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來台!MIT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 9 月在台開辦!
原汁原味來台!MIT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 9 月在台開辦!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正式宣布將開拔台灣,與好食好事基金會籌備處合作,舉辦名為 MIT BEYOND FOOD:超越食農、好食好事的系列活動。該系列活動主要將包含 5 月 12 - 13 日濃縮為兩日的台灣人限定迷你挑戰營、8 月 2 - 3 日的 MIT 專業教育課程與 9 月 10 - 15 日的 MIT 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

MIT BEYOND FOOD 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系列活動開幕儀式
MIT BEYOND FOOD 超越食農、好食好事與創業極限挑戰營系列活動開幕儀式
圖/ 好食好事基金會籌備處提供

享譽國際的 MIT 已經產生 85 位諾貝爾獎得主、擁有 6000 名研究生與 4000 名大學生,是一間產生知識、傳道與授業,並立志與他人合作挑戰全球問題的研究型大學。MIT 的校友們已經創立了如今仍持續運作的 30000 家公司,雇用 460 萬名員工,年營收超過 2 兆美金,可換算為僅次於印度的全球第八大經濟體。MIT 專業教育執行董事 Bhaskar Pant 昨日表示,MIT 自 2016 年起已經和行政院合作推出「智慧城市」相關課程。今年將更進一步將 MIT 副校長在全球受到極度歡迎的課程「積極創新(Radical Innovation)」引進到台灣。

MIT 專業教育執行董事 Bhaskar Pant
MIT 專業教育執行董事 Bhaskar Pant 和大眾介紹 MIT 校史、與台灣合作緣起與將在 8 月在台舉辦的專業教育課程。
圖/ James Huang 攝影

《數位時代》稍早越洋追蹤的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系列報導,引起網路上的熱烈討論與迴響。許多讀者紛紛打探下一次挑戰營的時間躍躍欲試,結果發現 MIT 極限挑戰營(MIT bootcamp)網站上的下一個挑戰營:2017 年 5 月將在波士頓劍橋舉辦的 MIT IoT bootcamp (MIT 物聯網創業極限挑戰營)早於 2017 年 3 月初結束報名。現在你不用再扼腕了,MIT bootcamp 方,也是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學習辦公室剛剛宣布,下一個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即將進軍台灣,目標是食農產業的創新創業,將鎖定永續、透明與健康三項主題挑戰食農產業的未來!

期望扶植全球範圍食農領域新創的好食好事基金會(目前是籌備處狀態,以下或簡稱好食好事),成立宗旨主要希望帶給消費者「更健康」、「更永續」的好食「隨處可得」,讓台灣達到「處處有好食」的終極目標。本次好食好事基金會籌備處邀請麻省理工學院來台灣舉辦的「MIT 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MIT Beyond Food Bootcamp),是負責創業極限挑戰營的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第一次挑戰食農產業。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 Vimala Palaniswamy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 Vimala Palaniswamy 和大眾介紹 MIT Bootcamp 的演進過程與成果,並同時介紹 9 月將在台舉辦的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
圖/ James Huang 攝影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在經歷了五次課程設計後,除了原有的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之外(Global Entrepreneurship Bootcamp),開始設計針對特定產業、領域議題的傳直產業創業極限挑戰營(Vertical Bootcamp)。首次垂直議題挑戰營將是 2017 年 5 月於麻州波士頓附近劍橋市的 IoT Bootcamp,緊接著就是 2017 年 9 月於台北的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

MIT Beyond Food 系列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時間 為期 地點
迷你創業極限挑戰營(Mini Bootcamp) 2017/05/12-13 2天 台北
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 2017/08/02-03 2天 台北
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Beyond Food Bootcamp) 2017/09/10-15 6天 台北

《數位時代》整理、製表

好食好事本次與 MIT 合作 MIT Beyond food 系列活動,包括專為台灣人設計,將 5 日沒日沒夜的創業極限挑戰營,濃縮為精華版的迷你創業極限挑戰營(Mini Bootcamp),預計將在 5 月 12 、13日在台北舉行。另有在 8 月 2、 3 日舉辦,由 MIT 副校長,RFID 相關技術主要發明者之一的 Sanjay Sarma 教授進行授課的 MIT 專業教育。與 9 月 10 至 15 日於台北舉行的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其中,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的國際報名已經於台北時間昨日(2017 年 4 月 20 日)晚間開始開放線上報名,預計美東時間 7 月 1 日截止報名。唯需特別注意如果希望申請挑戰營獎學金的申請者需要在美東時間 6 月 1 日前提出申請。

將於 8 月抵台授課的 MIT 副校長 Sanjay Sarma 也特別為台灣 MIT Beyond Food 系列活動錄製了一段影片,希望台灣能和全球更接軌,關懷全球問題,與 MIT 一同擁抱創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