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佈發表會時間,10月27日最有可能亮相的新款MacBook Pro會有什麼不一樣?
蘋果公佈發表會時間,10月27日最有可能亮相的新款MacBook Pro會有什麼不一樣?

Hello Again! 你好,又見面了!

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曝光之後,蘋果終於發出了今年又一場發表會的邀請函。蘋果確定,將在 10 月 27 日上午 10 點(亞洲時間 10 月 28 日凌晨 1 點)召開發表會。而此次發表會的重點,不出意外將會是新款MacBook Pro。

至於發表會上的Hello Again預示著什麼,還有多少人記得1984年第一代 Macintosh發佈時,螢幕上那個大大的Hello。

wechatimg2

新款MacBook Pro可能會是什麼樣?

儘管亮黑iPhone 7的熱度依然很高,但不少人今年最期待的新品仍然是即將做出大改款的MacBook Pro。

目前MacBook Pro依舊沿用2012年發表的Retina版本設計,4年間雖然每年都有新款,但實際上都是圍繞內部配置進行的小修小改。「不夠用」情況也是時常出現,讓大家對於新MacBook Pro的出現呼聲很高。

但你知道麼?這次新MacBook Pro真的不需要期待,你所需要做的只有存錢和買。

MacBook Pro:高需求行動辦公首選

想要弄清楚MacBook Pro可能會出現的升級,首先自然要先看MacBook Pro自身的用戶群體。 MacBook Pro作為蘋果龐大行動產品線中的一員,用戶群體實際上在蘋果進行產品佈局之初就已經限定。

對於無需鍵盤這種高效輸入方式的用戶有iPad;對於輕量級筆記本用戶有MacBook Air;對於最高端的用戶有Mac Pro;很多最輕量級的應用甚至還被iPhone搶了去。最終MacBook Pro只剩下最後一個定位——對於性能有所要求,並且能夠行動辦公,而且續航能力要達到一定水平的用戶。

apple hello again.png
圖/ Apple

這一類人群中有很多影像從業者,比如愛范兒影音組的大神導演,每天都需要利用MacBook Pro處理大量的影音素材,最終利用軟件合成大家平時看到的影音。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 MacBook Pro 所必須的三個要素:高性能、便攜、長續航。

現在的 MacBook Pro 有什麼?又需要什麼?

外殼

與 iPhone 一樣,蘋果在 MacBook 上所採用的工業設計和思考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整個行業。與其他傳統廠商不斷根據新硬體推出新系列「模具」不同,蘋果非常冒險地讓一套模具持續使用三四年。

但這並不代表蘋果的模具很落後,反而蘋果模具一直都是大家抄襲和對比的目標。從最初的塑料機身升級為整體 CNC 鋁合金機身之後,實際上筆記本的模具已經沒有太大的挖掘潛力了。

這也是因為目前擺在筆記本面前的外殼材料基本只有兩條路線:一是採用鋁合金,在強度高、散熱好、外觀好看之餘增加一定的重量;二是採用碳纖維、玻璃纖維之類的複合材料,在擁有足夠保護性能的同時最大程度減輕重量。

既然 MacBook Air 都已經採用了更加便攜,更加輕量的使用解決方案,那 MacBook Pro 又怎麼會放棄現有高大上的鋁合金外殼呢。

螢幕

這個其實是最不需要說的一部分,蘋果系列產品所以用的 Retina 螢幕另外一個名稱就是「視網膜螢幕」,顯示效果已經超越了人眼識別點距的能力。在這種能力之下,繼續進一步升級不但會增加螢幕的功耗,而且會增加配置方面的壓力。

這也將是新 MacBook Pro 最不可能獲得提升的一個部件。

CPU

「中庸的配置」也是MacBook Pro另外一個重要特點,除了 Retina 螢幕的確是 MacBook 系列產品所獨有,其餘配置其實比不過時常更新的 Windows 筆記本。

比如 CPU,目前蘋果官網正在銷售的 MacBook Pro 實際上還在使用 Intel 5 代酷睿產品,四款型號分別為 i5-5257U、i5-5287U、i7-5750HQ、i7-5850HQ。 i5 型號還在頻率和表現方面由 Intel 做了些"提升",功耗也隨之從同系列常見的 15W 飆升至 28W 。

