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除了Apple Pay登台,還有一個議題也被金融圈熱烈討論著:螞蟻金服強調自己不是FinTech,而是TechFin公司。
3月21日,在一場產品發表會上,螞蟻金服對外強調「螞蟻金服未來會只做tech(技術),支持金融機構去做好fin(金融)。」螞蟻金服認為,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風險,TechFin是用技術、數據能力去助力金融創新,服務普通消費者和普通商戶,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幫助金融機構全面升級。
言下之意,螞蟻金服是金融業者數位轉型大戰中,並肩作戰的戰友,而非趁著轉型時機,搶食銀行原有飯碗的敵人。當中國最大金融科技商,最新估值達7,000億人民幣的的螞蟻金服如此定位自己,那蘋果呢?那登台的蘋果公司,想法會螞蟻金服一樣嗎?
觀察重心:蘋果是否會進軍儲值模式
對於Apple Pay,未來的觀察重點或許就是蘋果是否會走「儲值」模式。
「沒有發展儲值模式,就不是完整的網路錢包。」一名銀行高層表示。
中國兩大數位支付管道,支付寶與微信錢包都可以儲值,並且以儲值模式延伸基金服務餘額寶與朋友間免費跨行轉帳等維信紅包服務。現在Apple Pay僅開放信用卡綁定,綁定金融卡會是下一步,前面這兩種模式都沒有影響原有銀行在支付環節的地位,但若蘋果開放儲值帳戶,又很受到台灣使用者的歡迎,就會邊緣化銀行業者原有服務,影響巨大。
不過儲值模式,台灣金融法令還不允許,因此就算蘋果未來想要改變商業模式,朝向金融業邁進,也必須等待漫長的法令改變,時間成本不小。台灣市場並不大,因此業界人士多認為蘋果未來搶食銀行業者飯碗,推行儲值帳戶的機會不高。
不過銀行業也不敢掉以輕心。「現在還看不出來Apple Pay之後的模式,沒辦法從現在的表象中,看出其長遠佈局等深刻的意涵。」某銀行副總就如此說。
現況:是戰友關係
單從現況來看,蘋果在台和金融業者的確是並肩作戰的戰友,蘋果不僅帶動台灣行動支付發展,也讓銀行更理解自己的使用者的食衣住行等生活態樣,進而增加使用者刷卡消費機會或增加發卡量。
「Apple Wallet(編按:指蘋果iOS內建的「Wallet」app)不僅是消費支付工具,而是一個隱形大皮夾,取代實體錢包與各種實體的信用卡,金融卡與會員等卡片。」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指出,Apple Wallet中還有「票卡」功能,將整合使用者參加展覽、飯店住宿、登機證等消費行為與票卡會員卡與點數卡等實體卡片。
「也因此Apple Wallet未來來就是使用者的生活中心(Hub),會帶動台灣票卷的電子化。」中信銀信用卡暨支付事業總處新興支付部長齊彥喆說。Apple Wallet也會帶動台灣票卷的電子化,許多商家將減少紙本禮卷或折價卷等發行,直接電子化整合到Wallet中。
如此一來銀行一方面將有機會接到這些商家的履約保證與信託等服務需求。一方面可以借此有不同的行銷手法,提供使用者更想要的優惠或消費模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增加信用卡的刷卡機會或是發卡量。
結論
如此來看,銀行業者一邊想擁抱這個世界最有價值品牌,一方面也還是提防蘋果真正轉入金融業,搶銀行業的飯碗。
現在的確兩邊的確是朋友,蘋果想要推行Apple Pay,銀行也趁機數位轉型,兩者你情我願,合作意願高。但長遠來看,兩邊是敵是友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