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秀] Amazon Echo:一秒鐘決定服務設計的品質
[張成秀] Amazon Echo:一秒鐘決定服務設計的品質

iPhone7這回在千呼萬喚中強勢登台,一如預期地又造成一波搶購旋風,如同多年前第一代iPhone問世時,就締造出70天內銷售出100萬支的業績。相同地,Amazon推出的新一代產品,雖然在台灣還沒有很多人在談論,但是在2015年暑假期間,單是美國就賣出超過100萬支,這新產品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AMAZON_ECHO。AMAZON.jpg
放音樂、訂披蕯、聲控家中裝置、叫Uber,都可以交給Amazon Echo。
圖/ AMAZON

它叫Echo,從官方介紹影片可以看出,這項產品提供的服務包羅萬象,舉凡:查單字、問天氣、叫Uber… 「Alexa」都可以回答你

說穿了,Amazon Echo的Alexa是一個以聲音啟動(voice-activated)的搜尋引擎,結合微軟Bing的技術來達成 (這兩家公司的總部都在同一城市),搜尋的結果全都在雲端上,透過聲音做為介面,將雲端上的資訊傳達給你。

那麼,它到底是產品還是服務?這兩者之間的分野已越來越模糊,甚至互相交融。

Alexa實際改變我們的生活

除了獨特的外型設計加上新穎的服務,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中,Amazon Echo藉何切入市場? 它還可滿足哪些尚未被發掘的需求(un-met needs)呢?以往操控電腦或手機在搜尋時,靠的是兩隻手在操作,而現在是靠嘴巴喊指令,彷彿大家都成了「君子」(動口不動手嘛!)。這樣的改變,將大大地應用在家庭生活情境中 ,例如:當媽媽正用雙手忙著揉麵團,這時候就可以直接問:

「Alexa, How much water and flour do I need to put in to make a 12-inches pizza? (Alexa,一份12吋的披薩需要放多少麵粉?)」

「100 ml of water and 300 grams of flour. (100克的水和300克的麵粉)」

差異化由此可見一斑,生活中的家電產品幾乎都是有功能面板的;但在這台小機器上,看不到任何顯示器 (display),連指令按鍵都只剩下兩顆 (開機鍵和語音鍵),這是個很大膽的設計。而且Echo還可以用手機當作遙控器操控,播放妳(你)喜歡的音樂或頻道。

咦?Echo和Alexa指的是同一件事嗎? 不,應該這樣說,Amazon Echo是一個看起來像柱狀的音箱,而Alexa就像個人工智慧助理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ant)。我們將Alexa當作自己的貼身助理,它不僅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小幫手,還會自我學習,未來會變得更加聰明。

Alexa可看做一個平台,且具有學習的能力,不僅如此,它就像是一個App Store,或許稱它為「Skill (技能) Store」更恰當些。

Amazon Eco-Amazon.jpg
Amazon Echo上看不到任何顯示器,連指令按鍵都只剩下開機鍵和語音鍵。
圖/ Amazon

有許多白色家電用品廠商受到Amazon執行長貝佐斯的影響,紛紛在Alexa平台上開發支持語音操控(voice command)的家電,將 Alexa 嵌入到自己的硬體產品,成為物聯網的一部份。這能達到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提供更多的技能,讓Alexa越來越好用。

服務設計的難題和改變

從一個服務設計者 (Service Designer)的角度來看,踏入一個未知的領域大概是最困難的。想像一下,在馬車時代要發明一部汽車當代步工具的難度。任何新產品的發明,都得要有第一個發明雛品問世,才會有後繼的演化產品吧!

Amazon早在2011年就開始籌畫開發Echo,當時受到Bezos在背後大力推動。那時目標市場就設定在給小家庭使用,讓Echo作為貼心的小幫手。 然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待解決:那就是語音辨識 (voice-recognition )。

過去30年來,語音辨識一直沒有成為消費者和商務的主流應用, 關鍵原因就在於這項技術還存在著2.5秒延遲的難關,也就是說在與機器一問一答的時候,得忍受這些尷尬的沉默時間。

此關鍵是設計者面臨的重大難題;一般人大概想不到,經過了五年的時間,貝佐斯和他的團隊努力將回答延遲的時間縮短為1.5秒。雖說距離他最初設下的目標 1 秒,還差一步之遙,但此成就卻已撼動整個業界。

這是怎麼辦到的?原來是他們收集了非常大量的語音資料 (voice data),這些資料是來自許多「魔法師(wizards)」幫忙優化 (綠野仙蹤實驗法Wizard of Oz experiment),讓問題的解答盡快被引擎搜尋出來。

Amazon這麼做不只將餅做大了,更在其中得利許多,例如:

  • 根據調查,使用Amazon Echo的用戶,平均消費提高10%。現在用戶想要購買商品時,直接告訴Alexa就可以了,比較不會有健忘的情況發生。
  • 購物頻率比原本高出6%。不只買了更多,甚至購買頻率加快。

我們應該照單全收嗎?

當然,事情不會永遠只有「好」的一面,現在我們該來思考,Alexa背後是否也有「不好」的一面?

簡單來說,使用者似乎給自己買了一個「監聽器」在家中。在一般使用的情況下,這台機器還是在聽人們的對話 (只要是在開機的狀態),而影片中甚至提到,不需要大聲地喊出Alexa名字,意思就是Alexa的聽力是很好的!它具備遠距的高科技技術,不得不小心隔牆有耳!

當然,聰明如貝佐斯,他一定也有想過這個問題。其一,是透過加密的方式來告訴大眾,資訊是安全的。而其二,便是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信任。

服務設計三部曲

透過這個案例,期望能使更多人了解:

  1. 服務設計在設計什麼?
  2. 難在哪裡?
  3. 如何突破?

你要設計什麼去滿足尚未被發掘的需求?如何實踐?同時還有潛在的隱憂如何克服?

總結而言,類似這樣的產品還會不斷的成長 (像是今年上市的Amazon tap及Echo dot),因其突破了兩個重大的課題:無須用手、無須顯示器。而要達成這樣的效果,語音辨識的速度、準確度、介面使用流暢度、效能 (指延遲的時間)等等,都必須再花更多人力和精力投入,使它更臻完善。

參考資料:
iThome - Flurry:上市74天iPhone賣百萬支,Nexus One只有13.5萬
GeekWire - Amazon Echo sales reach 3M units as consumer awareness grows, research firm says
Tech News科技新報 - 亞馬遜準備開放它的智慧語音助手給所有的家庭設備
Business Insider -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Amazon created Echo, the next billion-dollar business no one saw coming

資料整理:黃建彰。

延伸閱讀:Amazon Echo憑什麼成為最火紅的IoT裝置?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