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現在在做雲端應用硬體的台灣上市公司前同事 A ,突然在線上問我對一家應用 OpenStack 相關技術新創公司的看法。在聊天的中間,我們談著各種台灣科技業中的怪現象。
很多人可能都有誤解,認定高科技從業人員有本事替世界大廠做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如 iPhone 或各種筆記型電腦,或各種看來酷炫的伺服器,所以感覺這些人應該過著各種「高科技」的生活。但實際情況是,扣除這其中很少數的公司或廠商,大多數的人們其實都是披著高科技外衣的狼,骨子裡其實只是極盡傳統的作業方法,因為ISO的規範,他們用你可以想像到最傳統的表單天天按表操課。但其實,多數廠商根本忘記 ISO 的基本精神是能夠有跡可尋,可以追蹤回溯。這種假「高科技」廠商因為運作效率順暢而在台灣備受注目受盡資源眷顧。但其實導致台灣沒辦法容納美國那些新型態的硬體新創公司,有機會用各種一流的雲端設計服務工具,來加速自己的硬體產品設計週期。
圖說:產品生命週期,Saad Faruque 分享於 Flickr,CC by 2.0
現在在市場上就有很好的例子:如果你是做智能硬體新創的,產品從設計之初就可以使用由 Mouser 提供的各種設計服務,從線路圖開始,新創團隊就可以用免費工具,直接替你產出 BOM 表,以及那些 BOM 表背後所有的原廠 datasheet。下一步即可根據你新創公司所要的數量直接下單。我們拿台灣業界目前最普遍的 PCBA 設計工具 OrCAD 為例,業界裡每家公司的合法 license 又有幾套呢?現在 Mouser 直接提供你合法、免費的工具,而且如果你還是習慣用 OrCAD,也可以選擇搭配很棒的 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雲端服務如 Arena Solutions 來整合你的產品。除了可以線上即時與 Digikey、Mouser 等等各家零件供應商直接銜接,也可以做到少量成套購買,且即時的 BOM 表所附,就是原廠最新的 datasheet。更有甚者,也可完整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如果等你的新創企業真的成長夠大後,還可直接與你導入的 SAP 或 Oracle 對接。台灣的傳統作法,大概只是先買套三、五十萬的 ERP/MRP 來解決問題,也不能即時更新並整合資訊,以前資訊不流通,反正等到企業夠大,再透過巨額資金來更新成 SAP 就好。
上面這段流程說來簡單,但行內的就知道現行的公司內,有多少流程和人員資源,就是因為如此而卡在中間。但對於一家作高端複雜產品的硬體新創來說所需要的人力,很可能只要佈局有開發的工程師直接使用,或者配置必要的 PM 即可。於是這些硬體新創,就可以很快速的跟上大型公司的開發水準,但是開發流程與速度卻又比傳統硬體公司可能還在各個流程卡關快上許多。這些新的雲端服務與流程的導入,對整體來說在成本與費用上,很容易就可因為不需要疊床架屋完善流程所需的額外人力而更節省,且反而真正把創新的基因直接內建在組織內。
最近,令一家老朋友 B 提到自己剛換到一家老字號的硬體公司上班,本希望能夠帶來一些新的作法和思維,但馬上就被內部的老人質疑說這些新提案,說法是:「為何要這麼做?我們以前都OOXX不也過得很好?」,更諷刺的是,這些公司通常在自己對外的企業簡報或網頁上,都還會強調著 Innovation這個字。我教了老朋友一招,下次在會議裡討論的項目直接列上結論:「如果我們要用既有的方式再戰二十年,那麼我們就現在結論繼續用現有方式過活就好。」然後,就把這個作法列在對外簡報與說明上吧。
創新真的不是只是放在對客戶的簡報、產品看起來很炫、跟的上最新規格就好。創新是組織的根本或說該從 DNA 就有的。這個挑戰在如今因為互聯網,只會越來越大而已。
端看那些我們過去不去認真關注的傳統產業區,可能都已經開始比這些所謂線上的高科技業更擁抱互聯網。重新嘗試找到他們本業在未來中可以站穩的角色和定位。就像中國的各種 O2O 服務,試著把各種過去不炫又不酷的行業,用互聯網來顛覆一次。但是,我們必須老實說,台灣的多數科技(製造業)根本還沒覺得該走到這一步。.
回到開頭同事 A 的話題,他們公司本來也請了顧問,想學學其他已經做了電子商務的公司做個自己的購物網。但馬上發現這其實只不過是自己把產品型錄放上網、加個購物車,了不起自己接接金流與物流的工具而已,但維運需要專業人員、獨立的金流與安全性不但維運成本高昂,如果要自己作物流成本也不是現在消費者可以輕易接受的。互聯網不是這麼簡單的,如果沒有徹頭徹尾的改變,把自己的金物流重新整理結合、運用現在最具經濟效益的資源,代價當然高昂,結局當然悽慘。
認真說來,現在這個時代,許多披著「高科技」外衣的公司或品牌企業,其實可能只是擁有「低科技」的靈魂與肉體。各位反而可以拭目以待,看到很多被定義所謂的「傳統產業」在擁抱互聯網後的重新創業,可能沒有酷炫的「高科技外衣」,卻擁有世界級「高科技」靈魂與肉體的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