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入口、不導流的「小程序」正式上線——10個微信總裁張小龍的問答筆記
沒有入口、不導流的「小程序」正式上線——10個微信總裁張小龍的問答筆記
2017.01.09 | 品牌經營

2016年12月28日上午,微信2017年的公開課在廣州開講。

我們應該有新的形態,不僅是訂閱和推送能力,而是新的能力,類似應用程式。透過更加複雜的接口,不再糾結於擴充公眾號,完全可以跳出公眾號,可以做出一種新的應用形態。

這是張小龍今天的開場白,奠定了今天的微信公開課的主角就是小程序無疑。

張小龍在今天的發言非常慢,似乎給聽眾留了很充分的做筆記的時間。因而,演講還未結束,網上已有人整理出了如下的演講要點——

張小龍小程序演講要點整理:

  1. 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
  2. 小程序在微信裡沒有入口,用戶透過掃碼直接使用小程序
  3. 微信不會做小程序商店,不考慮做基於小程序的「流量分發」
  4. 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可以分享到群聊和聊天
  5. 小程序頁,分享到群裡的資訊是活的
  6. 小程序不能做遊戲
  7. 小程序能搜到,但只提供有限的搜尋能力(用戶觸及到才出現,不主動推薦)
  8. 小程序和公眾號相互獨立(相同企業的兩者可以跳轉)
  9. 會有LBS小程序提示
  10. 2017.1.9號小程序開放

看起來,按照張小龍的說法,微信小程序在正式開放以後,將不會提供大量的「入口」和「導流」功能,這幾乎在很多看起來是很消極的做法。

但與此同時,小程序的背後與將來,卻又保留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和野心。

以下,我們精煉出了一些張小龍今日發言的核心內容,並針對其有關小程序的「十個回答」進行了簡要點評,並總結了一些我們的思考,供你參考。

一、微信沒有克制,只是在發現最正確的路

關於微信在產品上的「克制」,張小龍首次回應和解釋了這個問題:

我們創辦人之一Tony也跟我們說,其實微信團隊保持了很克制的心態來做這個事情。很多人也認為微信這個產品,很克制。

其實我當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是驚訝的,因為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腦袋裡出現過。做一件事情需要很克制的話,是一種自我壓抑的行為。但我並不認為我們在做這樣決定的時候,要自我壓制,要切割掉很多我們想做的事情。

相反的,我們是在做很多決定的時候,反而想的是去判斷什麼樣的東西是合理的。合理性才是我們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我們捨棄了很多原來想要做的很多事情,不是說我們很克制,想努力少做一點,而是發現我們有很多事情是錯的,很多想法是驗證不通,如果我們硬要做這樣的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才捨棄掉。

按照張小龍的說法,其實他腦袋裡是沒有克制和壓抑的想法,因為本來就沒有做那麼多事情的衝動。他們只是理性地探索正確的道路,發現用戶場景下的需求。

二、小程序的出發點與野心

之後,張小龍用了很長時間來分析了他對未來的行動網路的想像。

他說,在PC時代,企業透過world wide web(www)接入了網路,出現了百萬級別的網站,也成就了偉大企業。

但行動網路時代,企業接入網路更難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用戶在PC時代,每天可以上20個以上的網站,但行動app裡,我們很難有這麼多app的使用量。PC時代是CrossLink的時代,行動時代反而不是了。

未來呢?他說,未來的網路裝置可能不是手機,是一種眼鏡。戴上眼鏡,我們就能看到很多真實的東西,很大的螢幕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投射了大幅圖片。於是,我們看到一個燈,燈的旁邊就有一個應用程式的開關,我們就可以控制燈的開關。這是張小龍想像的十年後的場景,也許未必能出現,但看起來這是小程序的想像起點。

張小龍說:「有一天我看到一個餐廳,門口放了一個公眾號的QR Code,我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們在PC時代都沒能容易地接入網路,現在透過微信接入了。」但這也有問題,那就是店家需要push訂閱的使用者留下一些資訊,公眾號是基於訂閱機制展開的。這是個問題。

於是,小程序就開始了。

對於小程序,我理解有兩個關鍵字:「無處不在」、「用完即走」。用完即走張小龍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而我認為無處不在在於:微信和物理世界息息相關,就像AR一樣。也許微信會重新開啟一種真正的AR場景,讓使用者將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透過小程序結合起來。這是我對這次張小龍演講的最深刻的感受。

以前我認為微信在做一個OS,今天我感覺他們想索引整個世界!

