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內容革命的起點?Medium:深度、完整、優雅的寫作平台
下一個內容革命的起點?Medium:深度、完整、優雅的寫作平台
2015.11.12 | 科技

圖說明

敏銳地抓住了兩次改變新媒體世界機會的這個人,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天經地義的。怎麼讓碎片化了的世界,回覆完整?怎麼讓人們從氾濫的低品質的資訊環境中解脫出來,找到一處閱讀與寫作的淨土

部落格在美國的興起,得益於網路技術的發展。部落格的原型早就以個人託管主頁、個人網站的形式出現了,但真正掀起風暴,是在1999年伊凡‧威廉斯(Evan Williams)推出了他的部落格平台 Blogger 之後。

有人說他是部落格的創造者,這是誤傳。他不是什麼著名的部落客,他的貢獻與歷史定位,是創造了部落格出版工具,創建了部落格平台,他是解放部落格的那個人,是把槍發放到「起義」的部落格手中的那個人。他自己,從來就算不上一個去衝鋒陷陣的部落格戰士。甚至,作為一個領軍人物,他在闡述自己的部落格思想的時候,都會碰到一些小小的障礙。

不過,對於部落客伊凡‧威廉斯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他是一個做內容得心應手的部落客,他無法積累起數十億美金;正是因為他是一個矽谷工程師,掌握了數位時代神奇的密碼,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巨人。這是一個工程師的世界,工程師的世紀。

伊凡‧威廉斯創造的這個部落格平台,使所有人都可以方便地利用這個內容發佈平台成為後來所謂的「自媒體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當然是部落格的創造者。我 2002年 寫的《部落格論》描述了當時的盛況。在 2003年 為方興東的書《部落格》寫序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五零門檻論」。部落格或者自媒體的所有意義,就在這五個零。

零成本、零技術、零時差、零許可、零編輯的個人意見平台,無論它叫個人網站,叫部落格,還是叫其他什麼名字,肯定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影響、干預、騷擾、破壞社會。

它可以是一種全方位的積極的建設性力量,也可以是一種毀滅性的破壞力量。而新技術提供的種種前所未有的可能,正在不斷強化這樣一種力量。對這樣一種力量視而不見,是荒唐的。

「5 零門檻論」描述的部落格,事實上是有門檻的,作為自媒體平台,部落格的門檻不僅存在,在今天看來,還相當之高。在部落格以後,全球的IT人不斷地、有組織、有計劃、全方位地改寫了這個「5零門檻論」,把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門檻不斷降低,從而催生了數不勝數的新媒體傳奇。

圖說明
圖片來源:Zenspa1 via Flickr, CC License

以降低文字發佈門檻為目標的推特,以提供圖片發佈、編輯、瀏覽便利為目標的 Instagram ,以降低視頻發佈障礙、提供視頻聚合空間為目標的YouTube,層出不窮。第二代進一步強化了社交傾向的部落格浪潮方興未艾,至今仍然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直至把門檻降低至無限接近於零。當即時通訊工具 IM 與部落格相結合的時候,也就是大家看到微信上的公眾號的時候,這一個過程達到了高潮。

伊凡‧威廉斯在這一過程中再次成為先鋒。自然,這一次,他出現的時候,仍然不是部落客(寫部落格的人),或者微部落格(寫微博的人),而是創設新的革命性的迷你的部落格平台。他再次搭建了一個舞臺,供人們表演,他再一次把更多的槍,發放到了更多的人手中。這一次,你只要會寫幾個字,就可以表達自己。他的由失敗的部落客衍生而來的推特,成了全球範圍內第一款可以即時顛覆這個世界的文本資訊工具。雖然140字元的限制,讓推特像維納斯一樣,在深度優雅傳達方面只能自殘,但是,這也大大降低了作文的成本與門檻。不會寫作文的人很多,不會寫字的人,很少。推特,以及更強大的臉書、微信們真正做到了,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網路空間「出版」(Publish)自己。

