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輝] 兩岸開源社群面面觀
[佟輝] 兩岸開源社群面面觀
2016.01.11 | 技能

編按:佟輝連續在 2014、2015年,從北京來台參加台灣最主要的開源社群聚會:開源人年會COSCUP,並連續兩年在其部落格撰文討論他來自北京的外部觀察。他在2014年的觀察做成「兩岸開源文化面面觀」一文。而2015年度的最終幾天,佟輝則繼續延伸他2014年的經驗,寫成本文「兩岸開源社群面面觀」。經過邀請,佟輝欣然同意將此文分享給《數位時代》讀者,《數位時代》僅對文章部分兩岸不同用語、文字、標點符號做編輯。文中所提及的許多台灣開源社群(大部分為英文縮寫,如 COSCUPTOSSUGWoFOSSSITCONHITCON 等等),《數位時代》將在網路文章裡陸續介紹給讀者。

作者聲明:此文只代表我個人淺淺的認知觀點,有任何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本文比較了兩岸草根開源社群之間的異同,提出了草根社群共同面對的挑戰和壓力。也許兩岸開源社群深度合作,才有機會解決這些問題吧!本來計畫在9月份完成本文,卻先後因為個人的感情變故、工作轉變和親人生病亡故一直拖到年底。

2014 年參加完臺灣 COSCUP 以後,我寫了《兩岸開源文化面面觀》一文,在兩岸開源社群中引發討論。甚至還引起臺灣出版業巨擘郝明義先生的關注,並在他於 2015 年 9 月出版的新書《如果臺灣四周是海洋》中提及與引用;同時,郝先生也親自參加了臺灣 COSCUP 2015。一年後,當我再回頭看這篇文章時,難免覺得當時的觀察仍有些片面,缺少實踐考察和足夠廣泛的瞭解,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再來補足。

從 2014 到 2015 這一年,通過各種平台,我不斷與對岸的草根開源社群保持聯繫;持續考察和比較兩岸開源社群的差異。今年參加 COSCUP 2015 期間,更是想辦法補足之前缺失的地方,特別是與去年沒能深入交流的朋友,加深了聯繫和交流,又或與某些「COSCUP-Hater」聊,聽聽他們的看法。今年不僅與年輕人聊,更與年紀大的人交流,與傳統大公司的人員交流,以獲取更多「世代」之間的看法。與去年參加 COSCUP 之後對臺灣開源社群的盛讚不同,今年我更多了幾分理性和開明。也許也與這一年多來,我本人心智看法的變動有關係。

COSCUP 2015 的主題是「開放文化」,數位時代翻攝自 COSCUP 2015 官網
(圖說:COSCUP 2015 的主題是「開放文化」,數位時代翻攝自 COSCUP 2015 官網)

近幾年,我更偏重去中心化、草根化的社群治理,所以這次去臺灣完全只關注草根社群,已經不再絲毫考慮其他組織形式。決定在去年《兩岸開源文化面面觀》一文的基礎上,再寫一篇《兩岸開源社群面面觀》

散兵游勇 VS 自治共榮

大陸的草根開源社群,很難有形成規模,形成社群優勢的。即便是我參與的北京 Linux 用戶組(BLUG)也無法很好的發揮社群優勢。這與社群成員閒散,社群整體偏向自由的風格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更多的草根社群,就是因為太過閒散,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開發,或組織新的活動,也就無法產生什麼新的價值,大量曾經活躍的社群名存實亡。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社群成員個人自治能力欠缺,總希望讓別人來幫忙,沒有意識到自己需動手治理自己的社群。

Hacking Thursday 和 WoFOSS 聯合舉辦的活動,佟輝攝影
(圖說:Hacking Thursday 和 WoFOSS 聯合舉辦的活動,佟輝攝影)

相對來說,臺灣開源社群的自治能力很強;成員的自治能力,自我負責的意識也比大陸強一些。這次在臺灣恰逢 Hacking ThursdayWoFOSS 兩個社群一起聯合舉辦活動,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我與很多新朋友交流,發現臺灣開源社群成員的自主意識比較強,社群自我治理的能力比較強。也就是相對大陸開源社群而言,臺灣的開源社群更加成熟,有更多自身的價值,這樣就能有穩定的社群文化輸出,有更穩定的社群影響力。關於這一點,本文下面會多次提到。

