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國家藉由安裝智慧電表,達到電力控制與管理,在台灣,也許要從數位觀點來看能源政策才能找到出路。
你能想像台灣這個島嶼,到了2015年還有部落連電力都缺乏嗎?在花蓮太魯閣砂卡噹部落,目前有15戶原住民居住在祖先傳承之地,他們認為唯有居住在山上才能更靠近祖靈,但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撰文指出,「這個部落多次向台電申請供電未果,長年都不在台電送電系統的據點之中,僅靠單薄的發電機和蠟燭進行照明,諸多不便,平地人難想像。」於是在2014年4月,由台南社大團隊籌資募款22萬元,發起「送電到被台電遺忘的部落」行動,以太陽能板讓砂卡噹自主發電。但屋頂太陽能其實也只能補強發電而已,部落還是需要一個穩定的中央供電系統。
被一般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電力,在這個小小部落卻顯得這麼的難能可貴,有些地方用電浪費,有些地方卻無電可用,其實這是一種需求管理的問題。《台灣經濟研究院能源報導》就指出,「智慧電表與傳統機械式電表的差異在於它能即時提供用戶用電資訊,記錄電力的使用情況,未來能省去人工抄表的工作。 智慧電表能將用電數據即時回傳到台電的控制中心,除了能讓台電精確掌握廣大用戶的用電行為與習慣,用戶也能自台電的用戶網頁資訊平台取得自己的用電累積度數,透過通訊雙向傳輸功能與電力公司溝通。 」如此一來,可以避免電力浪費並且把節省下來的電力輸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雖然世界各國都正努力發展智慧電表,台灣的智慧電表發展卻遇到瓶頸。台灣智慧電表卻僅有0.08%而已,非常的低。根據6月底台電提供的最新數據,目前智慧電表裝設家戶數僅有1萬戶,遠遠落後100萬戶的既有目標。
點圖可放大
台灣智慧電表滲透率低
「目前全台1,300萬個低壓用電戶中,裝有智慧型電表(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的用戶僅有1萬戶。」台電配電處處長王耀庭指出。根據上面的數字計算,台灣低壓用戶的智慧電表市場滲透率,僅有0.08%,相比美國,其在2014年的全國滲透率已經達到30%,韓國也有11%,日本東京電力(TEPCO)公司滲透率也有15.97%,這個數字低得可憐。
點圖可放大
台電從102年開始安裝智慧電表,至104年完成1萬用戶裝設,但這1萬用戶是試驗用戶,經過這1萬戶的試驗後,台電還處於更改產品規格期,對於智慧電表最終產品與通訊使用頻段都還沒有定案,智慧電表要大量裝設還有漫漫遙遙之路。
一切只因需求管理太落後
此外,智慧電表的安裝落後也顯示需求管理落後的問題。「以低壓電用戶(占總用電量的40%)來說,台電到今天還是兩個月手抄一次電表的作法,對比各行各業都已經以nano second(十億分之一秒)來競爭、國外電力公司和用戶都可以即時監看用電資訊的時代,台電實在「上古」到不可思議。」前國策顧問、開放台電計畫發起人郝明義指出。郝明義表示,高壓電用戶(占60%,其中工業客戶50%,大型商業客戶10%)方面,台電雖說都有裝智慧電表,但是沒有針對用戶分類,所以與需求管理決策或內部績效考評等攸關決策之資訊,目前均無。也因此,台電也無法進行研究用電行為模式。
牽動大同公司翻身新機會
在各界關注下延宕多年的智慧電表議題,終於在9月有了更進一步的計畫。經濟部提出「智慧電表八年計畫」,一方面要以電子式電表取代機械式電表,另一方面則從電業自由化開始,在未來八年中逐年汰舊換智慧電表,預計在民國113年要完成300萬戶。
而行政院拍板定案後,也帶來產業的新機會。因為智慧電表背後還牽動整個智慧電網的大產業。工研院IEK產業情報網的報告指出,「 2015年全球智慧電網市場規模達674.7億美元,相較於2014年成長19.8%, 北美、歐盟、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澳洲為主要市場。」市場占比前三大次產業為,高壓輸電系統、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及智慧電表系統(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
