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家中都會擁有機器人,就像今天個人電腦一樣的普遍。這個預言在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棋王之後,似乎增添了不少的可能性。
展望未來,也許真有可能實現像電影「機械公敵」中所描繪的人與機器人共存的未來世界,形形色色、各具功能的機器人充滿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提供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誠然有夢最美,但好夢也易醒,既然AlphaGo都已經打敗人類了,會不會反而是機器人的能力強大到讓我們丟掉飯碗呢?這樣的想法僅僅是杞人憂天、還是已經迫在眉梢?萬一此事真的發生,那又是誰會先丟掉工作呢?
人類的害怕與徬徨:機器取代人工
機器人來勢洶洶,但因為科技進步而導致工作消失的情形,以往也並非沒有發生過,像是在手機普及後,電信局的電報業務就此結束,公共電話亭也幾乎消失無蹤(也許會保留幾座提供超人換裝使用)。
回溯工業自動化發展的初期,在自動化產線取代人工的過程中,就曾發生過員工因為害怕失業進而破壞機具的事件,自動化產業也慢慢發展出一種應對方式,利用提升原有勞動者的能力,讓他們成為新式機具的管理者,如此一來,員工的薪水反而提高、工作內容也變得相對有趣,順勢也讓產業自動化得以維持。
這個以新科技取代人工的產業升級模式,並沒有受到時代演進的影響,一直以來倒也維持運作,但這一切卻在機器人出現之後產生了變化。
眼下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到各行各業,並且開始從事一些我們認為它們絕對不可能勝任的工作。在里約奧運期間,來自中國的寫作機器人小明(Xiaomingbot),以遠超過人類記者的寫作速度,完成了450篇以上的新聞稿。信不信,Google的Deep Dream以人工智慧方式合成的一幅畫作,在舊金山的拍賣會中以8千美元的價錢成交。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今年初由電腦所撰寫的文章入圍了「星新一賞」文學獎決選。難不成電腦真的擁有不為人知的文學天分嗎?電腦既然會寫文章,當然也可以請它改作文,雖然所採用的評分方式明顯漏洞百出,改起文章來卻比人類的給分還更一致。
機器人大舉越界、步步進逼,這對人類工作權的影響會是全面性的嗎?有可能嚴峻到就像是極端氣候給予恐龍的致命一擊,機器人就此完完全全取代人類了呢?
情感與機械化,AI與人類相互補的未來
伴隨人工智慧的高度進展,機器人終究會成為人類可敬的對手。但眼前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憂心,原因就在於現今機器人在思考、想像等方面的能力仍然遠遠不及人類,而以其人造的本質,一旦涉及感情、情緒等因素,更是幾乎束手無策。
但機器人成功跨越到人類地盤的事件本身還是值得我們細細思量,為什麼明明沒有那麼大的本事,機器人卻有如此亮眼的表現呢?
原來,問題的核心並不僅存在於機器人,更與每個人的工作態度有關。仔細想想,我們的思考模式是不是越來越制式、看事情的方式越來越表面了呢?
就以新聞報導為例,偶而就會看到記者在採訪因為颱風受困於車站的旅客時問到,「你會不會覺得不方便、很不高興呢?」或是在意外的現場詢問家屬,「你現在的心情是不是很難過?」如果記者的提問一直停留在這種層次,當然會被機器人取代。所以,在機器人讓我們失業之前,可不要自己先讓自己失業啊!
延伸閱讀:
1.當AI開始作畫、寫歌,演算法的創作會取代人類藝術家嗎?
2.我們自身都難以捉摸的心靈活動,人工智慧又能突破嗎?
3.電腦可以演算未來,但能判斷情感的重要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