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威] 用4G的誘因需要創造嗎?
[鄭國威] 用4G的誘因需要創造嗎?

是這樣的,為了競標4G頻譜,各大電信商共花了上千億的標金,金額龐大,因此先前各家電信商也放出「吃到飽」方案若不取消就會虧損的消息,來測試市場風向。而政府收來這上千億,除了補貼國庫之外,決定拿出其中150億來推動4G高速網路發展。至於為何是150億而不是140億或160億,我毫無頭緒。

根據媒體報導,這名為「加速行動寬頻服務及產業發展方案」的肥肉,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主責,經濟部、NCC、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衛福部等部會都有得分。150億元基金,經濟部拿最大塊,共100.46億元,剩下的如NCC拿22.45億元,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衛福部等各為7億元、5.7億元、4.40億元、1億元不等。

我大概從去年年末開始聽聞這150億的消息,知道許多法人單位虎視眈眈,就在等這一大塊肥肉從天上掉下來。我也跟幾位友人討論過這件事,只覺得荒謬。

簡而言之,這整個案子是要讓更多人啟用4G,為了要達到目的,各項方案就圍繞在「讓4G的品質更好」以及「創造4G使用的誘因」。前者其實是電信公司自己要負責的,政府拿這些錢來負擔一些無人管地帶的事務,像是消除大家對電磁波的疑慮或是協調基地台的建設位置,倒也無可厚非。但創造誘因則是另一回事,在價格不變的情形下,誘因就是用途,比3G更誘人的,不外乎更流暢、快速的資料上下傳速度帶來的無縫娛樂體驗,例如可以在大眾交通工具上隨點隨看串流電影或戲劇、可以盡情連線玩遊戲而不延宕,也不擔心遊戲包體過大、可以不塞車地跟朋友即時互動傳圖、傳大檔案⋯⋯,這幾個誘因都已經強大到造成社會問題了,實在是無須擔心誘因不足。

所以問題從來就不是誘因,而是這些誘惑現在絕大部分是由外國公司生產的內容跟服務來滿足,電影看好萊塢、電視劇看韓國、中國、音樂聽韓美日、遊戲玩中國⋯⋯,這些都是需要高速行動網路的需求,而我們全面失守。既然問題是出在這,那麼這幾十億的4G推廣基金如果又被法人單位分食,搞出許多個看似玄妙實則清談的高峰會、論壇、研討會,或是什麼園區、什麼基地的,最後結果都只是用來養自己內部人員,那下場肯定悲催。

說到底,我覺得因為多一筆錢就得為了這筆錢來想新的花法這件事,實在是很沒效率,更何況極有可能是同一批人用同一種無效率的方式把錢給花了,連想新的花法都不用。如果我們清楚認知目前遭遇的困境,那就該設定明確的標的,跟一個(或幾個)經過驗證、確認有用的打法,然後加大力度來投資,不要淺嘗輒止、東摸西湊,結果樣樣都不著邊際。因為諸多因素,台灣投資網路新創或內容產業很不暢旺,這我們也就認了,但政府的錢可請千萬好好用、盡量公開透明,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台灣還能繼續溜滑梯溜多久。

關鍵字: #電信通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