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上午,微信2017年的公開課在廣州開講。
我們應該有新的形態,不僅是訂閱和推送能力,而是新的能力,類似應用程式。透過更加複雜的接口,不再糾結於擴充公眾號,完全可以跳出公眾號,可以做出一種新的應用形態。
這是張小龍今天的開場白,奠定了今天的微信公開課的主角就是小程序無疑。
張小龍在今天的發言非常慢,似乎給聽眾留了很充分的做筆記的時間。因而,演講還未結束,網上已有人整理出了如下的演講要點——
張小龍小程序演講要點整理:
- 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
- 小程序在微信裡沒有入口,用戶透過掃碼直接使用小程序
- 微信不會做小程序商店,不考慮做基於小程序的「流量分發」
- 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可以分享到群聊和聊天
- 小程序頁,分享到群裡的資訊是活的
- 小程序不能做遊戲
- 小程序能搜到,但只提供有限的搜尋能力(用戶觸及到才出現,不主動推薦)
- 小程序和公眾號相互獨立(相同企業的兩者可以跳轉)
- 會有LBS小程序提示
- 2017.1.9號小程序開放
看起來,按照張小龍的說法,微信小程序在正式開放以後,將不會提供大量的「入口」和「導流」功能,這幾乎在很多看起來是很消極的做法。
但與此同時,小程序的背後與將來,卻又保留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和野心。
以下,我們精煉出了一些張小龍今日發言的核心內容,並針對其有關小程序的「十個回答」進行了簡要點評,並總結了一些我們的思考,供你參考。
一、微信沒有克制,只是在發現最正確的路
關於微信在產品上的「克制」,張小龍首次回應和解釋了這個問題:
我們創辦人之一Tony也跟我們說,其實微信團隊保持了很克制的心態來做這個事情。很多人也認為微信這個產品,很克制。
其實我當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是驚訝的,因為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腦袋裡出現過。做一件事情需要很克制的話,是一種自我壓抑的行為。但我並不認為我們在做這樣決定的時候,要自我壓制,要切割掉很多我們想做的事情。
相反的,我們是在做很多決定的時候,反而想的是去判斷什麼樣的東西是合理的。合理性才是我們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我們捨棄了很多原來想要做的很多事情,不是說我們很克制,想努力少做一點,而是發現我們有很多事情是錯的,很多想法是驗證不通,如果我們硬要做這樣的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才捨棄掉。
按照張小龍的說法,其實他腦袋裡是沒有克制和壓抑的想法,因為本來就沒有做那麼多事情的衝動。他們只是理性地探索正確的道路,發現用戶場景下的需求。
二、小程序的出發點與野心
之後,張小龍用了很長時間來分析了他對未來的行動網路的想像。
他說,在PC時代,企業透過world wide web(www)接入了網路,出現了百萬級別的網站,也成就了偉大企業。
但行動網路時代,企業接入網路更難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用戶在PC時代,每天可以上20個以上的網站,但行動app裡,我們很難有這麼多app的使用量。PC時代是CrossLink的時代,行動時代反而不是了。
未來呢?他說,未來的網路裝置可能不是手機,是一種眼鏡。戴上眼鏡,我們就能看到很多真實的東西,很大的螢幕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投射了大幅圖片。於是,我們看到一個燈,燈的旁邊就有一個應用程式的開關,我們就可以控制燈的開關。這是張小龍想像的十年後的場景,也許未必能出現,但看起來這是小程序的想像起點。
張小龍說:「有一天我看到一個餐廳,門口放了一個公眾號的QR Code,我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們在PC時代都沒能容易地接入網路,現在透過微信接入了。」但這也有問題,那就是店家需要push訂閱的使用者留下一些資訊,公眾號是基於訂閱機制展開的。這是個問題。
於是,小程序就開始了。
對於小程序,我理解有兩個關鍵字:「無處不在」、「用完即走」。用完即走張小龍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而我認為無處不在在於:微信和物理世界息息相關,就像AR一樣。也許微信會重新開啟一種真正的AR場景,讓使用者將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透過小程序結合起來。這是我對這次張小龍演講的最深刻的感受。
以前我認為微信在做一個OS,今天我感覺他們想索引整個世界!