商業導向 VS 社群主導

從成果的角度來比較,這麼多年大陸幾乎沒有在國際上很響噹噹的,或具有開創性的開源項目,也許可以想起來的是阿里巴巴的 Tengine 比較國際知名,然而卻不是一個由草根社群發起或維護的開源專案。OSChina 網站收錄了 5800 多個國產開源軟體,看看有哪些是國際知名或有國際開創性的,有哪些是真正由草根社群維護或主導的。我的意思不是大陸沒有國際知名的,像 fcitx 輸入法框架文泉驛字體等等也有一些,但真正具有開創性和全球普遍應用的少很多。即便有,往往也不是由草根社群來維護和傳承。

既然沒有自己的國際開源項目,那麼我們就在現有的國際項目裡擠進自己的位置吧。借著民族主義和政府「自主可控」的想法,比如中國某超級大公司(不能說其名字),鼓勵公司員工貢獻到國際主流開源項目裡,或者從開源基金會的成員裡挖人,比如 Linux 基金會Docker 基金會OpenStack 基金會Linaro 基金會等等。這家大公司貢獻的同時,更利用強大的財力和人員優勢,可以從這些基金會中爭取到足夠的話語權,甚至影響這些基金會最終為己所用,最終可以服務其商業目的,甚至為民族主義和政府的「自主可控」背書!

這次在臺灣的一個收穫是,聽了 LXDE 桌面環境的作者,同時也是 Android 項目的主要貢獻者 Jim Huang (黃敬群,Jserv) 的封麥演講。在演講中,他回顧了臺灣這十幾年來開源歷程,其中一個個響噹噹的開源項目,讓我知道除了 LXDEPCManX 以外,還有那麼多國際知名的開源項目,比如 CLE(中文化的Linux桌面)Open WebmailFirefox OS(臺灣 Mozilla 主導),MCLinker(LLVM 連結器,MediaTek 開發),uming/ukai 自由字體等等...除少數專案外,幾乎沒有大公司的主導或者影響。

黃敬群 Jim Huang, Jserv 在 COSCUP 2015 的封麥演講,佟輝提供
(圖說:黃敬群 Jim Huang, Jserv 在 COSCUP 2015 的封麥演講,佟輝提供)

草根社群基於興趣開發的開源專案,在大陸並不是沒有,最終往往還沒成氣候就死掉,或者被大公司收入囊中,亦或者封閉起來自己創業,淪為商戰炮灰。在商業大潮中,我們需要湧現更多由草根底層社群維護的開源專案,這需要從社群治理到專案管理等多方面共同入手和改變。

學校領導 VS 學生自治

草根社群的一個重要組成和人才來源就是學生社團。自從去年在 COSCUP 上知道了臺灣的 SITCON(學生計算機年會) 之後就一直很關注此組織的發展和其活動方式,我還曾觀看 SITCON 2015 的線上直播。 除了辦會,這兩年還推出了 SITCON 自己的學生夏令營、社群討論會等等多種活動形式。在我看來,像 SITCON 這種跨學校間的大範圍社團聯盟組織,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和社群影響力。今年 COSCUP 2015 上,無論是學生志願者還是演講者,很多都是 SITCON 的成員。他們在傳播開源理念,傳遞貢獻精神和參與意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編按:學生計算機年會與駭客年會類似,除一年一度舉辦的開源社群會議,同時也是一個聚集目標群體(例如學生或資訊安全研究愛好者)的開源社群組織。

學生計算機年會SITCON 2015年在香港開源年會上的演講,SITCON 現已發展到香港
(圖說:學生計算機年會SITCON 2015年在香港開源年會上的演講,SITCON 現已發展到香港)

(影片說明:SITCON 2015 ,RSChiang 演說其在台大開源社團的經驗)

