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沙漠裡種出玫瑰?創新人才培育的挑戰與嘗試
如何在沙漠裡種出玫瑰?創新人才培育的挑戰與嘗試
2017.01.26 | 創業

中央研究院院士謝長泰在2017天下經濟論壇談到台灣經濟面臨危機,處於緩慢垂死狀態,尤其優秀人才外流是最明顯的信號。

近幾年新創公司的熱潮,雖然吸引了許多人才投入新領域的探索,但還沒有出現世界級規模的公司,頂尖的人才大多還是選擇海外的環境。

在舊有產業逐漸凋零,新的產業還沒興起的時刻,除了有人才流失的問題之外,由於人才與知識的斷鏈,會使得新的人才更難銜接時代的發展,這點在資訊科技業更加明顯。

如果要逆轉這種環境沙漠化的現象,出現可全球性擴張的公司或許是唯一的解方,而要出現可全球性擴張的公司,先決條件是需要有足夠能創造擴張條件的人才。

如何讓沙漠變沃土

在矽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的「如何把匹茲堡打造成新創中樞」一文當中提到,要形成新創的中樞,最重要的要素是25歲到29歲這個年齡區間的年輕人口比例,如果一個地方具備吸引這個世代的條件,那麼它就比較有機會發展出有機的新創社群。

以整個台灣的情況來說,最頂尖的人才外流已經不是新聞,相較於矽谷的磁吸人才以及以色列的大量跨國企業秘密研發重鎮,這使得台灣的團隊在先天的組成上就屬於比較弱勢,在地區的分佈上則是明顯集中於北部,中南部的社群與資源相對弱勢很多。

我在貼近觀察了矽谷與以色列之後,發現除了Paul Graham所說關於城市經營的幾點之外,大致上可以從過去幾個成功的案例推測出幾個在人才培育的重要元素:

一、具備能夠接觸前瞻科技研發的環境

矽谷的車庫創業神話或許應該要從HP開始溯源起,由於HP塑造的開放文化,使得像賈柏斯那樣的年輕人得以在十幾歲的時候接觸到最新發展的科技產品,像是電腦周邊或是半導體雷射,進而能夠打下對於未來想像的基礎。

Google無人車.jpg
在矽谷的電腦科學博物館中,自動駕駛車已經不是未來,而是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現在在山景城每天路上都可以看得到的自動駕駛車是十數年來累積的成果。
圖/ 作者提供

拿台灣長大的小孩跟現在居住在山景城的小孩比較一下,大概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這樣的差異。現在每天在山景城的路上都可以看到Google的自動駕駛車在路上作試驗,對觀察力敏銳的人來說,洞察出潛在的問題以及需求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矽谷甚至還有像是open garages這樣的環境提供給對自動車有興趣的大眾去做了解與研究。

然而,在台灣的環境大概只能透過新聞畫面去想像,即使有興趣也很難有機會著手開始嘗試。

以色列的頂尖人才往往會優先選擇國防科技研發,讓他們在創業的基礎上就已經在科技發展的前端,更有像是Unistream這樣的組織介入在15歲左右的年紀,具備科技熱情與創業思維的青年培訓,讓他們在進入大學以前能夠先探索自己的興趣以及市場的長期趨勢,減少不必要的學習造成的時間浪費。

二、想像力啟發創造顛覆性的科技底蘊

除了塑造能夠提供更貼近未來發展的環境之外,想像力的培植也相當重要,科幻電影、卡通或是科幻小說其實都是相當好的途徑,在一些知名的開發專案代號或是命名上面,都可以看到科幻作品的身影。

此外,則是能夠一起發想與討論的社群,在台灣比較知名的應該算是主辦台灣駭客年會的CHROOT。矽谷的話則是相當蓬勃,除了有自動車、網路科技方面,也有進入門檻較高的生物科技組織像是BioCurious,都提供了有志科技創新的青年能夠有學習、討論與實作的環境,在無需繳交高額學費或是會議門票的情況下就可以有機會接觸正在開發中的新專案,甚至參與其中。

而這樣的早期接觸,經過十年左右的累積,才能夠真正塑造出具備顛覆性的科技底蘊,即使近幾年來強調快速接觸市場的創業思維很盛行,但長時間累積實作的基礎與嘗試錯誤的經驗,往往都是能夠減少膚淺失敗的重要關鍵。

三、多元文化觀點的轉換能力

台灣雖然也是許多移工的地區,但社會的區隔明顯,教育體系比較缺乏多元文化訓練。除了外語的使用經驗不足之外,無法理解其他文化的思維邏輯,也讓台灣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容易局限於生長環境的情境,無法抽象成可擴張到其他文化的產品。

如果參觀過紐約或是費城的博物館,感受或許會特別深刻,不同文化的符碼經過展示之後,能夠成為整體族群記憶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在遊戲設計或是品牌識別裡面看到隱藏著來自歐洲、中東或是非洲的象徵物,進而引起不同族群使用者的理解與共鳴。