三、評張小龍小程序10答

最核心的,張小龍回答了幾個大家特別關心的問題,其實,我們之前已經猜對了大部分問題,今天只是被證實了:

Q1:小程序的入口在哪裡?

A:沒有入口!微信還是去中心化。小程序是非訂閱機制的,它是直接服務式的。

比如,你要看某個月台火車到達時間,你可以掃描一下月臺的QR Code,就可以知道了。小程序以QR Code的形式出現在很多地方,就像公眾號的早期一樣。

點評:小程序的第一入口還是服務者自己放置的QR Code。第二入口是:用戶分享(群組、聊天等)。

Q2:小程序商店存在嗎?

A:沒有!因為沒有下載,所以沒有商店!有搜索,但沒有商店。

點評:應用商店是頭部做法,用app store的玩法真的是完全反小程序精神的!不知道以前那些猜測小程序商店的人怎麼想的!

### Q3:小程序怎麼推薦?

A:當然是朋友圈和社交關係!人與人的推薦,社交關係的推薦,而不是機器。在微信裡依賴社交推薦。

點評:張小龍也提到了電影推薦這個使用場景,我們在2016年初的產品猜想裡,完美猜中了(文末可以看到我們當時的解讀)。

Q4:小程序有粉絲嗎?

A:沒有!只有訪問用戶,但沒有粉絲。網站是沒有粉絲的。

點評:因為不是訂閱機制,所以沒有粉絲。但事實上網站是有粉絲的,用戶其實就是網站的粉絲。

Q5:小程序可以推送消息嗎?

A:不能,否則用戶會瘋掉。但我們會提供一種有限的服務觸達能力。使用者在小程序裡有操作,就會有通知機制,我們允許開發者發送一條通知。我們不希望用戶被打擾。

點評:所以很像服務號的推送機制,用戶透過一些activity觸發一些通知策略,在有效的session裡發送出去。

Q6:小程序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A:不能。可以分享到聊天和群組裡。

這是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的,比如做出很多協同合作的化學反應。比如有個投票小程序,在群裡就可以發起一些投票,進行一些群裡的任務,被群裡的所有人共用。當有人更新狀態,群裡其他人可以看到,於是合作就出現了。我們還提出了小程序頁的概念,比如股票小程序。我用了,然後分享到群裡去了,大家看到的就是07001這個股票。

這就是小程序頁,我分享的是這個頁面,活的資訊,而不是整個小程序。

活的資訊,活的意思就是你甚至不用點進去看,就能看到這個頁面/小程序在更新,比如時鐘的小程序。暫時還沒實現出來,我個人很期待。

點評:暫時不能到朋友圈,未來一定會到朋友圈!因為社交的推薦邏輯必然要求朋友圈。現在不能做,因為還沒想好怎麼做!

Q7:小程序可以做遊戲嗎?

A:現在並不能。

點評:遊戲⋯⋯微信小程序要的是星辰和大海好嗎!

Q8:小程序可以搜到嗎?

A:我們不希望流量分發的方式來推薦小程序,而是希望透過使用者觸及的方式讓使用者使用。所以,對於搜尋的話,我們希望使用者可以搜尋到小程序,但我們會極力限制這種搜尋的能力,避免濫用。所以我們會提供有限的搜尋能力(Google的同學聽到這裡哭了一會兒~)。

點評:SEO不好,ASO也不好,這可能是我想到的原因。我也討厭SEO和ASO,謝謝!

Q9:小程序和公眾號的關係是什麼?

A: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如果是一個企業開發的,他們可能有所關聯。我們可能看到這個公眾號的企業下面,還做了哪些小程序。或者反之。他們之間可以相互跳轉。

點評:所以,粉絲大的訂閱號又佔優勢了,於是訂閱號還得好好做啊!

Q10:小程序對線下店面有提示使用小程序的QR Code嗎?

A:我們會很輕地讓用戶感知到,使用者附近還有哪些小程序在提供服務,比如附近3km有個小賣鋪,你可以打開小程序,去買點東西。

點評:AR既視感!

