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發生嚴重車禍!Uber自動駕駛部門被爆內訌
無人車發生嚴重車禍!Uber自動駕駛部門被爆內訌
2017.03.26 | 交通運輸

進入2017年,Uber壞消息接連不斷。昨天,Uber在亞利桑那州的自動駕駛汽車遭遇了嚴重車禍,同時爆出的,還有Uber自動駕駛部門的內訌和員工離職潮,對於Uber CEO Travis Kalanick來說,找COO的事情可能得抓緊了⋯⋯

事故發生在昨天晚上在亞利桑那州坦佩市,如題圖所示,一輛搭載了雷射雷達的沃爾沃自動駕駛汽車撞上了一輛福特越野車,車身側翻在路面上,在畫面外,還有一輛汽車在此次事故中受「輕傷」。

uber car crash
圖/ 36 kr

Uber發言人隨後對彭博社確認,當事汽車是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輛,事發時車上沒有乘客。當地警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一輛汽車沒有及時減速,造成車禍,當時Uber自動駕駛汽車的駕駛座上有一名司機,但警方尚未確認事故發生時司機是否在駕駛汽車。

根據警方的聲明,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本次車禍中沒有過錯,不承擔主要責任,事故沒有發生重大人員傷亡。但Uber表示,公司正在調查事故原因,在事故未水落石出前,公司決定暫停Uber在亞利桑那州、匹茲堡和舊金山的自動駕駛汽車試點專案。

掐指一算,截止今天,距離Uber在亞利桑那州開展自動駕駛汽車試點專案剛剛過去1個月。

2月22日,Uber在加州遭遇禁令的16輛自動駕駛測試汽車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亞利桑那州州長Doug Ducey在Uber與加州車管局隔空交戰的同時,在Twitter發文,明確表態歡迎Uber的自動駕駛試點專案。就這樣,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從加州到了亞利桑那州,在當地推出自動駕駛汽車試點專案。 36氪之前的評論文章甚至用了「數月以來,Kalanick終於迎來了一個好消息。」來形容這次專案的成功落地。

誰又能想到短短一個月後,Uber自動駕駛汽車便出事了。雖然警方都在為Uber自動駕駛汽車沒有過錯背書,但正如彭博社報導的那樣,Google Waymo測試自動駕駛汽車很多年了,屈指可數的幾次事故都是都非常輕微的蹭到其他車,亦或是被其他車追尾,哪像Uber一上來就被掀翻在地?

36氪認為,不管怎麼說,Uber暫停自動駕駛汽車試點專案的決定是明智的——這樣的照片經媒體報導,誰出行還敢叫Uber自動駕駛汽車?

屋漏偏逢連夜雨,對比自動駕駛部門近期的動盪,一次沒有重大人員傷亡的車禍對Uber來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本週一,Kalanick召集了Uber位於舊金山和匹茲堡兩地的自動駕駛團隊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消息人士透露,此次會議旨在解決Uber自動駕駛部門領導層管理混亂、技術進展緩慢以及Uber先進技術集團(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 :Uber自動駕駛部門隸屬於ATG)發展方向不夠明確等問題。

消息人士透露,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機器人專家、現ATG負責人David Stager、Otto共同創辦人Don Burnette和Lior Ron及其他至少50名高階主管都參加了會議。

外媒Recode對Uber自動駕駛部門的多位離職和在職員工進行了採訪,許多人認為該部門技術進展已經停滯、內部關係緊張、特別是執行高階主管之間這種現象更為嚴重。

另一個問題在於Otto團隊與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走出的「學院派」發展理念不和,進而導致的關鍵人才離職潮,自去年11月以來,已經有超過20名工程師從Uber自動駕駛部門離職,其中包括帶領一批工程師出走創辦Argo.ai(已被福特斥資10億美元收購)的Peter Rander和前ATG團隊負責人、Uber自動駕駛業務的元老級人物Raffi Krikorian。

好吧,或許我們可以列一下Uber離職高層名單:

  • Raffi Krikorian:原Uber無人駕駛業務負責人,離職。

  • Peter Rander:原Uber ATG高層,創辦了自動駕駛新創公司Argo.ai。

  • Tyler Krampe:原Uber先進技術中心軟體負責人,已離職加盟Argo.ai。

  • Bret Browning:原Uber地圖業務副總裁,以機器人副總裁的職位加盟Argo.ai。

  • Daniel Beaven:原ATG部門財務總監,已離職加盟Argo.ai。

  • Drew Bagnell:原Uber電腦視覺主管,已離職加盟前Waymo CTO Chris Urmson創辦的公司Aurora。

  • Randy Warner、Dale Lord、Tyler Krampe、Al Costa、Robert Keelan和X Xinjilefu:原Uber地圖團隊成員,已加盟Aurora。

  • Charlie Miller:原Uber安全專家,已加盟滴滴矽谷實驗室。

  • Pam Cardona:原Uber無人駕駛技術專案經理,在此次高層會議召開一天后宣布離職(真是一點面子都不給⋯⋯)。

Uber對此回應稱,到2017年1月,ATG部門成立剛滿兩年,對於一個新興部門來說,這樣規模的人員流動是正常的,特別是最近公司剛剛派發了員工獎金激勵。對於自去年11月開始的離職潮,Uber發言人回應稱,從2017年開始,ATG部門新員工入職的數量遠遠超過離職員工數,即使不算入職人數,ATG部門的離職率也低於整個公司的離職率。

