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惹怒了美國民眾,於是大家紛紛把Uber刪了
川普惹怒了美國民眾,於是大家紛紛把Uber刪了

編按:群眾運動是一把「雙刃劍」,藉著「共享經濟」大潮在全球所向披靡的Uber,因為在處理最近「川普禁令」事件時的失誤,不得不承受大量用戶流失的後果。

上週末,川普總統簽署的行政命令引發上千名美國人舉行了抗議集會,他們遊行、吶喊、舉起標語、自願去甘迺迪機場聲援,可能最令人驚訝的是,有大量居住在城市的年輕人,把他們的Uber刪了以示抗議。

事情是這樣的:美國當地時間上週六(2017年1月28日),紐約計程車司機聯合會(New York Taxi Workers Alliance)呼籲包括Uber在內的所有司機在當天晚六點到七點之間停止接送往來甘迺迪機場的工作,抗議「川普禁令」。在晚上七點半左右,就在紐約計程車司機的停運罷工結束不久,Uber在紐約市的負責人宣布關閉甘迺迪機場附近的「動態定價」功能,通常Uber會在重要事件發生後、導致叫車難、價格爆漲時,實施這項措施。

但結果卻是,Uber此舉被認為是和計程車司機的罷工對抗。Uber雖然關閉了「動態定價」——也就是說甘迺迪機場附近的區域對司機來說使用Uber的獎勵就少了——但是看起來也不那麼重要了;Uber在Twitter上宣佈在甘迺迪機場附近的運營照常進行,再加上CEO卡拉尼克是川普商業顧問委員會成員這一點,直接導致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用戶運動:刪除Uber(#DeleteUber)。

雖然目前尚未清楚究竟有多少人刪除了Uber,但是#DeleteUber這個Hashtag在社交網站上迅速流行卻是不爭的事實,甚至美國演藝界的一些名人也在社交網路上發表了卸載Uber的截圖。面對這一局面,卡拉尼克發表了緩和用戶情緒的公開回應,他表示川普的做法是「錯誤的,不公正的」,措辭頗強硬。Uber也斥資購買了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的廣告版位來推廣該公司為幫助受到「川普禁令」影響的員工而專門設立的基金,這一基金的規模有300萬美元。

關於#DeleteUber的運動,這次「川普禁令」事件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線。實際上,這是人們對該公司多年來所積累抱怨和不滿的一次集中爆發,在「川普禁令」這一被美國社會高度關注的政治議題下,迅速釋放。

自從Uber成立並快速在全球擴張以來,每一次成功的公關傳播始終伴隨著或多或少的負面效果:雖然Uber讓搭車變得方便、便宜,但是這家公司拒絕給予司機全職員工的待遇,而且不准成立工會;Uber將從投資人那裡融來的數十億美元用於和政府監管部門打官司、對抗;Uber的補貼手段雖然在短期內將搭車費降至比計程車更低的水平,但是長期來看並沒有辦法持續。即便是Uber司機這個群體,對這家公司的做法也有怨言,尤其是那些使用多個叫車軟體平台的司機,更是公開表示Uber的車費抽成太高。他們甚至會建議乘客去使用其他諸如Lyft、Gett或者Juno之類的叫車App。

最令Uber受到傷害的可能是其競爭對手Lyft漂亮的公關動作,後者立刻宣布向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捐款一百萬美元。伴隨著#DeleteUber運動,Lyft在蘋果App Store的下載量迅速上升。

上週六Lyft還位於iPhone免費App榜的第39位,週日晚已經升至第4位,領先YouTube、Messenger、Facebook、Google Maps、Netflix、Spotify、Pinterest、Amazon、Twitter和Pandora這些幾乎屬於「必裝」的App。而Uber已經跌至第13位。

Lyft.jpg
圖/ 虎嗅網

考慮到Uber已經為受影響的司機成立了一個規模300萬美元的基金,而Lyft捐贈給ACLU只有100萬美元 (而且分四年支付),是不是有點替Uber不平呢?但是社交網路運動可是不會只看錢多錢少的,關鍵是一家公司給公眾留下了怎樣的印象。Uber執行長與川普政府的關係,將這家公司的形象與川普的政策也聯繫到了一起。

在目前美國的政治環境下,科技公司未來或許將越發面臨「選邊站」的抉擇:一方面,科技公司為了與政府搞好關係,通常需要和川普的政策保持協調,另一方面,許多科技公司的員工和用戶往往持反對川普的立場。一旦像Uber這樣的科技公司無法正確應對,類似的情況還會繼續上演。在移民政策之外,可能這是川普政府帶給科技商業界另外的一個巨大影響。

順便提一句,特斯拉公司CEO伊隆·馬斯克也是川普總統的商業顧問,不知道川普未來政策引發的群眾運動,會不會燒到特斯拉身上?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關鍵字: #Uber #川普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