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是矽谷工程師手機裡必裝的App,沒想到註冊門檻這麼高!
據說這是矽谷工程師手機裡必裝的App,沒想到註冊門檻這麼高!
2017.03.07 | 電信通訊

說到工程師,他們夜以繼日寫程式的背影總會在我們腦中一閃而過。但不知你有沒有好奇過,勤奮的工程師手機裡究竟都有哪些app?

你可能會猜,矽谷技術人員的手機裡一定裝上了Google地圖、裝上了Facebook,裝上了Twitter⋯⋯其實不然。據科技媒體Slashdot爆料,他們的手機基本都會裝一個你可能沒聽說過的新app。

它的名字就叫作Blind。

據說這是矽谷工程師手機裡必裝的app,但沒想到註冊門檻這麼高!

Blind究竟是做什麼的?

Blind更像是一個私人社群。在這裡,每家公司都可以有自己的小社群,同公司的科技人員可以匿名討論公司內部各種各樣的事宜。

Blind還開發了另一個功能,叫做Lounge(聊天室)。在這個空間中,來自同一產業不同公司的技術員工可以互動。大家還可以在每個貼文旁邊看到彼此的公司名稱。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Uber內部員工對於最近Uber最近性別歧視和性騷擾醜聞的態度,也可以看到各家公司對於Snap(閱後即焚的社交應用Snapchat的母公司)上市前景的看法,你還可以和同僚們匿名討論薪資待遇,或者在公司宣布官方說法之前了解最新決策⋯⋯

blind.png
圖/ 36 氪

 

blind.png
圖/ 36 氪

是不是光是聽著就讓你燃起了內心探究矽谷八卦的熊熊烈火!

然而,你卻要失望了。因為⋯⋯你根本進不去啊!

根據我們親身試用,36氪國際新聞組在中國的同鞋只見到了app商店中的「韓文版Blind」⋯⋯而身在美國的同鞋雖然可以下載app,但壓根註冊不了。

因為根據Blind的規定,目前只有100個左右的科技巨頭的員工可以加入,這其中就包括微軟、亞馬遜、Uber、Facebook、Google及LinkedIn等大公司。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想嘗試一下修改自己的履歷或者捏造一份LinkedIn資料?

別想啦! Blind要求每一個註冊的帳號都與公司信箱相關聯,並且必須透過該電子郵件地址進行驗證。

blind.png
Blind要求每一個註冊的帳號都與公司信箱相關聯,並且必須透過該電子郵件地址進行驗證。如果你的公司還沒開放Blind小社群,你可能就要默默等待啦!
圖/ 36 氪

但是,儘管有「大公司出身」這層聯繫的存在,Blind卻能保證你可以在Blind上暢所欲言,沒有人可以透過你的Blind帳號追蹤到你到底是誰。

為了實現這一點,Blind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只有在這家公司在Blind上的註冊用戶超過500之後,Blind才允許他們創建自己的小社群(為了吸引美國用戶,Blind稍微放寬了這個標準,不過並沒有低很多);

另外,Blind使用的演算法及程式均透過了專利認證,能夠確保註冊用戶的匿名性。

Blind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韓文版的Blind?實際上,Blind社群脫胎於韓國Naver(韓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的內部論壇。

這個論壇因為討論了一個敏感話題,讓高階主管覺得不舒服後便被迫關閉。隨後,兩名員工離開了Naver,並創建了一個類似的產品,希望能夠讓匿名的員工之間得以真誠溝通,在工作場所之外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交流空間。

隨著Blind迅速在韓國「俘獲」1,500多家公司,創辦人Sunguk Moon與Yung Joon Jung決定開拓疆土,去矽谷推廣這個app,希望能夠透過Blind影響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工作文化。

這樣來看,Blind如今的發展讓人們依稀看到了當年Facebook的影子。

從常春藤大學校園裡走出來的Facebook曾經是一個只向精英們開發的社交網絡,之後才慢慢走向大眾。不過,千萬不要以為Blind在重複同樣的路徑——至少他們最近沒有什麼大範圍擴張的念頭。況且,正是因為「小道消息」,保持一定範圍內的封閉性就顯得愈加重要(也避免引起太多人的反感)。

據Blind官網宣稱,在使用app的用戶中,Yahoo員工佔15%,而微軟員工的比例則達到了10%。目前,Blind至少覆蓋了美國110家技術和硬體/半導體公司,公司還計劃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囊中」。

此外,這個app的日活躍量用戶達到了40%,月活躍量人數高達80%。Blind還表示,用戶每天在app上的平均停留時間約為20分鐘。

Blind拒絕透露整體用戶數。他們表示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並不是擁有億量級的用戶,而是更在意每個公司裡使用Blind的人數比例。例如,現在每五個Uber員工中就有一個在用Blind!

據36氪駐矽谷記者了解的消息,美國總統日,大多科技公司都放假了,但Uber卻沒有放假⋯⋯這個消息的確是從Blind的社群裡傳出來的⋯⋯

用戶們都是怎麼看待Blind的呢?

在蘋果應用商店和Google Play中,這款APP的評分都在3分左右,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部分下載的用戶無法註冊帳號,因為Blind目前還沒有向他們所在的公司開放。

除此之外,用戶對於Blind的評價都較為積極正面,認為「終於有一款app針對白領工作者」、「我可以從這個app中了解到很多科技產業的訊息」等等。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科技圈的重要(職業)訊息共享社群,而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八卦消息群」。

 

「匿名社群」真的可靠嗎?

其實「匿名社群」這個概念也不是Blind的原創,早在1997年Vault網站就允許人們發布對他們所在公司的匿名評論,之後也出現了Secret等app。

然而,作為一個匿名技術交流論壇,Secret最後卻充斥著大量的對公司的負面評價、消極態度、仇恨甚至種族歧視。

而中國一款名叫「吐司」的app也標榜自己為「職場匿名吐槽神器」。雖然有知乎網友表示,「查薪資的功能真的很實用」,但因為種種原因還是在去年悄悄關閉了。

而Blind已經吸取了前者的教訓,開發了一個「標記引擎」,如果一篇文章從用戶那裡獲得多次不良標記,那麼那篇文章的發表者會被禁言一段時間。

不過直到目前,Blind仍然能夠保持一個友好專業的社群狀態。該公司聲稱,只有0.17%的討論/貼文被社群標記和刪除。

Blind今後會走向何方?

實話講,Blind還沒有實現盈利。不過,Blind的創辦人卻對此胸有成竹。他們認為,Blind的運作已經「非常成熟」,他們也有了一些關於盈利的想法,不過現在還不能對外透露。

有國外網友表示,Blind可以發展成Glassdoor的模樣(Glassdoor是一個公司員工或前員工評價公司及其管理的權威網站),但是Blind實時更新的特點,用戶的高參與度以及背靠大公司工程師樹立起來的權威性或許能讓他們發展出不同的盈利模式。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也是Blind一直強調的:他們不會銷售或者與任何機構共享他們的用戶數據。 Bind美國區域負責人Alex Shin這樣表示:

「我們從來沒有參與共享過任何數據。事實上,由於我們的匿名專利的特點,我們根本沒有數據可供銷售。保護匿名用戶的信息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本文授權轉載自:36 氪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