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透過各方努力,台灣創業生態圈逐步成形,各種創業活動蓬勃發展,若以創業社會來形容也不為過。然而,台灣網路科技創業者及投資者的圖像卻是模糊的,因此,《數位時代》從2015年開始做台灣創業大調查,希望能勾勒出台灣網路科技創業生態圈及創業世代的樣貌!
台灣創業調查的想法在2015年發芽,2016年又擴大調查範圍,並且涵蓋「創業者篇」及「投資者篇」兩大調查,調查時間為2016年9月22日到10月10日,採用新芽網路的問卷服務Surveycake。
創業者篇主要鎖定台灣網路科技小型公司,須至少符合以下一項條件:創辦人為台灣人、在台灣註冊公司或總部在台灣,並由創辦人或執行長填答。回收份數355份,有效問卷332份,必須填寫公司統編且問題皆為必答。
問卷透過《數位時代》與Meet創業小聚粉絲團及Email廣發,並請創業相關單位及社群協助轉發,包括500Startups、AppWorks、AAMA台北搖籃計劃、iiiNNO、KKfund、Garage+、Girls in Tech、Meet創業小聚、TeSA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XA創新加速器、TSS台灣新創競技場、三創育成基金會、台大創創中心、台北市電腦公會、台灣紫牛協會、光明頂創育智庫、科技部、南星創速器、新北市經發局(創力坊)、國發會、國發基金、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華遠匯資本、創羿部落、創夢市集等。
投資者篇則鎖定近兩三年曾投資過網路科技新創的投資者廣發,包括天使投資人、創投、企業創投及創業加速器,由於未公開廣發,而是直接寄Email給投資者及透過相關創投單位轉發,回收份數36份,皆為有效問卷。
創新創業輪廓
創業風潮催生新創公司,兩年以下的新創過半。網路新創公司規模通常不大,近三分之一新創的資本額在100萬元以下,但也有近兩成公司資本額在2千萬元以上,多為智慧硬體及電商。55.4%新創靠賣產品維生,有產品但未有營收、年營收500萬元以下的公司占最多。
創業生活平衡嗎?
相較中國的90後創業潮,台灣創業者比較「熟」,大多介於31至35歲,比起2015年調查有趨向年輕化的趨勢。
創業者衝刺事業的同時,有六成創業者已婚,三分之一跟另一半一起創業。有七成創業者對另一半或男女朋友的抱怨感到困擾,最常見的抱怨是「不照顧自己的身體」。
不過,其實多數創業者有定期運動的習慣,也會安排旅行。只是創業仍是孤獨的,讓創業者覺得心裡苦的事是「募不到資金」。
創業資金哪裡來?
在台灣創業只能靠自己,95.1%創業者創業時用的是自有資金,創業至今拿到外部投資的新創有105個,約占三成。
2015年至2016年掀起募資熱,有89家新創向外部增資,多數新創增資一次,增資金額以1,001萬至2,000萬占最多,對外募資的主要原因為擴展新業務和市場,此外,拿到1億元以上外部資金的新創也有16.1%,位居第二名,顯見台灣新創的規模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