以台灣來說,大同公司最有機會受益。大同早在1954年就開始製造電表,歷史久遠,在近年積極搶進智慧電表業務,台灣第一套高、低壓智慧電表基礎建設(AMI),都由大同建置的,首批民生用的低壓智慧電表也是由大同製造,除了台灣,大同還進攻海外,陸續獲得國際日規、美規和歐規認證,希望藉由智慧電表改善營收不佳的狀況。
不過政府計畫雖如此訂定,但錢從哪裡來呢?技術面的問題還容易克服,真正讓台電沒有動力裝設智慧電表的主因是投資成本的問題。「智慧電表的投資回報率太低了。」王耀庭指出。目前台灣每戶每月人工抄表費用為5元,1,300萬用戶一個月總共也才6,500萬元,一年費用約為7.8億元,但若1,300萬用戶全都要裝設智慧電表,那就得先花800億元新台幣,還不包括控制中心建置與維運費用。
人工抄表成本低
台灣低廉的人工抄表成本讓智慧電表裝設成本顯得高昂,也讓台電偏安於傳統電表,沒有覺察裝設智慧電表的急迫性。而台灣低廉的電價也讓民眾對節電節能相對無感,若無補貼,一般民眾沒有裝設智慧電表的需求。一般家庭裝設之後,每年可節省約數百元的電費,但一個智慧電表就要價3千元到5千元新台幣,讓民眾自行掏腰包裝設的意願極低。
「我認為政府應該要出錢「補貼」解決這個問題。舊政府沒有談到補貼議題,新政府目前也沒有規劃。」 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能源國家型科技計劃智慧電網主軸召集人林法正建議,經濟部可以編列專案補貼智慧電表,就像政府補貼智慧家電選購一樣,而這個財源可以來自國發會或設立能源基金,而補貼的方式為補貼智慧電表的業者,進而降低台電智慧電表的採購成本。不過,政府補貼只是先行辦法,最終還是要回歸使用者付費機制,把智慧電表成本攤在電費裡,讓電價上漲吸收。
林法正建議,經濟部可以編列專案補貼智慧電表,就像政府補貼智慧家電選購一樣,而這個財源可以來自國發會或設立能源基金,而補貼的方式為補貼智慧電表的業者,進而降低台電智慧電表的採購成本。
低電價是一種劫貧濟富政策,應由使用者付費
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林法正
若全台1,300萬用戶都要裝設智慧電表,台電預估需要800億元經費,這巨額的經費要從哪裡來呢?《數位時代》特別專訪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能源國家型科技計劃智慧電網主軸召集人林法正,由他來看台灣智慧電表的投資成本議題。
台灣電價太便宜了,台灣工業用電非常便宜,全球第四低,長期的低電費,讓很多民眾聽到電價上漲就反感也很反對,但卻沒有想到大眾也因為低廉電價付出不少代價。「 低電價其實是一種劫貧濟富政策。 台灣電價便宜,大型工業用電戶,用電越多賺越多,靠低電價獲利,但低廉電價沒有合理反映台電所需要的成本,結果台電虧損,最終還是全民共同補貼,民眾並非沒有損失。」林法正強調。
林法正認為智慧電表的經費的問題,政府可以補貼業者,但最終還是要回歸「使用者」付費,把智慧電表成本攤在電費裡,讓電價上漲吸收。因此在智慧電表議題上,應該要建立起「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回歸市場機制,讓電價上漲,一方面讓台電有更多財源,另一方面也讓用戶對於節能議題「有感」,用電更有效率,有利於時間電價與需量反應措施的推行。「日本就施行使用者付費,智慧電表分七年攤在民眾電費裡頭,平均下來每戶每月約花50元。」林法正舉例。
紀錄片《送電到砂卡噹》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個海拔僅有1128公尺、太魯閣族人世居且名為「砂卡噹」的傳統部落。這個部落仍有15戶居民,為了守護祖靈,不願意搬遷到山下聚落,但由於人口稀少,台電一直沒有為此地鋪設電線,每到夜晚時分,這裡總是黑漆一片,居民僅能戴著頭燈行動。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15年,台南社區大學的環境行動小組與能源講師林元笠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為這個部落點上第一盞燈。在大家專注討論台灣到底缺不缺電、到底該用綠能還是核能的同時,基礎設施完善的便利台灣,居然還有不供電的地方,這部紀錄片沒有華麗的鏡頭與知名的演員,卻用最真實的行動提醒外界台灣的電力分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