三、評張小龍小程序10答
最核心的,張小龍回答了幾個大家特別關心的問題,其實,我們之前已經猜對了大部分問題,今天只是被證實了:
Q1:小程序的入口在哪裡?
A:沒有入口!微信還是去中心化。小程序是非訂閱機制的,它是直接服務式的。
比如,你要看某個月台火車到達時間,你可以掃描一下月臺的QR Code,就可以知道了。小程序以QR Code的形式出現在很多地方,就像公眾號的早期一樣。
點評:小程序的第一入口還是服務者自己放置的QR Code。第二入口是:用戶分享(群組、聊天等)。
Q2:小程序商店存在嗎?
A:沒有!因為沒有下載,所以沒有商店!有搜索,但沒有商店。
點評:應用商店是頭部做法,用app store的玩法真的是完全反小程序精神的!不知道以前那些猜測小程序商店的人怎麼想的!
### Q3:小程序怎麼推薦?
A:當然是朋友圈和社交關係!人與人的推薦,社交關係的推薦,而不是機器。在微信裡依賴社交推薦。
點評:張小龍也提到了電影推薦這個使用場景,我們在2016年初的產品猜想裡,完美猜中了(文末可以看到我們當時的解讀)。
Q4:小程序有粉絲嗎?
A:沒有!只有訪問用戶,但沒有粉絲。網站是沒有粉絲的。
點評:因為不是訂閱機制,所以沒有粉絲。但事實上網站是有粉絲的,用戶其實就是網站的粉絲。
Q5:小程序可以推送消息嗎?
A:不能,否則用戶會瘋掉。但我們會提供一種有限的服務觸達能力。使用者在小程序裡有操作,就會有通知機制,我們允許開發者發送一條通知。我們不希望用戶被打擾。
點評:所以很像服務號的推送機制,用戶透過一些activity觸發一些通知策略,在有效的session裡發送出去。
Q6:小程序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A:不能。可以分享到聊天和群組裡。
這是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的,比如做出很多協同合作的化學反應。比如有個投票小程序,在群裡就可以發起一些投票,進行一些群裡的任務,被群裡的所有人共用。當有人更新狀態,群裡其他人可以看到,於是合作就出現了。我們還提出了小程序頁的概念,比如股票小程序。我用了,然後分享到群裡去了,大家看到的就是07001這個股票。
這就是小程序頁,我分享的是這個頁面,活的資訊,而不是整個小程序。
活的資訊,活的意思就是你甚至不用點進去看,就能看到這個頁面/小程序在更新,比如時鐘的小程序。暫時還沒實現出來,我個人很期待。
點評:暫時不能到朋友圈,未來一定會到朋友圈!因為社交的推薦邏輯必然要求朋友圈。現在不能做,因為還沒想好怎麼做!
Q7:小程序可以做遊戲嗎?
A:現在並不能。
點評:遊戲⋯⋯微信小程序要的是星辰和大海好嗎!
Q8:小程序可以搜到嗎?
A:我們不希望流量分發的方式來推薦小程序,而是希望透過使用者觸及的方式讓使用者使用。所以,對於搜尋的話,我們希望使用者可以搜尋到小程序,但我們會極力限制這種搜尋的能力,避免濫用。所以我們會提供有限的搜尋能力(Google的同學聽到這裡哭了一會兒~)。
點評:SEO不好,ASO也不好,這可能是我想到的原因。我也討厭SEO和ASO,謝謝!
Q9:小程序和公眾號的關係是什麼?
A: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如果是一個企業開發的,他們可能有所關聯。我們可能看到這個公眾號的企業下面,還做了哪些小程序。或者反之。他們之間可以相互跳轉。
點評:所以,粉絲大的訂閱號又佔優勢了,於是訂閱號還得好好做啊!
Q10:小程序對線下店面有提示使用小程序的QR Code嗎?
A:我們會很輕地讓用戶感知到,使用者附近還有哪些小程序在提供服務,比如附近3km有個小賣鋪,你可以打開小程序,去買點東西。
點評:AR既視感!
