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吵鬧不休,如何用退休者的錢幫助青年創業?
年金改革吵鬧不休,如何用退休者的錢幫助青年創業?

年金改革(以下簡稱年改)最近鬧得沸沸揚揚,反年改人士走上街頭。在近一年來的國家大事上絕對排得上前三名,從年金改革委員會、中央地方政府、軍公教警消各社團,該講的、該做的、該抒發情緒的,都發生了。請讓我們回到價值中心,用正能量思考,怎麼改,才會對國家人民最有利?我想拋磚引玉,把年金改革扣連青年創業,提供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台灣年輕人面臨的處境

我們面臨的處境有哪些?薪資倒退20年、低薪高工時、GDP連保1都辛苦、老年化少子化、教改失敗、人才外流,造成國家競爭力降低同時,也因制度的不完善,凸顯出退休金瀕臨破產的窘境。

對於年改方案,各界都是朝同一方向模式走,就是一刀砍下去,讓滿屋子人痛苦不堪,引發爭論不休,以目前的方案來說,各方也不諱言,都僅是治標,將年金破產的戰線拉長而已,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先來看看年改有哪些可能的層面和影響,假設65歲以上退休公務體系人員有50萬人,就代表背後有50萬個家庭,每個家庭有4個成員(父母小孩)又或小孩已婚又再有下一代,影響的人數擴大到200萬至300萬人。其中家庭不乏長照、房貸、不婚不育等情況,雖然說這僅是台灣總人口十分之一,但也不能小覷。

經濟環境條件不佳,造成多數人只想當月薪族,青年貧窮化,低薪高工時、買不起房、不想結婚生兒育女,這已是國家安全問題。更不用說晚婚有小孩的家庭,若因父母年邁帶不了孩子,請保姆要增加更多開銷,平日要擔心老的小的,上班壓力大,每天趕場生活的日子,惡性循環的結果,台灣哪裡是個適合生活的環境呢?

福利金創造青年創業的50億元新產值

筆者認為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險峻,需要有一改多贏的高度和思維。我從青年創業的角度提供年改方案的不同思考方向。

首先,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也就是大家熱烈討論的,多少錢才算是合理的退休金,制定天花板加樓地板,該降的、該升的比例,一定要做,無庸置疑,本文就不再闡述。

將重點放在第二部份, 也就是「砍掉的錢」能衍生出什麼新做法? 大家可集思廣益,去思考如何在節流的同時也做到開源,整合這兩個部分,才能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政府其實可以藉此次年改的新契機,創造台灣下一個30年經濟成長機會,一併套用到各種體制的年改保險上,才是所有台灣人民之福。放眼政府的各項施政議題,教改、長照、青年創業、產業投資等等,看似每個議題都不相關,但背後其實環環相扣,我認為年改可視為貫穿其中的中樞命脈。

怎麼做呢?做法很簡單,試著把退休金一分為二,一個是退休者每月可以實際領到的現金, 其次是把政府要「砍掉的錢」當成每月的福利金來運用,這個作法可能帶來各種效益

假設福利金1萬元,乘以50萬退休公務體系人員,等於政府馬上就有50億元可以運用,挪出來的產值,足夠支撐新政府想大力推動的青年創業,而且不和任何現有的產業政策抵觸。也就是說,父母被砍掉的退休金,卻可以幫助年輕人創業。

如此一來,每年政府都有50億的產值,目標明確的政策紅利,可以讓新創公司創造營收,去發想與老人及小孩相關的新創產品服務,就能同時解決老齡化、少子化及青年貧窮的問題,也能讓創業者瞄準老人及小孩,用創新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一舉數得。鼓勵健康老人享受更好的退休生活,不用因子女日常工作忙碌而受到影響,有幼童的父母也不用因工作繁忙而擔憂小孩的照護問題。

至於福利金如何限定只給老人及小孩新創服務使用呢? 只要政府每個月把1萬元福利金專門提撥到「行動支付錢包」中,讓退休者只能把這筆錢用在新創公司提供的服務上,並用行動錢包支付,同時也限定只有提供老人/小孩產品、服務的新創業者才能加入提供服務。除了可以為新創公司直接帶進生意,還能夠同時讓台灣的行動支付快速普及。

如果創業者創業成功,再銜接至創櫃版,也可以同步解決台灣新創面臨市場先天不良,又找不到初早期資金的問題。這可做為新創資本活絡的根本之路,再進一步,可以把成功的新創模式第一時間擴張到全球市場,讓台灣品牌能位居全球領先角色。

想像一個情境:老人小孩樂開懷,青年老闆笑呵呵

想像這樣的情境發生在未來的台灣社會:
新創:伯伯您好,我是XX新創公司人員,我已到達您家樓下。
伯伯:好的,能麻煩你上樓來一下,我孫子也要一起去。
新創:好的。
(見面後)
小孩:叔叔好。
新創:小朋友好,要跟爺爺出去辦事嗎?
小孩:要出去玩。
新創:好,那出發囉,對了,伯伯要帶手機喔。
伯伯:好。
(過程中可用行動錢包消費,事畢後返家)
伯伯:已用手機支付。
新創:沒問題,歡迎下次再找我們唷。

