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一個充滿雜訊的世界,我們每天必須不斷預測,關於股市、職場、愛情和他人的一舉一動。然而預測並不容易,因為在你預測的同時,其他人也在預測著你,這就造成了宛如小孩猜拳的結局──「你猜別人會猜你猜不到別人猜得到你嗎?」
這也是為何預測如此困難。
但高於平均值的預測確實是可能的。奈特.奈佛就是一個神秘、詭異的預言者,被稱為「美國預測鬼才」。他在美國政情不穩的2012年正確預測了50州,35席參議員的當選人,命中率達100%,從此暴得大名。而他的《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則揭露了他的預測心法:「要預測未來,要關注的不是模型本身,而是雜訊與例外。」
在今日,只要數據中百分之一的例外,就會造成其他部分的結構性移動。每一道「關鍵」的Facebook訊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更具穿透性。某些被Facebook演算法判定為重要的貼文,會一夜間以指數的倍率擴散開來,傳統經濟學的線性預測模型勢必面臨重整。
因此從預測(Forecasting)到量測當下(Nowcasting),已成為當代經濟學、統計學的典範轉移,也是《精準預測》的核心要旨之──過去不能預測現在,唯有「現在」能夠量測現在。然而,當下總是充滿雜訊的,這些未經時間沉澱、篩選的雜訊,成為了Nowcasting的主要障礙。
可以說,我們正身處一個眾聲喧嘩的房間,每個人都拉著嗓子叫喊,你要做的不是錄下這些聲音,然後建立模型(Model),而是去聆聽那個最奇異,最輕微,但似乎搶先別人一毫秒發出的聲音──《精準預測》指出,這個聲音往往就是市場、賭場或選戰轉捩的關鍵點。
另一方面,《精準預測》也指出,大部分的預測模型著重在必然性的建模,而低估了人的行動與意志的決定性。這些非理性因素能夠在大數據中被歸納嗎?一個封閉系統如何偵測系統外的騷動?中國青年作家韓寒在《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中敘述他和女朋友的一段對話:
「我把火開到最小,我們看著青蛙在裡面徜徉,但是隨著溫度升高,青蛙有些不安,變成了自由泳,有些躍躍欲跳,我對孟孟說,孟孟,你看,它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這樣,不要以為現實可以改變……」
「砰的一聲巨響。孟孟趕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蓋子扣住了鍋,旋即把火開到最大,青蛙則在裡面亂跳,我看得心驚膽顫。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邊轉身直勾勾看著我,說,這才是現實。」
鍋裡的青蛙遇火會疼痛,會逃跑,這是已經驗證過千百次的現實,然而孟孟赫然蓋上鍋蓋也是現實,而且是系統外的現實。傳統的預測模型往往無法將這兩種現實分開,而《精準預測》則放了更多精力在探討後者──也就是人的意志、局部的非理性要素影響全局的可能性。
《精準預測》曾被紐約時報評為「十年來最重要的一本書」(沒有之一)。在這個逐漸加速的非線性世界,非理性、分眾力量顯現之際,他的觀點將會開始浮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