雖然今年 7 月 Intel 發表了全新的 KabyLake 架構,Broadwell 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上兩代」的產品。但這並不是蘋果自身「不思進取」,而是因為豬隊友 Intel 的「擠牙膏」。

最新的 7 代酷睿依舊使用著與上兩代產品相同的 14nm 製程工藝,而 CPU 的微架構提升也非常有限,讓目前 MacBook Pro 中使用的幾顆 CPU 看起來並不落伍。在 Intel 能夠真正拿出 10nm 工藝之前,MacBook Pro 中的 CPU 無望取得大提升。

而從計劃來看,能夠用上 Intel 新產品的時間點起碼也要到 2017 年二季度。

GPU(顯卡)

MacBook Pro 又不是拿來打遊戲的,為啥還要關心顯卡?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人會問。但實際上 GPU 現在擔負的角色早已不僅限於遊戲,各種圖像處理、數據分析都能夠在 GPU 內部並行的大量微型處理幫助下,實現完全超越純 CPU 的處理速度。而這也正是目前 MacBook Pro 最大的"軟肋"所在,現有 MacBook Pro 顯卡型號一共三款:

  • Intel Iris Graphics 6100
  • Intel Iris Pro Graphics(6200)
  • Intel Iris Pro Graphics + AMD Radeon R9 M370X

頭兩款 Iris 系列產品實際上是 Intel 在"集成顯卡"上的一次飛躍,其中部分型號的性能甚至能夠比肩部分桌面級入門顯卡(後者也很弱)。然後是更為強勁的是 M370X,這款顯卡實際上與 AMD 2012 年發表的 HD 7750 有很深"淵源",就連製程也是採用了落後的 28nm。

當然,坊間也有不少傳聞,表示蘋果很可能在這一代產品將 GPU 從 AMD 換成 NVIDIA。從目前的消費級顯卡市場佔比來看,NVIDIA 的確還是比 AMD 領先很多,但是 AMD 已經和蘋果合作良久,而且合作非常深度。打破 ATX 佈局,同時還裝有兩塊定制 AMD 專業顯卡的 Mac Pro 「垃圾桶」就是最好例子。

雖然絕對性能落後,但是 AMD 積極與蘋果合作戰略極大地釋放了 GPU 潛在性能,這一點在兩大主機平台上同樣是如此。最終結果是 AMD 的 GPU 雖然性能落後,卻能在蘋果自家的影像軟件 FinalCut Pro X 上體現超越尋常台式機的性能。

深度優化還伴隨有另外一個潛台詞:針對性。雖然同為 GPU,NVIDIA 和 AMD 家在微架構和通用計算上沿用著不同的標準和體系。如果蘋果真的要重新轉向 NVIDIA,那麼勢必要對自己的一系列軟件大幅修改。從經濟性的角度考慮,這就已經不太現實。

總的來看,GPU 方面能夠用上 AMD 14nm 製程新型號已經是最好的消息了。

其他

一台 MacBook Pro 中自然不只有 CPU 和 GPU,那麼我們還應該期待什麼呢?

硬盤升級應該是最多人會想到的,目前 MacBook Pro 系列產品中都採用了 M.2 2280(寬 x 長:22 x 80 mm)規格的固態硬盤產品,而能夠升級到的最大容量為 1TB 。這實際上也是目前同類產品能夠達到的最大容量。也就是說:如果蘋果不再另設一個硬盤接口,那麼硬盤的容量無法進一步升級。

鑑於 M.2 的體積尺寸並不大,多加裝一塊硬盤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屆時 MacBook Pro 很可能會擁有 2TB 容量。同時還能利用硬盤陣列獲得更好的性能。

至於硬盤的速度,雖然 M.2 接口尺寸小,但是實際上它利用了與 CPU 直連的 PCI-E 通道,不僅速度快,而且延遲小。上一代三星提供的 OEM 產品性能已經非常出眾,提升空間不大。

