例是無人機,即無人駕駛的飛行器。它具有中央飛控系統,能夠實現超視距的自主飛行。二戰之後,尤其是海灣戰爭以來,無人機技術一直是各國軍事競爭的一個焦點,但在民用領域,其應用卻極為有限。

最近一兩年來,這種情況正在改觀,無人機在民用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非常值得關注的應用。

例如農業領域,通過無人機的定時巡邏,可以監測整個農場的情況。過去租賃一架飛機來拍攝,成本是1000美元/小時,而現在一架小型無人機的售價還不到1000美元。農場主買來之後,可以隨時對農場進行拍攝,然後用軟件自動分析這些圖像和數據。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人眼難以發現的問題。例如,灌溉是否均勻,土壤的顏色有什麼變化,哪裡出現了蟲災等等。根據這些分析,農場可以即時調整種殖措施,農作物的收成得以改善。

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節省資源。例如,無人機飛過果林的時候,可以通過樹葉的顏色光譜來判斷植物是否缺水,隨即將訊息傳導至這片果林的澆灌系統,有的放矢地進行灌溉,而不是盲目澆水。水資源可以得到節約——這也是用大數據來構建精準農業的核心要義。

工業領域也有應用。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和SolarCity公司用無人機從幾百萬個太陽能電池模塊中檢測出異常,同時指導光伏電站的建設規劃,以保護野生動植物。又如電網巡檢,電力傳輸網絡延綿千里,傳統的電網巡查,是檢查員穿山越嶺、沿線巡查,抵達一座電力高壓線塔之後,還需要攀爬電塔,費時不說,危險性也大。如果用上無人機,效率可成倍提高。遇到雷擊跳閘等突發故障,無人機能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進行排查,為快速恢復供電爭取寶貴的時間,無人機還可以圍繞目標進行360度全方位拍攝,做到零死角。

此外,無人機的紅外拍攝功能還可以偵查到線路發熱等潛在的故障,這些優勢,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電力巡檢員也難以企及。中國的電力系統,有上百萬的巡檢員,無人機如果能夠普及,將會大面積地替代人工巡檢,降低成本。

就此而言,無人機就是會飛的傳感器,它把人類的視野和感知延伸到了空中,使人類對農田、電網、礦山等物理世界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這種水平的提升,在技術領域本身也將掀起一場革命。傳統的衛星遙感和載人航拍技術,不僅成本高昂、缺乏靈活性,還有一個關鍵的痛點:清晰度有限,而無人機收集的圖片,比衛星圖片要清晰很多倍。因為無人機能夠在雲層之下的低空飛行,飛行高度甚至可以低到近地2至3米,可以預見,這種強大、精確的數據收集功能,未來還將顛覆Google之類的地圖服務。無人機對於大數據的意義,用空中大數據的革命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然,無人機的技術並沒有完全成熟,目前也存在一些瓶頸:電池續航力,這直接影響到無人機到底能飛多遠;避擦撞能力,即在飛行器不斷增多的未來,飛機之間如何保證互相不干擾、不碰撞。

正是因為這個挑戰,無人機目前只有企業級的應用而很難推廣到消費者領域。試想一架無人機可以在大農場上空任意飛行,但如果大家都用無人機來送快遞,那天空也將變得十分擁堵。所以用無人機送快遞,還是個噱頭,即使突破了技術瓶頸,還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管制規定。

最近,美國政府已經在著手為無人機定章立制。為了無人機的正式稱呼,美國國會還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無人機在美國,被稱為Drone。這是因為其執行的第一次軍事行動代號為Drone,由於這次成功的行動,無人機因此得名。但現在,企業家們聯合反對這個名字,他們認為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軍事刺探、情報收集,不利於無人機在民用領域的推廣。美國國會有議員主張正式改名叫做「無人機」,但科技界又反對。他們認為,無人機的叫法非常愚蠢,就像早在汽車被發明之時,大家看到沒有馬,這車居然也能跑,於是把汽車叫做「無馬車」,最後證明這個叫法站不住腳。美國科技界的主張,就其技術本質,無人機應該叫「遠程遙控飛機」,這個名字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美國國會的爭論,不僅反映了無人機在民用領域的快速普及,還反映了對無人機認識在不斷加深。如果能夠突破上文提到的技術瓶頸,無人機就不僅是一個飛行的傳感器,還能成為一個飛行的機器人,執行更多的任務。在《數據之巔》這本書中斷言,大數據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正在由訊息社會向智慧社會邁進。無人機在民用領域的新應用,將成為這個論斷一個新的註腳。

本文出自創業邦/塗子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