中國大陸沒有一個跨學校間的社團聯盟組織,即便有也會被取締或者被黨團收編,強力管控起來。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開源社團、Linux 協會等組織,絕大多數都在學校黨委、團委等領導的強力管控之下,活動自由受到極大影響,更不可能有絲毫的社團影響力,難以在學校中吸引到學生群體的注意。更有些社團組織在學校的影響之下,變成了創業推進社團,完全走向了逐利。不過也有一些夾縫生存的社團組織,他們盡其所能創新活動形式,引入適宜學生的開源項目,引導學生進入開源貢獻的隊伍。這其中的佼佼者如位於安徽合肥中科大的 Linux 使用者群體 USTC LUG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網路管理協會(TUNA)

根據幾年前我的觀察,發現社團裡的學生群體普遍缺少自治能力、自我約束和自負其則,這一點在中、後段大學尤為明顯。去年,我工作過的公司就是利用了學生的這個特點,瞄準差一些的學校學生,急於追趕且憂慮就業的心情,向學生群體灌輸「開源即免費分享」、「開源貢獻 = 大公司敲門磚」的思想。這種做法雖不能算錯,但讓學生群體如此「利慾薰心」,是非常不利於學生自治能力提高的,更不利於草根開源社群的構建和發展壯大。

草根開源社群的挑戰

無論大陸還是臺灣,草根開源社群面臨的挑戰都有出現,且日益嚴峻,這些挑戰每一個都影響到社群的生存和發展。下面僅就我觀察到的社群挑戰,說說看法。

青黃不接的代際傳承

很多開源社群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都在擔心「繼承人」的問題,很多社群因為沒有人繼承而慢慢死掉了。現在面臨的情況是新的社群成員還沒成氣候,老的社群成員就離開了(事業變動、個人原因等等)。即便是北京有像 BLUG 這樣從很早就定下代際傳承的,也依舊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深深的擔憂。這次參加臺灣 TOSSUG(臺北開源軟體使用者組)的活動時,發現他們也同樣發愁這個問題,很多時候發現開源貢獻者或者參加線下活動的就是那些人,很少見到新面孔。

黃敬群(右)和我,佟輝提供
(圖說:黃敬群(右)和我,佟輝提供)

如何解決呢? 11 月黃敬群來北京,參加活動並和 BLUG 一起聚會聊天。他一針見血的說到「開源社群需要更「開源(廣開源路)」」,需要社群更多包容能力,需要拓展更多的管道,也需要積極培養新手的成長(這正是黃敬群現在臺灣做的事情)。在大陸草根開源社群的生存空間和管道很窄,這就限制了發展的能力,加之社群能力有限,發展困局非常嚴重。我依舊會在 BLUG 多作嘗試,探索社群治理的新模式,努力開拓更多管道和生存空間。

中心化的壓力和誘惑

另一項挑戰是大公司看到開源社群的價值以後,希望「招安」。有人會說,這樣不會很好嗎?但這樣會犧牲掉社群的獨立性和輕利性,會進一步削弱自治能力。對缺少自主能力的人,大公司的誘惑力很強的。黃敬群在今年 COSCUP 的封麥演講上直言:「本來你就可以自己改,不要淪落為某些商業公司的「抬轎者」。」。比如國內某 Linux 發行版本,最後就是創業並走入政府熱門行業「國產作業系統」,甚至為「自主可控」的民族主義背書,實在讓人唏噓不已。我本人是非常看重社群自治和自主能力的,可以參考我 2015 年 5 月寫的文章《開源社區最需要什麼?》。

經濟價值的轉化

面臨挑戰,同時也蘊藏機遇。草根開源社群雖然輕視經濟利益,但如果能有很好的產品,顯然對其自身發展有極大的幫助。今年臺灣 Ezgo 團隊帶我一起拜訪了 Banana Pi 的設計者洪宗勝老師,順便參觀了他的工作室。Banana Pi 是洪宗勝老師和深圳的開源硬體社群一起完成的產品,非常成功也有極大的影響力。目前還有很多晶片廠商希望與其合作。

編按:洪宗勝說明他自己不是 BananaPi 的創始者/設計者,他是現任香蕉廚坊的主廚。Banana Pi 是 2013 年由鴻海科技開始研發,洪宗勝於 2014 年中才加入鴻海 擔任顧問;原先帶領 OS Team , 2015 年 2 月後才接任 Banana Pi 部門。

