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Petr Dosek
作者馮彥永,Java 語言愛好者,Cubie Messenger、Zaoo 共同創辦人。原文刊載於馮彥永的 Facebook,《數位時代》獲授權轉載。
編按:本文是馮彥文針對《數位時代》本週三刊登的〈[創業一堂課] 台大財金系專家教授陳嫦芬:社會不該盲目鼓吹年輕人去創業!〉一文做出回應,建議各位讀者可以先閱讀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
同意不應該 “盲目的” 鼓勵年輕人創業,盲目地做任何事情都不對。但,我覺得這篇寫的理由完全不對,準備不足只是個偽命題,只是用來把想做事的人匡住讓他們不要輕舉妄動。我舉幾個反對的理由:1. 什麼叫做準備充足?我覺得這把創業比喻成聯考一...
Posted by Yenwen Feng on Thursday, December 24, 2015
以下是馮彥文的回應(文章形式經過編輯):
同意不應該「盲目的」鼓勵年輕人創業,盲目地做任何事情都不對。
但,我覺得這篇寫的理由完全不對,準備不足只是個偽命題,只是用來把想做事的人框住讓他們不要輕舉妄動。我舉幾個反對的理由:
1. 什麼叫做準備充足?
什麼叫做準備充足?我覺得這把創業比喻成聯考一樣,好像都要一口氣準備到最好再去應試。我以為這種看法出了社會就沒人當真了,人生中能準備好再去的大概只有考試而已,到了考試以外的人生規劃如家庭,職場,甚至健康都沒有所謂的最好時間點,我們就只能隨時備戰不是嗎?
如果要準備充足才行,那幾個反例如 Facebook,Apple,Google,Microsoft 的創辦人都是學生或是輟學創業。照陳老師的說法是,我們怎麼知道人家沒有準備?那我要反問一句,為什麼覺得台灣年輕人就沒準備?
其實我相信很多年輕人都沒準備只是有夢想,就像美國很多輟學生大部分也都不是創業成功一樣。問題不是大部分不是,而是如果他是的話呢?為什麼不能給這些人機會試試看?
另外一個看法是天才論,這些人是不同次元遙不可及的,那我就要舉我學弟大河馬為例子(編按:「大河馬」指的是cacaFly共同創辦人邱繼弘。),他就是從學生一路跌跌撞撞,但最後上手後一直到現在都做得很好。我可以舉出更多沒經驗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但那個比例我想跟所謂有經驗成功或失敗的比例差不多(這裡的有經驗我其實不知道怎麼定義,就說比較老好了)。
因為沒有人可以確切定義那所謂需要的經驗是什麼,通常都只是且戰且走,而這也是 Paul Graham 提到創業到頭來看的是 Relentlessly Resourceful。
2. 如果創業是「一群人想像不同的未來而實現它」
A startup is the largest group of people you can convince of a plan to build a different future.
––Peter Thiel
如果創業是「一群人想像不同的未來而實現它」,那照這個思路來看,本來就沒有準備不足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試過的事情又有誰可以說是否準備地充分呢?
3. 大公司學到的,創業常常派不上用場
如果我們談的是預備知識如籌資,開發,行銷等,反而有了自己的產品才是你突飛猛進的機會,因為為了自己產品的上市,你才會竭盡所能地學習與用盡所有的方法。之前在大公司學到的事情常常會派不上用場,如你在一個成功的公司如 Google 做行銷,在大家的鎂光燈下做行銷與默默無名從頭來開始做行銷是完全不一樣的。
真正需要的預備知識我覺得看完 YC 的「How to Start a Startup」影片就夠了。
4. 不敢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這是一個悖論,創業九個失敗一個成功,可是如果目標只是放在自己不要成為那九個之一而想要準備足再創業,那這樣只會讓你不願意冒險,一旦不願意冒險再回到第一點 Peter Thiel 說的,你不敢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那你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5. 一事無成又怎樣?
創業到 35 歲一事無成又怎樣?(我四十歲了),我也看過很多人四十歲在大公司工作,又有什麼可以說嘴的事蹟呢?什麼叫做回頭路?回去哪裡呢?大公司才是安穩的地方?(我想這時代已經不是這樣了吧。)
最後想摘錄一段 Peter Thiel 的話給有興趣做創業指導的人:
The paradox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is that such a formula necessarily cannot exist; because every innovation is new and unique, no authority can prescribe in concrete terms how to be innovative. Indeed, the single most powerful pattern I have noticed is that successful people find value in unexpected places, and they do this by thinking about business from first principles instead of formulas.
(另外我覺得很奇怪公司賣外國人不是就不管員工死活或是沒創造價值,這是兩回事吧,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連結,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