年改是台灣特有的優勢,也是突破困境和再造新產業的一帖良藥。提出這個想法,過程中還有各種可能的做法和細節,需要把各方納入共同協商。如果政府想做,立法通過後可設立年改福利基金創新應用辦公室,來執行後續相關事宜。

我們的政府可以大有作為,台灣能做為社會創新應用的典範,當台灣品牌再度揚名全球時,隨之而來的國家競爭力、教育品質、財富福利都會大幅提升。老中青三代,也不用再因為世代剝奪感而吵鬧不休了,因為雖然退休者的年金減少了,但卻挪到年輕人身上,創造年輕人更多工作和創業的機會。家有老小的上班族、創業中的青年、亦或是企業投資人,年改,其實能為給台灣帶來無窮的希望。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今年臺灣加權指數的年度大盤走勢呈現強勁上揚的趨勢,根據證交所資料,臺灣資本市場表現截至9月底,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對臺灣資本市場以及鏈結全球創新能量有何指標性意義?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暨AppWorks之初加速器董事長林之晨,從業界角度剖析第一手觀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偕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舉辦「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展現政府打造臺灣特色亞洲那斯達克的決心。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具備三大特色:法規鬆綁、聚焦重點產業、實踐市場雙向開放。

法規鬆綁!調整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來臺上市規範

深耕亞洲新創生態、關注AI、雲端、數位科技創投領袖的林之晨,相當認同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法規鬆綁新制。根據證交所資料顯示,本次鬆綁重點包含:創新板採行一般板交易制度;精進創新板本國公司上市制度;優化創新板及一般板外國公司上市制度(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以及創新板、上市一般板、上櫃得互相轉板等機制。

針對上述機制升級,林之晨表示:「資本市場的制度革新是臺灣科技公司邁向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試金石。對於任何科技公司,如果想要上市掛牌,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籌碼和流動性。一旦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優質的估值乘數,這些公司就有機會利用他們的籌碼去進行國際併購,進而擴大他們在整個區域的佈局跟影響力。」

透過法規鬆綁,林之晨也認為對於臺灣新創、優質企業走出去有絕對助力。「今年初創新板的投資人資格鬆綁之後,這此這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等於延續開放精神,也就是提升流動性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臺灣的創業者在海外經營,有時會因與海外公司併購或合併而可能被歸類為國外公司。如果這些公司在退場時,能夠回歸到我們臺灣自己的資本市場掛牌,這對於活絡資本市場,並讓臺灣與國際接軌都具有非常大的好處。」

聚焦重點產業,資本市場活絡AI新創機會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另一特色是聚焦重點產業,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oT技術、智慧製造、綠能環保、機器人、 數位雲端、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生技醫療、資安安控、次世代通訊、無人機及國防航太等前瞻新經濟產業,同時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提供整合服務。

盤點相關產業正巧與AppWorks生態系與台灣大哥大過去關注的AI、數位經濟、雲端科技、次世代通訊等不謀而合。林之晨回應道,「我們開始進入所謂Agentic AI(AI代理)時代,可以說是AI 3.0,接下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會變為Business-to-AI to Consumer,然後再進一步變成B2AI to AI2C。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很多AI的新創機會。」

針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關注的新興領域,林之晨認為不論是台灣大哥大自身參與這些成長的機會,或是透過投資新創,攜手他們有機會抓住在這個領域的成長,「我們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感到欣慰,因為資本市場能支持這類產業發展,我們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能讓這些我們支持的新創公司上市,創造流動性,並為創業者或股東創造好的報酬。」

實踐雙向開放,支持海外優質公司進入臺灣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更遠大願景是雙向開放,不僅讓臺灣的公司能走向國際,同時也要讓國際優質的資源能夠與臺灣連結,讓創新板將成為匯聚創新產業的核心樞紐。針對這方面的制度優化,林之晨認為對於臺灣的投資人,如果有機會透過這些板塊投資國際優質的新創公司,參與這些公司成長,這對於廣大的投資大眾能增加他們投資組合的多元性,並帶來未來的財富成長機會。

另一方面,林之晨也提到他們在東南亞投資的公司之中,不乏有市值已接近新臺幣一兩百億的企業。林之晨明確指出,「但我們也觀察到,許多東南亞的資本市場相對不活絡,不論是印尼證券交易所(IDX)或新加坡交易所(SGX),對於掛牌後的交易量,或者對科技股的友善度都非常不夠。」

換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推出,加上證交所將再次鬆綁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上市制度,林之晨深信此舉不僅讓臺灣公司在海外併購有強大的籌碼後盾,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在海外發展或符合科技趨勢的優質公司回流臺灣資本市場掛牌,並且讓臺灣的投資人能夠參與優質公司的成長,從而全面提升臺灣資本市場的活力與國際接軌程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