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振萱]媒體轉型不能靠直覺,那麼你依賴的是什麼?
[官振萱]媒體轉型不能靠直覺,那麼你依賴的是什麼?
2016.03.06 | 人物

圖說明

如今,每一家媒體都面臨著挑戰,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更是。轉型不能靠直覺,那麼你依賴的是什麼?數據嗎?你能誠實面對這些檢視嗎?

談了許多傳統媒體轉型數位的方向、困難與方法後,今天邀請兩位同仁現身說法:如何轉型成功。兩位都在純平面工作超過十年,如今成功移民數位世界。

通常我觀察同仁是否「轉過去」的關鍵,第一,是否有把負責的數位載具「使用者」放在心中。還沒有轉過去的人,會習慣性想到什麼內容就悶頭做,做完之後才發現「大腳裝不進小鞋」,不合身。相反的,轉過去的人,會先停一下、想一下,我的使用者會想看什麼呢?要怎麼說這個故事,讓使用者最能消化吸收呢?

第二,是否能借重數字分析,客觀了解自己的使用者,不是靠直覺。數位最大優點就是能用數字檢驗自己的假設,誠實面對數字才是尊重使用者。第三,用最準確的方式說故事。該長、該短、該不該用文字表達、該不該用照片、該不該用影片……,做到「準確」服務使用者而非華麗取勝。

以下兩位同事,我認為「轉過去」了。我請教他們幾個問題:

  1. 最難的是什麼?
  2. 突破的轉捩點是什麼?
  3. 接下來想突破什麼?
  4. 覺得傳統媒體工作者最容易卡在哪裡?

給點建議。以下是他們的回答。

毫不含糊檢視我和讀者的關係

F小姐(工作超過20年,翻譯超過20本書,做過雜誌、出版編輯、報紙國際新聞編譯,現在是單位裡的「社群女王」,讓報社粉絲團起死回生)

數位轉型,最困難的是一開始心理上的恐懼,改變領域,還要接受別人檢視。所以要接受自己「不夠好」,這麼晚才開始學習數位,心理上會矮人一截,如果始終在傳統媒體的軌道上工作,習慣大家的肯定,我不用直接面對這些。

最大的突破是開始明確檢視「我和讀者的關係」。每次討論題目妳都會問:這和使用者有什麼關係?以前在報紙編譯國際新聞時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覺得重要的,它就重要。現在要重新檢視我覺得重要的,是不是讀者覺得重要的。最有幫助的訓練就是數字分析,迅速、明確、毫不含糊的檢視自己對讀者的判斷是否正確。

一年來的轉型訓練,很多項目都鍛鍊過,但淺嘗即止,接下來我想要自己找一個項目,花時間去累積紮實的實力。目前想要選的是社群短影音,包括題材判斷、剪接、下標、讓它在社群發酵。

傳統媒體的同事,多半實力好、見識高,不容許自己做出幼稚、不完整、實驗性的東西,寧願守在原地。如果組織不調整,沒有立刻否認他們的價值,就會覺得原來的方式仍是很好的,導致自己改變的腳步鬆懈。

丟在全數位的環境裡成長最快

L先生(當過兩年編輯,八年記者,目前為新聞部數位製作人)

最初踏入數位覺得技術門檻很高。以前做記者只要會搜尋資料,連雲端硬碟也不會用,現在很多數位產製的工具都要會。接著是觀念的問題,過去寫新聞沒有TA(目標使用者)的觀念,記者通常目標是「上到報紙頭版頭」,因為代表長官肯定你。但沒有想過,服務的對象到底是報社的長官,還是讀者?

進入數位世界是很殘酷的,因為什麼都有數字可以佐證,記者的優越感消失,常常自以為了不起的作品瀏覽率卻非常低,會很受挫,自己拉不下臉來。

不過,挫折中還是可以找到小小的成就感。比如一個作品,意外得到很大的回響,數位時代沒有絕對的法則,新鮮的事很多,也是數位環境最好玩的地方。就是這樣度過挫折,然後不斷往下找新的目標,嘗試對準使用者。

所以學習數字分析是很有用的。另外,和不同數位專長的同事合作,比如視覺設計、產品開發等,慢慢將數位的知識和能力累積起來,養成用數位來思考,整個人被丟在全數位的環境裡成長是最快的。未來,我想花更多心力投入「短、精、快的視覺化數據新聞」,協助年輕同事,結合新聞專業與數位經驗。

不過感覺上目前很多人還是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習慣長期以來的工作模式。其實就放膽踏進數位的領域,甚至全數位的領域,一段時間後即便回到原工作崗位,也會很不一樣。

@@BOOKID:126688@@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