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業者心裡什麼最「苦」?尋覓資金不易、自己掏錢創業比例高
05

台灣創業者心裡什麼最「苦」?尋覓資金不易、自己掏錢創業比例高

根據2016年創業大調查,創業者心裡最苦的是「募不到資金」!創投和創業者之間存在著落差,除了供需不平衡之外,也和創投傾向投資的類別息息相關。
2016.11.18 | 創業

「台灣起了個大早,卻趕個晚集!」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在2014年底來台演講時這樣形容台灣網路公司,勾動許多台灣創業者心中複雜的情緒。網路科技創業在台灣雖起步得早,但創業環境的後天不良,的確讓網路科技創業者在台灣難以施展,歷經失落的15年。

根據2016年創業大調查,創業者心裡最苦的是「募不到資金」!在台灣創業多數只能靠自己,95.1%創業者創業時用的是自有資金,只有13.8%資金來源來自創投投資,64.9%創業者接觸過4個以上創投,其中更有37%接觸10個以上創投。

2016創業大調查
圖/ 楊淳涵/製圖

從實務上與團隊接觸的狀況來看,Garage+經理盧志軒說,「團隊平均要接觸20至30個創投,才能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創投!」

台灣創業有資金斷裂的現象,A輪階段以前的初早期新創,很難找到適合的外部資金。盤點近兩至三年投資網路科技新創的種子輪、天使投資的基金及創投,只有大約十幾個,投資種子輪的創投更占少數。而投資A輪以後團隊的創投至少就超過20個。2016年參與調查的公司中,有220個在未來一年有募資的打算,比例高達66.2%。

創投和創業者之間存在著落差,除了供需不平衡之外,也和創投傾向投資的類別息息相關。現有最多的公司創業類別是電商、智慧硬體、大數據、文創媒體娛樂,2015、2016年得到外部投資的89個公司(占26.8%),類別以電商、智慧硬體、雲端大數據占最多。

對比投資者問卷參與投資調查的36個投資者及創投,他們最傾向投資的類別是大數據、智慧家庭、雲端服務,也就是說,電商、文創媒體娛樂或其他網路服務類別的公司,比較會面臨找不到適合資金的問題。

2016創業大調查
圖/ 楊淳涵/製圖

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說,「資金斷裂是台灣現在創業環境的嚴重瓶頸!」鄭博仁解釋,這會造成新創沒辦法依中美思考邏輯去發展商業模式,因為創業者得在創業初期就考慮如何自給自足,再慢慢發現規模化的機會,也因而難看見創新型公司出現。

深入剖析台灣資金斷裂的原因,鄭博仁指出,因為台灣擁有網路產業、0到100創業及營運經驗的個人天使及機構型天使都不夠。

中美的天使投資人或天使基金,絕大部分由成功的創業者主導,才能給創業者實質的幫助和建議,在團隊天使及早期階段協助創業者把最小可行產品(MVP)規模化,甚至發現團隊產品技術在未來的巨大可能性。

網路型新創需要依賴創投資金快速擴張、獲取用戶,才能夠藉由市場回饋確認長遠的商業模式。鄭博仁說,「如果美國的Facebook、Snapchat、Uber當初必須靠自己的資金成長的話,一定會慢上許多!」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