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振] 披著「高科技」外衣的「低科技」靈魂肉體
[朱宜振] 披著「高科技」外衣的「低科技」靈魂肉體

今天,一位現在在做雲端應用硬體的台灣上市公司前同事 A ,突然在線上問我對一家應用 OpenStack 相關技術新創公司的看法。在聊天的中間,我們談著各種台灣科技業中的怪現象。

很多人可能都有誤解,認定高科技從業人員有本事替世界大廠做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如 iPhone 或各種筆記型電腦,或各種看來酷炫的伺服器,所以感覺這些人應該過著各種「高科技」的生活。但實際情況是,扣除這其中很少數的公司或廠商,大多數的人們其實都是披著高科技外衣的狼,骨子裡其實只是極盡傳統的作業方法,因為ISO的規範,他們用你可以想像到最傳統的表單天天按表操課。但其實,多數廠商根本忘記 ISO 的基本精神是能夠有跡可尋,可以追蹤回溯。這種假「高科技」廠商因為運作效率順暢而在台灣備受注目受盡資源眷顧。但其實導致台灣沒辦法容納美國那些新型態的硬體新創公司,有機會用各種一流的雲端設計服務工具,來加速自己的硬體產品設計週期。

圖說:產品生命週期,Saad Faruque 分享於 Flickr,CC by 2.0
圖說:產品生命週期,Saad Faruque 分享於 Flickr,CC by 2.0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現在在市場上就有很好的例子:如果你是做智能硬體新創的,產品從設計之初就可以使用由 Mouser 提供的各種設計服務,從線路圖開始,新創團隊就可以用免費工具,直接替你產出 BOM 表,以及那些 BOM 表背後所有的原廠 datasheet。下一步即可根據你新創公司所要的數量直接下單。我們拿台灣業界目前最普遍的 PCBA 設計工具 OrCAD 為例,業界裡每家公司的合法 license 又有幾套呢?現在 Mouser 直接提供你合法、免費的工具,而且如果你還是習慣用 OrCAD,也可以選擇搭配很棒的 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雲端服務如 Arena Solutions 來整合你的產品。除了可以線上即時與 Digikey、Mouser 等等各家零件供應商直接銜接,也可以做到少量成套購買,且即時的 BOM 表所附,就是原廠最新的 datasheet。更有甚者,也可完整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如果等你的新創企業真的成長夠大後,還可直接與你導入的 SAP 或 Oracle 對接。台灣的傳統作法,大概只是先買套三、五十萬的 ERP/MRP 來解決問題,也不能即時更新並整合資訊,以前資訊不流通,反正等到企業夠大,再透過巨額資金來更新成 SAP 就好。

上面這段流程說來簡單,但行內的就知道現行的公司內,有多少流程和人員資源,就是因為如此而卡在中間。但對於一家作高端複雜產品的硬體新創來說所需要的人力,很可能只要佈局有開發的工程師直接使用,或者配置必要的 PM 即可。於是這些硬體新創,就可以很快速的跟上大型公司的開發水準,但是開發流程與速度卻又比傳統硬體公司可能還在各個流程卡關快上許多。這些新的雲端服務與流程的導入,對整體來說在成本與費用上,很容易就可因為不需要疊床架屋完善流程所需的額外人力而更節省,且反而真正把創新的基因直接內建在組織內。

最近,令一家老朋友 B 提到自己剛換到一家老字號的硬體公司上班,本希望能夠帶來一些新的作法和思維,但馬上就被內部的老人質疑說這些新提案,說法是:「為何要這麼做?我們以前都OOXX不也過得很好?」,更諷刺的是,這些公司通常在自己對外的企業簡報或網頁上,都還會強調著 Innovation這個字。我教了老朋友一招,下次在會議裡討論的項目直接列上結論:「如果我們要用既有的方式再戰二十年,那麼我們就現在結論繼續用現有方式過活就好。」然後,就把這個作法列在對外簡報與說明上吧。

創新真的不是只是放在對客戶的簡報、產品看起來很炫、跟的上最新規格就好。創新是組織的根本或說該從 DNA 就有的。這個挑戰在如今因為互聯網,只會越來越大而已。

端看那些我們過去不去認真關注的傳統產業區,可能都已經開始比這些所謂線上的高科技業更擁抱互聯網。重新嘗試找到他們本業在未來中可以站穩的角色和定位。就像中國的各種 O2O 服務,試著把各種過去不炫又不酷的行業,用互聯網來顛覆一次。但是,我們必須老實說,台灣的多數科技(製造業)根本還沒覺得該走到這一步。.

回到開頭同事 A 的話題,他們公司本來也請了顧問,想學學其他已經做了電子商務的公司做個自己的購物網。但馬上發現這其實只不過是自己把產品型錄放上網、加個購物車,了不起自己接接金流與物流的工具而已,但維運需要專業人員、獨立的金流與安全性不但維運成本高昂,如果要自己作物流成本也不是現在消費者可以輕易接受的。互聯網不是這麼簡單的,如果沒有徹頭徹尾的改變,把自己的金物流重新整理結合、運用現在最具經濟效益的資源,代價當然高昂,結局當然悽慘。

認真說來,現在這個時代,許多披著「高科技」外衣的公司或品牌企業,其實可能只是擁有「低科技」的靈魂與肉體。各位反而可以拭目以待,看到很多被定義所謂的「傳統產業」在擁抱互聯網後的重新創業,可能沒有酷炫的「高科技外衣」,卻擁有世界級「高科技」靈魂與肉體的運作模式

原文出處:Entrepreneur Adventure

關鍵字: #SAP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