推特把部落格的門檻降到接近於零,自然而然地成了第二代部落格的巔峰之作。當行動網路時代來臨的時候,140 字的推特把這個世界完全碎片化了。當然,這不是終結,這僅僅只是開始。推特在更為強大、包容、無所不能的強社交媒體,比如 Facebook、微信面前,只能發抖。

這個一手肢解世界,使碎片傳達成為世界標準的人,自己也會被撕碎。不久,伊凡‧威廉斯被公司內部的權力傾軋逐出了推特。對於威廉斯來說,這也許是件壞事,但是,對於新媒體來說,這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這讓威廉斯不得不把部落格和推特作為過去的驛站,他必須重新出發。他在這種情況下,再次面對那個亙古不變的問題:「你是誰?你從哪來?你到哪去?」

敏銳地抓住了兩次改變新媒體世界機會的這個人,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天經地義的。怎麼讓碎片化了的世界,回覆完整?怎麼讓人們從氾濫的低品質的資訊環境中解脫出來,找到一處閱讀與寫作的淨土?這就是他思考的問題,也是他選擇突破的方向。

威廉斯肯定沒有學過周易,但是,他顯然知道物極必反,知道某種趨勢在達到極致之時,必須、必然遭遇逆轉。一個分別以自由獨白工具、碎片化傳達神器幾乎摧毀了專業主義新聞價值的新媒體強梁,突然搖身一變,將成為高舉高品質內容大旗的傳統精英傳達的拯救者。這是十分具有諷刺意味的。而這,正是邏輯,沒有人比威廉斯更能理解,優雅、深刻、完整、無畏的傳達,是多麼重要;相比較於碎片、任性、無賴、無恥的吐嘈,具有多麼明顯的意義。

這就是我理解的 Medium 的背景。

伊凡‧威廉斯本人是一個非常愛寫部落格的人,現在仍然成天泡在 Medium 裡,不斷地給大夥兒寫的文章點讚並推薦。但他絕對算不上一個好的部落客,因為,直到今天,他也沒有把他的 Medium 說個明白、透徹,呵呵,可能原因不是他說不好,而是他沒有想好。但是,他的確沒有能夠明確地傳達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完整無誤地表現出來。無論是以文字的形式,還是以產品的形式。因此,惹來從業界權威至草根部落格數不勝數的冷嘲熱諷。

我讀完了伊凡‧威廉斯寫的幾乎每一篇文章,並找到了不少伊凡‧威廉斯的訪談。他的諸多表述是經典而有深刻的,但無一例外全部都是碎片式的,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這與出身於紐約時報的喬納森·格里克,在杜撰 Platisher(平台型媒體)一詞時的深謀遠慮及精准傳達比起來,相差太遠。但是,對於一個 IT 天才,你不能在傳達方面要求太多。從喬納森·格里克連續創業連續失敗,而威廉斯連續創業連續成功來看,表達能力根本無足輕重。

新媒體需要沉澱了。
圖片來自:Juan Iraola via Flickr, CC license

2014年11月19日,威廉斯在一場會議中,和著名的矽谷部落客歐姆·馬利克(Om Malik)對談了35分鐘,主角自然是他的Medium。但聽不出什麼門道來。不過,他的這次聊天,使我對於他想法的理解更為清晰了。他兩年來反覆地、若隱若現地在說的一個意思是:新媒體門檻已經夠低了,現在是考慮加高門檻的時候了。這與方興東說的人人傳播願景已經成為現實,新媒體需要 「沉澱」的思路如出一轍。

門檻已經無限接近於零,是時候了,是逆轉這一過程的時候了?

當一些人以裝瘋賣傻、裝模作樣、裝嫩賣萌的方式,在「機構自媒體」中委曲自己向用戶極盡獻媚的時候,那個把全球的媒體精英打得滿地找牙的「工程師」伊凡‧威廉斯,華麗轉身了。全世界都看著他,但不明白他在做什麼。

文章來自:36 氪

延伸閱讀:
1.Instagram即將在台開放廣告功能,會比FB有效嗎?
2.投資襲來,但新媒體的商業模式解決了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