最後,小程序什麼時候可以用呢?

A:我昨天和團隊匆匆忙忙定下來一個時間。1月9日!

點評:的確匆忙,但也一年了,再不出來,就要胎死腹中了!

四、小程序的幾個核心邏輯

最後,看完今天的微信公開課後,我想說的是,微信小程序還是有幾個基本的邏輯一直在延續的:

1. 去中心化

不影響不用的用戶。讓用戶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被打擾,這可能是微信去中心化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小中心世界。小程序也依然如此。

2. 線上線下一體化思考範疇

從公眾號開始,微信除了在做即時通信產品,其內涵還在做一個企業的建站工具。2014年7月微信引入了風鈴建站團隊後,我就一直這麼認為。他們希望幫助企業完成網路接入,並透過這些企業完成微信用戶的下沉!

於是,今天AR的既視感還是很強烈的。

3. 自運營,非導流

商家自己導流,微信提供「消極」的支援。沒有入口,有限搜尋,簡單的分享,你得用自己的訂閱號、服務號和線下QR Code來拉新用戶。開發者負責增加新用戶,微信來做好留存,在訂閱號、服務號時代如此,小程序也如此!

4. 場景,場景,場景!場景決定需求!

作為產品經理,張小龍永遠站在用戶場景維度思考問題,希望解決真正的問題。「我們開發程式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是我們看到了真實的需求,我們不是創造需求,我們在發現需求。」

我們曾經在2016年初提出過關於微信小程序(那時還是應用號)的猜想,雖然過了一年,但這些都沒有過時,甚至部分內容還都得到了印證:

【重磅預測】2016年度十大互聯網產品預言
關於微信小程序(應用號),這是三節課的全部看法和建議
史上首個微信小程序Demo流出,7大關鍵資訊揭秘

以下是十大猜想文章裡我們關於小程序的猜想,再次貼出,供你參考與思考:

我們猜想,微信應用號的產品形態和基本邏輯將會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1. 微信應用號不會存在統一的一級拉新入口(也就是Tab入口),甚至沒有統一入口。只有面向應用號管理者的管理入口。

2. 微信應用號很可能和服務號一樣,基於 IM 的基本結構形態打造而成,簡而言之,雖然聽起來有一堆服務,但事實上也是聊天框。例如——

以及,微信錢包中的各類應用,可能就是應用號的原型。

3. 應用號的管理和添加更有可能出現在微信的「通訊錄」中。如果是這樣,那應用號的入庫邏輯可能和公眾號很相似。使用搜索、QR Code等作為發現\安裝入口,在通訊錄中增加應用號的管理入口。如下圖:

在搜索中,則可能有如下展示:

進入應用號後的樣子,可能會是透過一個應用號框架,把目前的H5網站接入進來,並且打通帳號和支付兩個基礎模組。

4. 微信應用號很可能會跟微信現有的關係鏈關聯起來。

假設一個場景:我週末無聊,一個人想去看電影,於是我打開了微信電影票的應用號,果斷買了張票,然而一個人看電影最無聊了!

這時候,微信應用號的關係鏈分享功能觸發(觀察到你只買了一張票):「是否邀請好友一起去看場電影啊?」

選擇邀請好友,應用號在我的朋友圈中添加了一條狀態:「下午我去看《三體》這部電影,誰會陪我去呢?」

此時,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看到這條狀態,他可以選擇透過應用號購買了同場電影票,並獲得優惠。

在這個場景中,我的朋友感知到了應用號的存在,並享受到了它的服務。甚至沒有看到煩人的優惠券,就獲得了折扣。

其實,類似的應用場景在Facebook裡面已經存在,他的名字叫 「sponsored story」 ,星巴克經常玩這個功能。

( PS:sponsored story 是 Facebook 的一種廣告形態,很類似我們講的應用號的使用場景。FB將每個服務提供者的 web app 放入一個框架,並且提供 FB資源給廣告主去運營這個web app。)

如此一來,可能就完成了應用號雖不會給使用者推送消息,但也能提供相當大的能量給到應用號的提供者,以説明服務提供者提升留存。

本文授權轉載自:36 氪

關鍵字: #社群媒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