最後,小程序什麼時候可以用呢?
A:我昨天和團隊匆匆忙忙定下來一個時間。1月9日!
點評:的確匆忙,但也一年了,再不出來,就要胎死腹中了!
四、小程序的幾個核心邏輯
最後,看完今天的微信公開課後,我想說的是,微信小程序還是有幾個基本的邏輯一直在延續的:
1. 去中心化
不影響不用的用戶。讓用戶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被打擾,這可能是微信去中心化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小中心世界。小程序也依然如此。
2. 線上線下一體化思考範疇
從公眾號開始,微信除了在做即時通信產品,其內涵還在做一個企業的建站工具。2014年7月微信引入了風鈴建站團隊後,我就一直這麼認為。他們希望幫助企業完成網路接入,並透過這些企業完成微信用戶的下沉!
於是,今天AR的既視感還是很強烈的。
3. 自運營,非導流
商家自己導流,微信提供「消極」的支援。沒有入口,有限搜尋,簡單的分享,你得用自己的訂閱號、服務號和線下QR Code來拉新用戶。開發者負責增加新用戶,微信來做好留存,在訂閱號、服務號時代如此,小程序也如此!
4. 場景,場景,場景!場景決定需求!
作為產品經理,張小龍永遠站在用戶場景維度思考問題,希望解決真正的問題。「我們開發程式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是我們看到了真實的需求,我們不是創造需求,我們在發現需求。」
我們曾經在2016年初提出過關於微信小程序(那時還是應用號)的猜想,雖然過了一年,但這些都沒有過時,甚至部分內容還都得到了印證:
【重磅預測】2016年度十大互聯網產品預言
關於微信小程序(應用號),這是三節課的全部看法和建議
史上首個微信小程序Demo流出,7大關鍵資訊揭秘
以下是十大猜想文章裡我們關於小程序的猜想,再次貼出,供你參考與思考:
我們猜想,微信應用號的產品形態和基本邏輯將會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1. 微信應用號不會存在統一的一級拉新入口(也就是Tab入口),甚至沒有統一入口。只有面向應用號管理者的管理入口。
2. 微信應用號很可能和服務號一樣,基於 IM 的基本結構形態打造而成,簡而言之,雖然聽起來有一堆服務,但事實上也是聊天框。例如——
以及,微信錢包中的各類應用,可能就是應用號的原型。
3. 應用號的管理和添加更有可能出現在微信的「通訊錄」中。如果是這樣,那應用號的入庫邏輯可能和公眾號很相似。使用搜索、QR Code等作為發現\安裝入口,在通訊錄中增加應用號的管理入口。如下圖:
在搜索中,則可能有如下展示:
進入應用號後的樣子,可能會是透過一個應用號框架,把目前的H5網站接入進來,並且打通帳號和支付兩個基礎模組。
4. 微信應用號很可能會跟微信現有的關係鏈關聯起來。
假設一個場景:我週末無聊,一個人想去看電影,於是我打開了微信電影票的應用號,果斷買了張票,然而一個人看電影最無聊了!
這時候,微信應用號的關係鏈分享功能觸發(觀察到你只買了一張票):「是否邀請好友一起去看場電影啊?」
選擇邀請好友,應用號在我的朋友圈中添加了一條狀態:「下午我去看《三體》這部電影,誰會陪我去呢?」
此時,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看到這條狀態,他可以選擇透過應用號購買了同場電影票,並獲得優惠。
在這個場景中,我的朋友感知到了應用號的存在,並享受到了它的服務。甚至沒有看到煩人的優惠券,就獲得了折扣。
其實,類似的應用場景在Facebook裡面已經存在,他的名字叫 「sponsored story」 ,星巴克經常玩這個功能。
( PS:sponsored story 是 Facebook 的一種廣告形態,很類似我們講的應用號的使用場景。FB將每個服務提供者的 web app 放入一個框架,並且提供 FB資源給廣告主去運營這個web app。)
如此一來,可能就完成了應用號雖不會給使用者推送消息,但也能提供相當大的能量給到應用號的提供者,以説明服務提供者提升留存。
本文授權轉載自:36 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