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十九日,台積電在新竹市立體育場舉行運動會。這是蔡力行擔任執行長後第一次參加運動會,跑完了三圈四百公尺的跑道後,他大方地讓媒體攝影機從四面八方對準他,各家媒體記者圍坐在他的身旁,直接近距離發問各種問題。
身為台灣科技龍頭公司的執行長,蔡力行的領導風格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過去外界用「小張忠謀」一語概括這位台積電新任執行長的管理方式,但是隨著蔡力行第一線執行內部策略、面對市場競爭,外界也漸漸看到一種「蔡氏風格」正在成形。
比張忠謀快也比張忠謀直
蔡力行的風格有多明快呢?光是從半年前蔡力行回答內部員工的問題就可以得知。當時一名員工請他發表前往大陸投資布局的看法,特別是主要競爭對手都已搶先在大陸量產。當時蔡力行就直接在台積電內部刊物(晶圓雜誌(上回應,「我們不會去做認為不對的方法」來強調台積電不會像聯電一樣的方式登陸。
而蔡力行的直接批評,也引起聯電的反彈,帶來軒然大波。過去「晶圓雙雄」之爭彼此還算盡量克制,避免直接批評對手,但是蔡力行上任之初就直來直往,也難怪已有人預言,未來蔡力行可能比張忠謀還要強悍。
不過和媒體相處時,蔡力行親和力十足,侃侃而談他在物理學上頓悟的管理。他特別提到了「熱力傳導學」,一點持續受熱之後,熱力傳達的速度會加快,「所以公司或組織發生問題之後,不馬上處理就會很快擴散出去,」蔡力行說,領導者一定要學會很快找出問題、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蔡力行台大物理系畢業之後,就出國留學。拿到美國康乃爾(Cornell)大學材料工程學博士的學位後,進入位於科羅拉多州的惠普(HP)晶圓廠工作。在惠普八年內,蔡力行升任至晶圓廠經理,練就他興建、營運晶圓廠的紮實底子。
一九八九年在當時台積電營運副總曾繁城力邀下,蔡力行結束在美國的十餘年生活,束裝返國,當時正是台積電成立第三年。蔡力行從台積電晶圓一廠製程部門經理做起,當時一廠廠長是現在華亞半導體執行長高啟全。後來蔡力行一路升至二廠副廠長,漸漸嶄露治軍嚴謹、目標管理的風格,深受張忠謀賞識。
建八吋晶圓廠立大功
蔡力行一口流利的英文自然也功不可沒,聲勢更漸漸凌駕工研院出身、當初在二廠擔任廠長的許金榮,這也是台積電內部最早開始劃分「國際派」和「本土派」的起點,最後許金榮在另有考量下跳槽至聯電,蔡力行也就接替許金榮之位。
過去被冠上「小張忠謀」的封號,除了他具有「國際化背景」外,還有強烈的邏輯思考分析能力,一名內部人士就指出,蔡力行往往可以在各方面資料並不是充分成熟時,看出市場趨勢,提出意見與建議作法,這是他專業的地方,也是張忠謀曾經提過領導人需要具備的洞察力(insight)表現。
不過讓蔡力行一路平步青雲的,不只是背景和思考方式而已,更重要的是「戰功」。蔡力行真正的「戰功」,也是在晶圓廠內創下,像一九九三年時,台積電決定投注五百億元鉅資,興建國內第一座八吋晶圓廠,那是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與國際技術接軌的重要里程碑。
當時,張忠謀私下對人透露,蓋這個廠,其實是一個把公司所有現金、資源全部賭在上面的重大決策,因為當時台積電的技術、產能仍落後於國際水準,為了更進一步降低成本、擴充產能,興建八吋晶圓廠是必走之途,而他選定的計畫執行者,就是蔡力行。
在短短兩年內,蔡力行挑選一批精銳部隊,把廠房蓋好,並開始量產,產能衝刺速度創下國際記錄。同時,台積電又有兩座八吋晶圓廠陸續動工,都由蔡力行運籌帷幄,他也就從廠長、協理,迅速竄升為台積電的南廠區副總經理。一年之內連跳兩級,創下台積電升官最快的速度。
言談間非常尊敬張忠謀
「張董事長一直是台積電中最重要的人!」蔡力行第一次法說會上就如是表示,說明了他雖然有功,卻也懂得藏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只會「看臉色」做事,蔡力行上任之後,馬上和研發單位設定每週的會議,他也坦承自己過去是生產單位出身,對於客戶服務設計這一塊,現在他也要開始掌握,說明了人如其名「力行」,展現快速掌握大局的重要能力。
美國(商業週刊)也形容蔡力行在爭執不下的狀況中,能協調各方意見,說明他其實是一位「很會找重點」的領導人,而這也是「蔡式風格」能夠這麼行事明快的原因。放諸台灣企業,從過去宏電開始,內部一直無法產生一位具有國際觀的接班人,一九八九年,施振榮由IBM禮聘回國的劉英武,也因為無法融入宏電的本土文化,三年前鎩羽而歸。從這些比較起來,蔡力行的接班順利,也讓台積電展現身為真正國際級企業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