這三點雖然方向不同,但核心的要素都是「人」,如果能夠讓有想法跟執行能力的人聚在一起,給予合適的刺激,便有機會創造出不同的火花。

好想工作室 .jpg
在好想工作室的講座或是實作課程往往都是大爆滿,有新興網頁前後端技術、資料分析或是成長駭客等等課程,都是現有緩慢的教育系統裡面難以提供的內容,因此吸引許多人,圖為2016年七月的bootstrap課程實況。
圖/ 作者提供

台灣培育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嘗試

近年來由於資訊產業的快速前進,無論是美國或是台灣政府與社會都可以感受到這股需求的強勁,但是在現有沿襲工業革命時代的教育體系並不適用這樣的人才需求。

在資源不若北部集中的南台灣感受更加深刻,雖然已有前人打下MOPCON的基礎,但仍然相當缺乏能夠系統性培養打國際賽創新人才的環境與機制。

所幸近期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探索與嘗試:在兩年多前成立於台南的好想工作室是南台灣第一個專為程式設計者打造的工作環境,除了擁有優化過的硬體資源,由於創辦人本身擁有在美國工作所累積的人脈,也吸引了入選Y-Combinator(YC)的頂尖團隊到好想工作室短期進駐與交流數次。

後來更開始推動類似矽谷TechShop的社群機制,讓有志往資訊產業發展的青年能夠接受有系統的訓練,學成之後可以在工作室合作專案也可擔任後進者的Mentor,形成有系統的正向循環體系。

目前已經有數名學之有成的青年開始參與台南當地傳統產業的資訊化再造工程,或許能在未來透過引入開放資料的架構與符合時代的技術標準之下為許多老舊的產業打造出升級之路。

YC.jpg
每年的九月是矽谷的旺季,除了各項大型活動之外,也有知名的YC startup school,吸引全球對創新創業有興趣的頂尖人才齊聚。
圖/ 作者提供

去年我本身則是進行了兩項嘗試,第一是把人才帶出去,參照了以色列Unistream與前Amazon首席科學家Andreas Weigend所建構的Data Safari之下產生的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Safari(矽谷創新探險),進行了兩次為期約兩週的時間,帶高雄對資訊科技與創新創業有興趣的15~22歲青年在矽谷進行系統性的訓練。

期間除了參訪成功的大公司,像是Google、Apple、Facebook等等,了解大公司如何塑造其管理制度與文化體系之外,也安排到快速成長階段中的公司例如Uber、Slack等,學習他們的擴張策略與面臨的管理問題。

另外也跟初創階段的團隊大量接觸,四月是YC第一期的面試時間,因此會有許多各國團隊飛到矽谷來打開市場與爭取投資人;九月則是直接參與了YC startup school,跟新創團隊一起居住的過程中,除了可以經由料理建立友誼,更可以深入的理解並參與他們所面臨的挑戰與解決過程。

我們也安排時間接觸天使投資人,並到當地深度旅遊,這些都是建立創業素養的重要環節,後來參與訓練的Max更舉辦了SiliconTrip的活動,讓更多年輕的青年學子能夠有機會接觸新科技與矽谷的創新思維與文化。

來自日本Google的Takuo先生對台灣的開發者社群相當關心.jpg
來自日本Google的Takuo先生對台灣的開發者社群相當關心。
圖/ 作者提供

第二項嘗試則是把人才帶進來,在MOPCON 2016當中邀請了兩位日本Google的講師到高雄來,介紹Material Design與Google尺度的機器學習,開啟了堅持在濁水溪以南的MOPCON成為國際性平台的議題。

事實上,我們這個世代已經有許多頂尖人才在像是微軟、Google或是Amazon的美國大公司中做出重大的貢獻,也有許多勇敢的人在成長最快速的新創公司中冒了很多險,如果能夠輸入更多寶貴的經驗,都能為社群帶來一些思維上的成長。

在沙漠化土壤裡注入養分

人才的流動就好若土地上的生態,當一個地方的人才一直在流失,就好像這個地方的土地一直在沙漠化一樣,少了人們思維的激盪,即使建築再怎麼富麗堂皇,城市也顯現不出活力。

然而,要扭轉沙漠化的現象,卻絕非一蹴可及。就像在已經沙漠化的土壤裡面猛灌水跟肥料一樣無效,需要靠的是一棵一棵的苗種,讓整個生態系的流轉回復,才有可能讓土地重現生機。

在我們嘗試的過程當中,感受到這些世界的變化而尋求改變的青年,往往在現有的教育體系裡面是很難被理解的。

此外,台灣的教育體系與產業的脫節程度十分嚴重,現在在矽谷用javascript建構整個網路服務已經算是基本的標準作法,一般中學也是以教授python這類的直譯式語言為主,我們的中學卻還在教十多年前的Visual Basic,待在學校裡面重複著無意義的標準答案,對這些希望能夠跟上時代的人來說是嚴重的虛耗生命。

或許,我們這個世代能夠做的最有價值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提供適合的養分給這些未來的主人翁,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成為可以撼動世界的人物。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100字內個人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關鍵字: #人才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