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的光束武器,如何變成條碼掃瞄機與人造太陽?
科幻小說的光束武器,如何變成條碼掃瞄機與人造太陽?

本文摘自:《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麥田出版

《星際大戰》╳雷射光束:結帳櫃台上的條碼掃瞄機

構想從科學一點一滴流出,流入商業之河,再從那裡漂流入動向較難預料的藝術、哲學漩渦裡。但有時構想大膽往上游走:從美學的揣測進入自然科學。一八九八年威爾斯(H. G. Wells)出版其劃時代小說《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協助創造出將在二十世紀的大眾想像裡扮演極重要角色的新一類創作體裁―科幻小說。但那本書把一個較具體的東西介紹給剛開始發展的科幻小說創作:入侵地球的火星人用以摧毀整座城鎮的「熱光」(heat ray)。威爾斯寫到他筆下有高科技文明的外星人:「他們能以某種方式在一幾乎完全不具傳導性的室裡產生高溫,然後靠一面光滑而組成成分不詳的拋物面反光鏡,將這一高溫以一道平行光束投射向他們所選中的東西,作法就和燈塔的拋物面反光鏡投射出光束差不多。」

這個熱光是那些深深烙印在大眾腦海裡的想像物之一。從《飛俠哥頓》(Flash Gordon)到《星艦迷航記》到《星際大戰》,光束武器幾乎是任何夠先進的未來文明必有的東西。但雷射光束直到一九五○年代晚期才真正問世,而且要再過二十年才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科幻小說作者領先科學家一或兩步,這不是頭一遭。

但科幻迷搞錯一件事,至少短期內是如此。沒有死光這種東西,我們目前所擁有最接近飛俠哥頓之武器的東西是雷射槍射擊遊戲(laser tag)。雷射終於進入我們的生活時,因質量不佳不足以充當武器,卻很適合做科幻小說作家所從未料想到的一件事:確定一條口香糖的價錢。

一如燈泡,雷射也不是單一發明,而是如技術史學家瓊恩.葛特納(Jon Gertner)所說:「它是一九六○年代期間諸多發明的產物。」它肇始於貝爾實驗室與休斯飛機公司的研究,以及物理學家戈登.古爾德(GordonGould)的獨立摸索。古爾德在曼哈頓某糖果店裡讓他充滿創意的雷射設計方案得到公證,接著就雷射專利案打了三十年的官司(最後打贏)。雷射是極為集中的光束,光在正常情況的混亂狀態被縮減為單單一個有序的頻率。貝爾實驗室的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曾經論道:「雷射之於一般光,就如廣播信號之於靜電。」

但與燈泡不同的,早期對雷射感興趣,並非出於打造消費性產品的明確意圖。研究人員知道雷射的集中信號可用來嵌入資訊,其效率比現有的電線還要高,但對於要如何利用那一頻寬,就比較不清楚。皮爾斯於當時解釋道:「當出現這類與信號發送和通信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且那是個幾未被理解的新東西,而你又有人可研究它時,你最好放手去做,以後再去煩惱為何著手研究它。」最後,誠如大家所知,因其在光纖裡所發揮的作用,雷射技術成為數位通信所不可或缺的東西。但隨著一九七○年代中期條碼掃瞄機的問世,雷射的第一項重要運用出現在結帳櫃台上。

創造出某種可被機器讀取的代碼以鑑定產品和價格的構想,已在人們腦海裡漂浮了五十年。有位名叫諾曼.約瑟夫.伍德蘭(Norman Joseph Woodland)的發明家,受摩斯密碼的長劃與點所啟發,一九五○年代設計出一個類似靶心的視覺碼,但要讀出這個代碼,需要一顆五百瓦的燈泡(亮度為一般燈泡的十倍左右),而且即使讀出都不大精確。後來的發展表明,掃瞄一連串黑白符號,是雷射所立即能得心應手的工作,即使是剛問世的雷射亦然。到了一九七○年代初期,也就是第一批有用的雷射初登場之後才幾年,現代的條碼系統,即通用商品編碼(Universal Product Code)被奉為主要標準。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六日,俄亥俄州某超市的一條口香糖成為史上第一個由雷射掃瞄過條碼的商品。這項技術傳播緩慢;晚至一九七八年,仍只有百分之一的商店有條碼掃瞄機。但如今,你所能買到的東西,幾乎樣樣都打上了條碼。

二○一二年,經濟學教授埃梅克.巴斯克(Emek Basker)發表一篇文章評估條碼掃瞄對經濟的衝擊,文中詳述這項技術如何透過夫妻經營的小店和大型連鎖店散播開來。巴斯克筆下的數據證實了早早採用新技術一事的典型效應:早早採用條碼掃瞄機的商店,大部分從中受益不大,因為得訓練員工使用這項新技術,且許多商品還未打上條碼。但久而久之,獲利大幅提高,因為條碼變得無所不在。但在巴斯克的研究裡,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乃是:條碼掃瞄機所促成的利潤提高並未平均澤被各商店。大商店比小店的生意好上許多。

