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生]與現代化並行的中國網路時代
[鄭慶生]與現代化並行的中國網路時代
2015.10.11 |

在全球網路發展的歷程中,中國大陸的特性有別於其他國家:在時間上,7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才是真正主流消費者。在空間上,一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差距,猶若似縮小版世界,且各自以陡升的斜率持續成長著。因為這樣的特性,任何一點創新都可攫獲巨大市場。因為這樣的特性,留給創業者的空間也是足夠大的。

每 當回顧時至今日的中國大陸網際網路商業歷史的時候,我常把這段歷史放在一個更加宏觀的歷史背景中來思考。這個宏觀的歷史背景就是中國大陸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之後20年,中國才開始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接軌,這個時間點是特別的有意思,因為中國大陸在還沒有充分進入現代商業和消費社會之際,網路產業就開始在襁褓中發展起來。

相比而言,美國和歐洲的網際網路發展,則是在一個完善和成熟的消費社會形成很久以後,網際網路產業才開始發展。我一直認為,這個宏觀上的「先後順序」必須關注,因為這個順序是中國和美國網路發展的宏觀環境、歷史階段的重大差異。時至今日,中國仍在時間和空間上處於梯度進入現代化的狀態。

圖說明

時間上,中國大陸只有7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才開始有著和其他已發展國家社會人群類似的現代消費。這就是說,只有40歲以下的人群是消費的主流人群,這是迥異於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現代經濟體的,我們的消費能力只占整體人口的一部分,我們的商業並不是針對所有人。假設70後出生的人口,將會以較高的消費水準維持到60歲,那麼,中國大陸的消費和服務業可拓展的空間還是非常驚人的。

空間上,大陸擁有縮小版的世界格局,沿海內地、一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差距,類似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切的產業遷徙規律和消費特點一應俱全的在中國上演著,而且我們可以有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歷史可以參考。

這一點上,相比而言,已發展國家的消費商業在空間上是均質的,而中國大陸的各個地方則幾乎橫跨了現代商業史的不同階段,因此,留給創業者的空間是足夠大的。

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感慨,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幅員遼闊和人口多樣性在消費時代的巨大作用。任何一點創新都可以獲得巨大的市場,而這個市場還可以在不同地域的消費形態中進行當地語系化,從而吸引巨量的風險投資在不同輪次反復追加,這個壯觀場面只有美國可以比擬(當然,印度是另外一個充滿潛力的市場)。

同時,改革以來的相近40年時間尚不足以讓傳統產業進入到成熟和穩定的時期,製造業的研發能力還沒有發展出來,消費和服務領域的品牌也沒有足夠穩定和強勢,當傳統的商業和經濟還在生長的時候,網際網路的列車呼嘯而來了。

如果說美國的網路承載了創新的歷史使命,那麼中國的網際網路和傳統產業一起承擔了產業「趕超」的任務。

舉例來說,美國的網路產業在提升商業管道效率上並不構成全盤顛覆性的力量,因為通路成本本身就很低,商業結構比較扁平化。而在中國,電商崛起的同時,傳統線下業態受到巨大的衝擊,這是因為電子商務去中間化和大幅降低通路成本導致的結果。

我們放眼未來10年、20年、30年看,如果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發展還處在「效率提升的階段」,品牌、內容、服務的歷史甚至還沒有開始,那麼我們仍然生活在國產品牌的「史前時代」。

中國作為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家,累積了大量的審美經驗、設計、器物和生活方式,這一切現在都還沒有在大陸消費社會中有商業化的實現,我經常開玩笑說:「什麼時候國內有類似無印良品和優衣庫,那麼我們的消費社會發展和升級的任務才算真的完成了。」在這一點上,台灣具有重大優勢,如果發展得當,這個優勢將會在未來10年展現出來,而若能與中國大陸的市場、通路進一步結合,必將開出一個讓人怦然心動的嶄新消費和文化時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