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Google Waymo三位工程師起訴Uber先進技術副總裁Anthony Levandowski,經此一役,Uber在和Google的暗暗較量被搬到了檯面上,那後續的進展如何呢?
四面楚歌的Levandowski和焦頭爛額的Uber
3月13日,Google向法院提交了多條的詳細的證據,起訴Uber先進技術副總裁Levandowski和幾位從Google無人駕駛項目離職加入Uber的工程師,這些人遭到的指控和Levandowski並無二致:從Google竊取機密資訊,在Uber及其子公司Otto任職期間侵犯了Google的技術專利。
出人意料的是,Uber在核心高管遭到指控後遲遲未作回應,逼得法院不得不給Uber找臺階下:3月1日,美國聯邦法院宣佈,將Google Waymo對Uber訴訟案的回應截止日期延遲。法官在公告中指出,Uber必須在4月7日之前做出回應。根據Waymo方面的指控,Uber原本需要在3月24日前做出回應。
當然Uber也沒等那麼久,一天后,Uber律師Arturo Gonzalez出庭做出了回應,為了讓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更加合理,我們先來回憶一下Waymo的指控:
針對Anthony Levandowski:在Google任職期間下載了9.7G高度機密檔和商業秘密,包括超過14,000份設計文檔。在Google任職期間頻頻與Uber高管接觸。
針對機械工程師Radu Raduta和Sameet Kshirsagar:在2016年7月參與下載了額外的機密資訊,全都是圍繞Waymo雷射雷達的資訊,包括供應商名單、製造細節和尖端技術資訊的陳述。
3月16日,Uber律師Arturo Gonzalez出庭回應了指控,但這些帶著濃濃Uber風格的回應讓人啞然失笑:對於工程師Radu Raduta,Uber的回應是,Raduta已經不再為Uber工作,公司現在找不到他。
對於先進技術副總裁、也是整個案件中最受關注的Levandowski,律師Gonzalez直接告訴媒體,Uber已經在提交給法院的檔中申訴,Uber援引Levandowski和Google的合同抗議,整個案件屬於他和前雇主的糾紛,與Uber無關。
這個回應估計會讓Levandowski很失望,因為指控他的正是他的好兄弟、Waymo雷射雷達技術主管Pierre-Yves Droz,以及他任職近十年的Google。可如今面臨指控,新東家Uber居然選擇與他劃清界限,任他自生自滅。可憐的Levandowski面臨四面楚歌的局面。
事實上,Uber最近也焦頭爛額了,自從無人駕駛業務陷入指控糾紛以來,Uber高管開始陷入動盪。除了「公司現在找不到他」的機械工程師Radu Raduta,兩位更加重量級的Uber高管都在近期選擇離職。
首先是Uber先進技術中心的高級工程主管Raffi Krikorian,他是Uber無人駕駛業務的元老級人物,2015年3月,Uber在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附近建立了Uber先進技術中心,把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的50名機器學家和工程師一起帶走,這些人後來全部加入了Uber先進技術中心,而他們的領導就是Raffi Krikorian。因此也可以說,在Levandowski帶領Otto加入Uber,擔任Uber先進技術副總裁之前,Raffi Krikorian就扮演著Uber先進技術副總裁的角色。3月15日,Raffi Krikorian通過Twitter宣佈,其已經從Uber先進技術中心離職。
此外,從卡內基梅隆大學出走加入Uber的Bret Browning、Tyler Krampe和Peter Rander很快都「叛變」了Uber:
Peter Rander:原Uber先進技術中心高管,與谷歌Waymo無人駕駛工程師Brian Salesky創辦了自動駕駛創業公司Argo.ai,最近被福特以10億美元收購。
Tyler Krampe:原Uber先進技術中心軟體負責人,已經從Uber離職加盟Argo.ai。
Bret Browning:Uber地圖業務副總裁,以機器人副總裁的職位加入了Argo.ai。
這就是Uber離職的一眾無人駕駛高管,而在今日,工作不滿一年後,Uber總裁Jeff Jones也宣佈從Uber離職。Jeff Jones對媒體表示:「顯而易見,指引我職業生涯的領導信念和方式與我在Uber看到的、正在經歷的事情發生了衝突。我不會再繼續擔任共用業務總裁。」一位接近Jeff Jones的人士對媒體透露:「(離職是因為)Jeff不喜歡陷入糾紛。」暗指Uber最近遭遇的性騷擾門和其他種種負面。
值得注意的是,Jeff Jones離職是先通過媒體報導後,Uber CEO Travis Kalanick才下發了全員信,告知員工:「Jeff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在Uber看不到他的未來。」信件中Kalanick還證實了媒體此前的報導:Uber確實正在尋找一名首席運營官。
此前通過大筆投資挖來技術人才的Uber,看著福特10億美元買下Uber離職員工創辦的Argo.ai。一如去年買下Google離職員工創辦的Otto的自己。如今望眼欲穿的首席運營官還沒消息,總裁先離職了。Kalanick確實需要想一想,Uber到底怎麼了。
Uber無人駕駛技術進展
儘管自2015年起,Uber就佈局了無人駕駛業務,但由於Uber去年未向加州DMV申請無人駕駛測試牌照,外界也就一直無從得知Uber無人駕駛技術的進展。近日,外媒recode獲取了Uber自動駕駛測試的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資料顯示,Uber上周共有43輛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路測里程達到20354英里。如果回溯之前的資料,Uber正在快速提高路測規模:2017年1月,Uber無人駕駛汽車只有20輛,只要集中在匹茲堡,路測里程僅為5,000英里;但到了2月份,Uber路測里程的積累速度已經達到了18,000英里/周。上周,Uber用戶在匹茲堡使用Uber無人駕駛汽車服務共930車次;在鳳凰城,這一指標為150車次。
Uber使用不同的指標來衡量其技術的進展:
- 在駕駛員出於任何原因接管前,無人駕駛汽車行駛的平均里程數
這個「出於任何原因」就很廣泛了,包括導航中不清晰的車道標記、惡劣天氣和無人駕駛系統轉彎過大等各種原因,也正因此, Uber在這一指標上進展平平。
- 關鍵人為干預期間的平均里程數(關鍵干預:即如不干預可能發生撞上行人或造成其他物質財產損失的事故)
資料顯示,Uber在這一指標上的進步更為明顯,上周,無人駕駛汽車關鍵人為干預期間的平均里程數達到了200英里。但我們也看到,二月初和二月末的成績都下降了,這也許與2月份Uber進入亞利桑那州展開路測有關,進入新的地域,汽車需要進行新的道路標記導航,簡而言之,系統仍然在學習。
- 糟糕體驗期間的平均里程數(糟糕體驗:急刹車、突然加速等劣于駕駛員的駕駛行為,但不造成事故)
在這項指標上,Uber的成績整體也在進步,對於2月中旬的糟糕成績,Uber無人駕駛團隊寫到:「斯科茨代爾路的乘車體驗不是很好,原因在於公司還沒有準備好讓無人駕駛汽車在這條道路上測試,公司正在評估導航中的相關錯誤是否已經修正。」
從這些資料來看,Uber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在成規模、穩定的進步中,對於Kalanick來說,當務之急可能不再是發展自動駕駛技術,而是解決火燒眉毛的員工離職潮和背後暴露的公司文化建設問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