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以涵——讓社會企業在台灣枝繁葉茂
林以涵——讓社會企業在台灣枝繁葉茂
2016.05.17 | 人物

撰文/林祖儀,沃草負責人、割闌尾計畫發言人兼以涵的管家
攝影/周致

每天深夜,在新北市板橋區的小公寓裡,林以涵:「我還在加班,你先去睡吧!」、「我還在看書,你先去睡吧!」,這兩句話常常出現。林以涵持續嗡嗡處理公司事務和推廣社會企業,不然就是看書學習。像是一位永遠不疲倦的挑戰者,衝刺每一道瓶頸。

「妳不累嗎?」我擔心的問。「很多人說我在創業,但我只是在做我的理念。我也認為創業除了開創以外,還包括每天的兢兢業業。」她燦爛陽光的笑容,宛若再難的難關,都有著一線希望。

圖說明
圖說: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照片來源:周致攝影)

除了努力學習與正面積極的心態以外,社企流成立的四年來,她沒有因為成績的好壞而沾沾自喜或一蹶不振,而是用心在「執行力」上。上從商務談判、下到幫同事買便當或是在活動當接待,大小事都可以做,保持著用雙手掌握未來的衝勁。

推廣社會企業的這條路,以涵與社企流夥伴投入社會企業推廣、辦理活動,將國外的案例甚至講者帶來臺灣。這一切的起點,源於兩個簡單的理念:「把握眼前的機會,從能做的事開始」、「作為社會企業領域的先行者,社企流期許做『還沒有人在做』的事」。以涵的投入,讓社會企業在臺灣多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林以涵:台灣社會企業倡導者

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在美國念研究所時接觸社會企業,被社會創新模式感動,在2012年無心插柳創立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推廣社會創新,希望用創新商業力量改變社會。從一開始自掏腰包辦社會企業年會,至今四周年,2013年正式成立公司。


延伸閱讀:
2016 Women's Power:20位引領台灣的女性
有知識的叛逆者——蔡英文和島嶼的下一代
陳怡樺——勇敢且堅定,軟體創業闖全球
廖美立——傳唱優雅自在的台灣經驗
董陽孜——站在現代藝術的道路,重燃書法魂
余宛如——揚帆而起,破浪追求公平交易

本文出自:@@BOOKID:126743@@

關鍵字: #社會企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