不管Uber怎麼粉飾太平,毋庸置疑的是,Uber ATG部門的離職率超出了正常水平,引發離職潮的真正原因在於原ATG團隊對Otto團隊的排斥。

原ATG團隊主要來自Uber從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的挖來的技術專家和研究員,在去年收購Otto後,Kalanick宣佈如今身陷指控的Otto共同創辦人兼CEO Anthony Levandowski擔任Uber無人駕駛副總裁,主要負責領導ATG,發展Uber自動駕駛技術及對外合作。同時Otto團隊也併入了ATG。

我們認為,雙方的分歧從Otto併入ATG之初就埋下了。不喜歡循規蹈矩的Levandowski領導的Otto團隊希望透過維護新創公司的獨立性來保持技術的快速進展,但「學院派」相對保守和從長計議:他們希望穩紮穩打以鞏固Uber在未來交通出行領域的地位。

36氪了解到,在Uber對Otto的收購到了最後階段,Levandowski成為新負責人時,原ATG部門的員工才接到了通知,在原ATG部門高階主管不知情的情況下,Otto團隊的強勢併入使得許多ATG元老被降級。比如,一份郵件顯示,原ATG部門CTO的職位從任職兩年的David Stager轉移到Otto共同創辦人Don Burnette手裡。

更為誇張的一例是,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Uber舊金山總部的企業基礎設施服務負責人Paw Anderson被任命擔任ATG部門的高階工程總監。但ATG員工完全不知情,無論是Kalanick還是Levandowski均未做出哪怕一個口頭通知,足見Uber內部混亂的管理。

說完離職潮,下一個問題是技術發展的分歧,具體來說,ATG部門的老員工相對「Google」一些,希望將技術研發一步到位再上路實測,但從Google離職的這些Otto員工反而更加激進。

Uber自動駕駛汽車嚴重車禍,更嚴重的是自動駕駛部門的內訌

2016年9月,一條登上各大媒體報端的新聞是Otto無人駕駛卡車在科羅拉多州長途跋涉近200公里,完成了一次啤酒運送。當時Uber發言人表示,Otto團隊與州政府合作,對無人駕駛卡車進行了廣泛的測試。但有消息人士透露,當時的技術漏洞重重,將未完成開發的自動駕駛系統拼湊上路,完全是為了展示而展示。電腦每隔幾個小時就會崩潰一次,「那次演示能成功真的是太幸運了。」(A huge amount of luck went into that demo)

雖然Otto成功的完成了那次測試,但激進至此的風格使得一批ATG舊部的高層在測試完成後選擇了離職,他們認為這種發展態度會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

緊接著,2016年12月14日,Uber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的第一天,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闖了紅燈,我們還記得當時Uber發言人表示只是人為失誤,但隨後《紐約時報》曝光的內部日誌顯示,當時Uber的自動駕駛系統甚至無法識別交通燈。在闖紅燈後,加州車管局態度更加強硬,勒令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隊撤出加州,隨後Uber加州車隊便搬到了亞利桑那州,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如今,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指向了深陷指控、一直懸而未決的Levandowski,消息人士透露,最近Uber CEO Kalanick已經和Uber人力資源主管及Levandowski、Eric Meyhofer(「學院派」中的首席工程師)進行了會面,正在著手解決相關問題。

最早的時候,Uber希望原ATG舊部在2016年8月就推出自動駕駛汽車試點專案,但在截止日期到來的前幾個月,Kalanick了解到技術進展緩慢,這幫大學走出的機器人專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無法實現預期目標。最終他的目光轉向了Levandowski。

Levandowski給出的建議是,Uber可以將截止日期推遲至2016年9月,此時他已經創辦了Otto,在運營Otto的同時又擔任Otto的無人駕駛技術顧問,這讓Google指控的「在職期間與Uber高層進行商業利益的接觸」更加可信了⋯⋯

此前與Levandowski私交甚好的Waymo雷射雷達技術主管Pierre-Yves Droz表示,Levandowski在2016年1月14日就出席了在舊金山的Uber總部舉行的Uber高層會議。

在Google提起這些指控後,Uber並未回作出什麼強硬的回應,這導致ATG部門的普通工程師越來越不滿。Uber發言人表示,在訴訟案發生的第二天,Kalanick和Levandowski就在ATG召開了全員大會「闢謠」,同時雷射雷達團隊也展示了其最新的成果來安撫那些心懷不滿的工程師,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前Google員工設計的雷達為什麼和Google的雷射雷達如此相似?

頗為戲劇性的是,Otto團隊和ATG舊部都認為這場收購妨礙了他們的技術發展,ATG部門致力於與舊金山總部協作,推出無人駕駛汽車網絡,而Otto團隊醉心於公開展示技術成果,這本身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無論如何,Kalanick都要盡快找一位大刀闊斧改變公司風氣的COO來應對這場災難了,我想起了他表述的Uber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態度:「我們清楚的看到,山景城的朋友們(Google)正在進入汽車共享領域,我們必須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如果對方鋪開的駕乘共享網絡比Uber價廉質優,我們將一敗塗地。」

本文授權轉載自:36 氪

關鍵字: #Uber #自動駕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