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的倉庫機器人 Kiva
Amazon 的倉庫機器人 Kiva
2014.12.02 | 科技

現在正值美國假期購物季,身為網路商務龍頭的Amazon,面對訂單湧入的這個季節,到底如何維持「出貨效率」呢?日前Amazon首度打開倉庫大門,展示最新一代Amazon物流倉庫。

時間倒回2012年初,Amazon以7億7千5百萬美元併購Kiva Systems,這家新創公司的主要產品就是「物流管理機器人」,以及自動化管理線上訂單的軟體。過去2年來,Amazon一直對於他們如何使用Kiva機器人保持低調,兩年後我們看到的是Amazon倉庫確實有許多忙碌的機器人在工作。

走進Amazon物流中心(他們稱之為「顧客滿足中心」),第一印象是響徹天際的各式聲音,有好幾瓶塑膠罐在輸送帶上滾動、一個又一個的包裹通過輸送關卡,還有在包裹上貼上一個又一個標籤的聲音,這是個充滿機器聲響的地方,甚至還有機器人在這裡工作。

走到4樓,Kiva機器人就這樣安靜地座落在貨架旁,這台重145公斤的方形橘色機器人,上方搬運著超過340公斤、高於一般人身高的貨架,而這也是他們的唯一工作:搬運貨架。

搬動貨架有2個原因。第一,當新的貨物抵達物流中心時,每個品項都得放在原地直到有人來點貨為止,但有了Kiva機器人,Amazon的員工不必走到卸貨的地方,只要在站點等待貨物過來被盤點就好。而第二原因則是,當線上訂單進來時,Kiva機器人會自動把貨物帶來,不必再讓工人移動到貨架處取貨。

Amazon全球營運副總裁Dave Clark表示,使用Kiva機器人為Amazon帶來兩大好處。首先,因為是機器人到貨架取貨,不再需要空出讓人通過的走道,也因此貨物能夠更緊密地存放在一起,讓出更多空間存放更多貨物。同時,省去員工走到貨架、取貨等時間,也讓出貨更有效率。

「Kiva機器人負責簡單的工作:移動貨物,而員工則是負責較複雜的工作:辨識正確產品、掌控品質等。」Dave Clark說。

目前這個編號OAK4的物流中心,能存放2,100萬個品項,但一旦全面導入Kiva機器人後,預計能存放至2,600萬個品項,換句話說,增加500萬個品項的存放空間。同時也能提升出貨效率,目前最高峰一天能出貨70萬個品項,但全面導入Kiva機器人後,預計能提升至150萬個品項。全美50個物流中心中,Amazon已在其中10處導入共1萬5千個Kiva機器人。

可以舉重的 Kiva 機器人可以舉重的 Kiva 機器人Kiva 機器人排排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