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東京電玩展可以看到,VR業者開始積極嘗試將VR和體感裝置結合,希望創造出更真實的效果,打進體感娛樂市場。不過台灣體感遊樂設備大廠智崴資訊總經理歐陽志宏認為,就使用效率、耐用度、安全性等諸多面向來看,VR業者要做體感娛樂,距離商業化恐怕還有很大的距離。因此他們不擔心VR業者會來搶生意,而他也宣布今年度智崴新簽約的金額再創下新高。
體感設備專業度高,VR業者挑戰多
歐陽志宏表示,他確實注意到有VR業者想往體感娛樂設備的方向發展,但他認為這些VR業者第一個要面對的挑戰是,每一次體驗的客容量只有一人,不具經濟效益;其二,一般樂園的體感設施使用期限可能至少都在十年以上,對耐用性是一大考驗;第三,樂園的體感設施必須通過各國的嚴格審核認證,確保安全,而目前看來,他認為VR業者的產品在安全性上可能存在疑慮。還有更重要的是,實際上的體驗是否真的夠好,才能讓消費者甘願付費。
整體來說,他認為做體感娛樂設備其實不像外界想像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很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和經驗。
不過他雖然認為現在VR廠商的體感裝置都還做得不夠到位,商業化有困難,但這不代表他就不看好體感裝置和VR的結合。實際上,智崴不只有i-Ride飛行劇院這類大型化的體感設備,他們同時也在研發個人化體感裝置,並且也有意結合VR。雖然目前他無法透露合作對象,但表示確實已經和國際知名VR大廠洽談合作的可能性。歐陽志宏相信,從大型體感設備的角度出發,會比VR業者去做體感設備的成功率更高。
學習倫敦眼經營模式,以大帶小
而姑且不論技術面,單就商業營運面來說,歐陽志宏的親身經驗是,不論知名景點、百貨、賣場還是樂園,大多都會願意將黃金地點用於大型體感設備的營運,卻不願意租借給小型體感設備使用。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後來決定採取母雞帶小雞的策略,利用大型體感設備,帶入中小型體感設施。
他解釋,這就像是單單經營倫敦眼其實很難獲利,但在倫敦眼的周邊可以建蠟像館、水族館、史瑞克博物館等等小型展示、遊樂空間,這樣的做法,租金增加有限,但在倫敦眼的聚客效益下,整體營運就可以賺錢。同樣地,智崴也可以藉由大型體感設施的訂單,帶進更多個人化體感裝置。「小型的收入可以打平成本,而大型的收入多少就賺多少。」他說。
不過他雖相信VR可以為體感娛樂帶來很大的進展,卻也認為現在距離應該要有的樣子還有一段距離,仍需要持續努力。
在此之前,飛行劇院這樣的大型體感設備還是智崴的營運主力。而智崴在2016年共簽訂24套體感設備採購意向書,及簽訂8套體感設備採購合約,總計今年度的設備採購合約金額超過去年,也創下歷年接單金額的新高。而預計在接下來的三到五年,智崴目標會在全球設立100座體感設備,並看好規模化可以為公司增加穩定收入、創造品牌價值、降低生產成本,與建立競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