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威] 廣告模式未死,但新媒體得團結
[鄭國威] 廣告模式未死,但新媒體得團結

上個月我談到新媒體要有新的商業模式,但沒有真的寫出可以照著做的商業模式。不是我要藏私,或是要故弄玄虛,而是其實寫出來也沒有用:我的意思是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可以是新媒體的商業模式,新媒體工作者該轉念,放棄「單」靠內容賺錢這件事。只要想通,轉身就是新世界──儘管是混亂、多變、而且危險的,但總比安靜地掛掉來得好。

反過來說,也用不著就此甩開廣告模式。從我做網路媒體的角度來看,最熱門的互聯網雙邊市場策略,或所謂「羊毛出在牛身上,豬來買單」的商業模式,其實都是廣告模式的變體。媒體最仰賴的廣告模式就是雙邊市場,一邊對廣告主,一邊對閱聽人。因此許多看來神奇的商業模式,其實改變的不是模式,而是顛覆了對媒體的傳統定義。當我們重新定義媒體,也就為廣告模式帶來新生命。

舉例來說,Amazon的手機或小米的手機就不是產品,而是媒體,真正要賣的是媒體承載的那些服務。打個比方,這些手機都只是白紙,重點是紙上的內容。近來三星手機的聲勢跟獲利都大幅下滑,主要的原因也是即使三星推出更新、更強大的旗艦機種,都無法改變三星手機只是白紙的事實。白紙不是不能賣,但那就是論斤秤兩的生意。

然而雙邊市場也常被稱為「如果你沒為商品付錢,你就是產品」,因此受到批評。這無可厚非,的確有很多這類的隱藏操作,讓人不知不覺把自己的個資跟隱私都賣掉了,是該批判,但新媒體這行更像是熬石頭湯的故事。對我來說,新媒體就是拋磚引玉:要解決問題、產生改變之前,得先找到關注問題的人──有能力跟有意願做出改變的人,而這必須得經由媒體達成。

所以廣告模式其實沒什麼不好,問題在於現在的廣告模式是被扭曲的。我想要讓廣告模式恢復原本的樣貌,而要達到這目標得靠團結。

台灣的新媒體正在迅速蓬勃生長,優質的新媒體因為資源有限,也因為需要專注才能有好表現,所以都限定垂直領域,少有包山包海的「大眾媒體」。既然個別流量都做不大,與其讓流量成了廢水,我們真該團結起來,透過共同串連的廣告系統跟Open ID,組成優質聯播網,一起說服廣告主,讓他們知道把廣告費砸在沒人看的老媒體跟沒水準的農場網站是沒有意義,甚至有害的。若想要觸及最有想法、最挑惕、但也最有影響力的消費者,就要透過優質的媒體。我們也必須要讓廣告主知道隱藏買主身分的置入性行銷或「軟文」,對於消費者來說是無效且有反效果的。我們要能提供比瀏覽數更好的判斷指標,所以要統合起來,導入數據思考,用多樣的演算法來提供洞見。

如何,你有興趣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