內存方面 DDR4 是否會出現在新 MacBook Pro 之上主要看 CPU 是否更換,畢竟 6、7 代酷睿都支持 DDR4-2133 的內存規格。至於性能能有多少提升嘛,你知道是 DDR4 就行(並不會有明顯的性能提升)。

大家最關注的點:鍵盤 & 接口

鍵盤

出乎意料的是,網絡上對於 MacBook Pro 的期待聚集在一個相對"浮誇"的點上:鍵盤上方是否會採用帶有液晶顯示的觸控功能鍵。

這一消息源自外媒Appleinsider 在8 月底發表的一則新聞:有用戶在蘋果最新版系統的MenuCommands.strings 文件中找到了一小段文字"Customize Function Row",直接翻譯的結果就是"自定義工具欄"。

而彭博社的相應猜測則更為具體:新 MacBook Pro 將在鍵盤上方配備 OLED 觸控條,其可以顯示虛擬的功能鍵位,還能有酷炫的燈光、應用支持。但這並不是什麼新概念。

早在 2007 年,一款名為 Optimus Maximus 的鍵盤已經面世。在採用尋常 104 鍵佈局的同時,它還在每個鍵帽內都塞入了 OLED 顯示螢,用戶因此也能夠通過設置定義鍵帽上的圖案。

但是彭博社提出的假設更為「先進」,OLED 並不對應在每個鍵帽之內,而是佔據了工具欄那一行。隨之而來是更加靈活的鍵位排布,甚至是在功能鍵觸控區域顯示音量條這樣的內容。

從技術上面來說,設想所需的基礎技術目前都有,從 OLED 螢幕到多點觸控。但是如何控制實際生產中的「良率」?怎樣設計才能夠符合用戶的習慣?如何讓用戶避免"誤操作"?這一系列問題仍舊擺在蘋果面前。

但因為蘋果對自身系統和軟件的高度把控,這件事做起來反而更容易,同時也不太容易出現"不兼容"的狀況。

接口

在今年蘋果將iPhone 7 上的3.5mm 音頻接口取消之後,實際有很多人就已經開始擔心MacBook 也會出現一樣的"現象"——紛繁複雜的接口統一被Type-C 取代,換來一堆轉接線。

客觀來說,這件事「或多或少」都會發生。

這倒不是因為 MacBook Pro 需要像 iPhone 一樣去考慮自身空間利用的問題,畢竟幾個接口體積對於筆記本等級的電池容量影響不算太大。更關鍵在於蘋果自身的接口戰略。

想必大家還對IEEE 1394 這一極具標誌性的產物有印象,這一由蘋果公司在1994 年推出的接口標準當時與USB 打得不死不休,而蘋果的打算,無疑是為了透過自己的接口專利,實現對其他硬體的支配還有控制權。

但很明顯,免費通用化的 USB 接口最終還是佔了上風,而 USB Type-C 的出現,也是 USB 接口發展中的又一個里程碑。毫無疑問,蘋果會在自己的電腦上引入。

其次是影音接口,MiniDP 應該是第一選擇,相比之前的 HDMI 接口,MiniDP 與蘋果的 Thunderbolt 實際上共用一種公母接頭,只不過在自身傳輸針腳的定義上有所不同。如果使用 MiniDP,很可能意味著能夠多出一個 Thunderbolt。

最後是總體接口數量,MacBook Pro 作為一個工具必須保持自身的效率,如果蘋果真的為了工業設計上少開幾個孔而縮減接口,那也就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個蘋果了。

## 除了新款 MacBook Pro,27 號的發表會還可能有什麼新品?

按照慣例來說,蘋果不會在一個發表會上只發表一款新品,所以除了幾乎確定的新款 MacBook Pro、新款 iMac、正式版 Airpods 都有可能會在下週的發表會上亮相。當然也有不少人關注新款的 iPad,據內部消息人士指出,12.9 寸 iPad Pro 的團隊已解散,很有可能不會有下一代新產品,但 9.7 寸的還在。所以在下週的發表會上,應該不會有新款 iPad 發表。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Apple #Ma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