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書選] HTC跌到谷底如何重練?經營戰略史的啟發:此時更需破壞式創新!
[數位書選] HTC跌到谷底如何重練?經營戰略史的啟發:此時更需破壞式創新!

為何HTC的股價從風雲一時的1300元跌到61元?

從百年來的商業演變軌跡來看,本來就沒有一間企業能永遠在高點,如何在激烈、變幻莫測的商場上存活、勝出,驅動了每位經營管理專家,思考企業經營如何在困局調整因應。

整理世界經營史最完備的鉅著《經營戰略全史》,從作者的爬梳當中,我們將會發現,原來許多成功企業,其成功之道不單單是因為推出顛覆市場的殺手級商品,而是採用了符合時代潮流的經營戰略!

HTC董事長王雪紅在給員工的信中提到,需要改變過去做事的方法。然而,我們可以從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的觀點「破壞式創新」了解,或許從企業高層調整領導的方式,更是對組織最優先的項目

圖說明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圖片來源:Betsy Weber,CC Licensed)

在創新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主角更迭」的情況。以前主導市場的企業或個人,幾乎都會在下一次創新的階段敗下陣來。以往大家都認為原因出自創新過程的特性。

因為創新是革命性的,企業無法沿用以往的能力,所以會面臨失敗。克里斯汀生研究電腦零件(例如硬碟)之後提出下列結論。

  • 創新本身是革命式的或漸進式的,和企業的失敗無關。
  • 失敗的原因,在於龍頭企業有太強的顧客導向思維。

龍頭企業通常有重要的顧客,回應這些顧客的需求是至高無上的任務,所以企業使盡全力改善「現有的技術和制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程度。和重要顧客無關的一切都會被棄於不顧。

然而,新的技術和制度往往出自和現況相距甚遠之處,而且會迅速(或者慢慢)進化。某一天顧客會突然發現,這些新技術能滿足自己以前也沒有注意到的需求。龍頭企業也會同時發現這一點,可惜往往為時已晚,就像哈雷機車發現本田的小狼系列大受歡迎時已經來不及了。克里斯汀生稱這種創新過程為「破壞式創新」。對龍頭企業來說,這是令人頭疼的兩難。愈擅長顧客導向思維的企業,愈容易步入絕境……

另組小型團隊以開拓新顧客

克里斯汀生率先提出以組織解決這樣的問題。如果過度專注於靠現在的業務,服務現在的顧客和廠商,絕對無法創造「破壞式創新」打破現狀。所以企業應該另組小型團隊,以不同的指標管理(不追求短期成效),不對現有顧客推銷,而是開拓需要新服務的顧客。

只要能掌握新顧客,就能拓展漸進式創新,徹底推展SECI循環,等到一切順利進化,再向現有顧客推廣即可。

克里斯汀生於《創新者的解答》探討這個問題之後,耗費八年時間研究,於二○一一年出版《創新者的DNA》

還是需要「創新的領袖」!

克里斯汀生探討什麼樣的領導力才能激發破壞式創新。

克里斯汀生首先訪問、調查一百位知名的創新人士,根據他們共通的思考、行為模式,進一步調查全球超過七十五個國家、五百多位創新人士。研究結果打破以往管理學界的常識。創新者有明顯的特徵。

  • 在五項基本的「發現能力」表現過人(一、找出關聯的能力;二、提問的能力;三、觀察的能力;四、建立人際網絡的能力;五、實驗的能力),也比一般人投入更多時間。

  • 第一項找出關聯的能力是認知能力,第二到第五項則是行為能力。只要改變行動,就能提升創造力。

克里斯汀生認為,破壞式創新所需的「創造性」,正是領導力最重要的資質。IBM對一千五百名企業總裁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也是如此。

創新能力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矯正。

而且「破壞性創新靠的就是團隊作戰」「只要領導者率先建立可以讓員工自由發揮『發現能力』的環境,企業就能正向發展」。

@@BOOKID:126513@@

文章出處:圓神書活網

關鍵字: #HTC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