在店裡維持大量存貨始終有一固有的優勢:顧客有較多樣的商品可選擇,而且店家可用較少的錢從批發商那兒批來大量商品。但在條碼和其他種電腦化庫存管理工具問世之前,保有大量庫存的益處,大部分被掌握每樣商品庫存量一事的成本抵銷掉。如果店裡存放了一千項,而非一百項商品,就需要更多人力和時間來查明哪些熱銷商品需要補貨,哪些商品滯銷,徒占架上空間。但條碼和掃瞄機大幅降低維持龐大庫存的成本。條碼掃瞄機於美國登場後的幾十年裡,零售商店的規模暴增:拜自動化庫存管理之賜,連鎖店得以放手擴張為如今主宰零售業的大賣場。若沒有條碼掃瞄,今日塔吉特(Target)、百思買(Best Buy)以及賣場面積如同航站大廈的超級市場的購物盛況,不會那麼容易就出現。如果雷射史上有死光,死光槍下的亡魂就是夫妻經營的小店,被大賣場革命摧毀的獨立商店。

國家點火設施╳小如胡椒粒的氫丸:創造乾淨、永續的能源

《星際大戰》、《飛俠哥頓》的早期科幻迷,若看到強大的雷射被拿去掃瞄口香糖包(以高超手法集中的光竟被用去管理庫存)會大失所望,但若想到北加州勞倫斯利佛摩爾實驗室的國家點火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心情大概會好上許多。科學家已在那裡建造了全球最大、最高能的雷射系統。人造光最初只是簡單的照明工具,助我們於天黑後閱讀、娛樂;不久,它被改造,用於廣告、藝術和資訊。但在國家點火設施,科學家讓光兜了個圈子回到原點,利用雷射創造以核融合為基礎的新能源,重現在太陽(我們天然光的原始來源)的稠密核心裡自然發生的過程。

在國家點火設施的深處,核融合發生所在的「標靶室」(targetchamber)的附近,有一道長長的走道飾有乍看之下是一連串一模一樣之羅思科(Rothko)畫作的東西,它們全都展示八個大小如同晚餐餐盤的大型紅色方形物。這些方形物共有一百九十二個,每個都代表朝點火室一細小氫珠同時射發的諸多雷射之一。我們習於將雷射視為極微量的集中光,但在國家點火設施,雷射比較像是炮彈,將近兩百個雷射合力創造出一道會令威爾斯引以為傲的能量束。

這個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建築群,被設計來執行自成一格且為時僅一微秒的活動:把雷射射向氫燃料,同時有數百具感應器和高速攝影機觀察此活動。在國家點火設施,他們把這些活動稱作「射擊」(shot)。每一次的射擊都需要六十多萬個控制裝置嚴絲合縫的協調合作。每道雷射光束在一連串鏡片和反光鏡引導下運行一點五公里,所有雷射光束共同增強功率,最後達到一百八十萬焦耳的能量和五百兆瓦的功率,且它們全都匯集在大小如胡椒粒的一個燃料源上。雷射的定位必須非常精確,相當於站在舊金山AT&T公園的投手丘上,向五百八十五公里外的洛杉磯道奇體育場投出一記好球。每一微秒的光脈衝,存在時間短暫,卻擁有美國全國電力網能量一千倍的能量。

國家點火設施的所有能量擊中只有毫米寬的靶丸,在靶丸身上產生前所未見的情況―超過一千萬度的溫度、達鉛密度百倍的密度、達地球大氣壓力一千億倍以上的壓力。這些情況類似恒星、巨行星核心、核武內的情況,使國家點火設施得以在地球上創造出一個迷你恒星,把氫原子融合,釋放出數量驚人的能量。在那一瞬間,在雷射壓縮氫時,那個燃料丸是太陽系裡最熱的地方,甚至比太陽核心還熱。

國家點火設施的目標,不是創造死光或最高端的條碼掃瞄機,而是創造出可永續的乾淨能源。二○一三年,國家點火設施宣布,這個裝置已在其數次射擊期間首度產生淨正能量,即融合過程所需的能量稍少於它所創造的能量。那仍不足以大量有效率的再生,但國家點火設施的科學家深信,經過足夠的實驗,他們最終能用雷射以幾乎完全的對稱性壓縮燃料丸,屆時我們會擁有潛力無限的能源,替現代生活所需的所有燈泡、霓虹燈招牌、條碼掃瞄機提供動力,更別提替電腦、空調、電動車提供動力。

匯聚在那顆氫丸上的一百九十二道雷射,有力地告訴我們,我們已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多大的成就。僅僅兩百年前,最先進的人造光有賴於在大洋之中的船隻甲板上割開鯨魚。如今我們能利用光在地球上製造出人造太陽,即使只存在一瞬間。沒人知道國家點火設施的科學家能不能如願創造出以核融合為基礎的乾淨、永續能源。說不定有人甚至把它視為徒勞無益的事,一場受到大力吹捧但產生的能量永遠少於它所投入之能量的雷射表演。但想當年,啟程航入太平洋,花三年歲月尋找二十四公尺長的海洋哺乳動物,荒唐程度絲毫不下於國家點火設施,而那場追尋激發我們對光長達一個世紀的渴求。或許,國家點火設施的夢想家,或地球某處的另一組研究伙伴,最終會促成同樣的效應。我們仍在追尋新的光。

關鍵字: #數位書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