Banana Pi 的洪宗勝老師,佟輝提供
(圖說: Banana Pi 的洪宗勝老師,佟輝提供)

同樣,還有脫胎自 COSCUP 的 「CPR 線路組」,成功創業承接會務專業佈線和網路架設的業務。

「線路組」和 Bnanana Pi 的成功並不是孤立的現象,這背後既有社群治理的成功,同時也有敏銳捕捉市場需求的能力,最重要的依舊是踏實奮進,自主創新的實幹精神。我們不需要天天混吃混喝,聚會打嘴炮吹牛逼的社群,我們需要能夠創造交流合作機會(如 SITCON 和 Hacking Thursday),或有能夠產出具體成果(如“線路組”和 Banana Pi),或者可以主導和維護有國際影響力開源項目(如 LXDE)的草根社群組織。

跨越海峽的開源社群合作

我在《兩岸開源文化面面觀》一文的結尾發問「一彎淺淺海峽隔開的是什麼?」,呼籲大陸可以通過開源社群的發展,進而推動公民自治。一年過去了,草根開源社群的非但沒有發展,反而大跨步退化。自治能力絲毫沒有提高,開源社群一個個倒掉,或投入大公司和政府的懷抱,就更別提什麼公民自治了!

大陸和臺灣的草根開源社群,面對的挑戰是相似相同的。臺灣因為成員有相對較高的自治能力,社會環境比較自由(主要是互聯網),解決問題也許會容易一些,社群治理會簡單一些;而大陸的優勢則是機會比較多,資本相對集中,適宜創業開發。既然如此,大陸和臺灣的草根開源社群完全可以合作,共同建立跨越海峽的開源社群,推進開源在兩岸間的雙向落地。我相信草根開源社群,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社群合作,要比其他方面的合作更容易,因為年輕人之間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對去中心化的社群治理有廣泛的認同,大家對真正的開源精神(駭客倫理)也有更多的共識——這是真實存在的共識,而不是「沒有共識,強說共識」。

郝明義先生的贈書,佟輝提供
(圖說:郝明義先生的贈書,佟輝提供)

我希望兩岸間的開源社群合作,可以遵循「自由自治,相互尊重,草根融合,聯結共榮」的原則。每個社群應懂得「自己的社群自己治理」;社群裡的每個成員也應自負其則,切實負起發展自身社群的責任。同時社群和社群、人與人之間也應該尊重彼此社群的特性,尊重對方選擇的社群發展路線(比如創業或停掉)。同時我希望的是底層草根之間的融合與合作,而不涉及企業商業公司社群,甚至政府部門;只有草根社群之間才有可能對真正的開源精神(也就是駭客倫理)有較多的共識,才有可能深度融合與聯結。最終達到兩岸開源社群的共同繁榮。為何我要提出這十六字原則,也與這一年來我對開源社群治理的看法有關,我認為只有自治才能共治,只有自私才能無私,只有自由才能共榮。郝明義先生在《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一書中說「要敢於和對岸合作」,這句話不僅說給臺灣人,也說給大陸人合作才能創造價值,閉門造車最終只會毀了自己。更何況,開源精神的本質,就是通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創造更大的價值。

@@BOOKID:126641@@

2015 年是 COSCUP 的第十年,十年來 COSCUP 為臺灣本地的開源推廣和開源發展,推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社群之間的合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展望 COSCUP 2016,即將到來的 2016 年將會開啟 COSCUP 的「後十年時代」,這裡我斗膽提個不成熟的建議:不妨將 2016 年 COSCUP 的主題定為「兩岸開源社群合作」吧。我衷心希望兩岸開源社群可以加深合作,互通有無,互相融合,讓 2016 年成為兩岸開源社群合作的元年。

感謝 200 多位志願者的貢獻與付出,讓 2015 年的 COSCUP 如此成功,佟輝提供
(圖說:感謝 200 多位志願者的貢獻與付出,讓 2015 年的 COSCUP 如此成功,佟輝提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