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怎麼聽音樂?KKBOX發表音樂數據報告:歌單取代專輯、嘻哈與電音崛起
你都怎麼聽音樂?KKBOX發表音樂數據報告:歌單取代專輯、嘻哈與電音崛起

隨著載具持續演進,使用者聽音樂的方式也跟著變化。KKBOX日前發表音樂數據報告,整合了內部研究中心統計的巨量資料、KKBOX與尼爾森調查機構合作的數位音樂大調查,以及編輯團隊的分析,從數據中一窺使用者的聆聽習慣。

根據KKBOX委託尼爾森透過網路訪問進行的2016年「線上數位音樂市場」研究調查報告,台灣消費者聽音樂的來源正在逐漸轉變。目前雖然仍以免費平台收聽為最大宗,但比例並無成長,而下載、購買實體CD與收聽廣播的比例也都逐年下降。唯一成長的來源是月租型付費線上收聽服務,相較2015年調查,整體上升了5%,其中有40%受訪者是25-34歲。

而在KKBOX本次公布的數據中,有三大重點特別值得關注:

歌單取代專輯,成為聽音樂的起點

「官方沒有這樣的統計數字,但從我們這裡上架的資料裡可以看到,以整體華語市場來講,專輯上架數量越來越少,現在很多人是出數位單曲。」KKBOX亞太區行銷副總簡怡萍說,過去大家聽音樂的習慣,多半是買專輯從頭聽到尾,但是在串流音樂時代,顯然不同了。她觀察,很多使用者是被動接收,純粹就當下的心情來決定要聽什麼樣的音樂,因此經過策展後的歌單更符合使用習慣。「大概從兩、三年前開始,我們就覺得專輯不是大家聽歌的起點了。」

根據KKBOX今年上半年用戶的聆聽行為資料,67%的用戶曾播過歌單,高於播過單曲(58%)及專輯(46%)的佔比。

而數位單曲的蓬勃發展,除了可以讓新歌手更容易測試市場反應,同時也讓唱片公司方便控制產出和收益。「比如說我們去敲藝人活動,唱片公司常常會說『他要做專輯,未來五個月都會閉關』。出單曲就比較不需要這樣。」

不過,簡怡萍強調,專輯還是具有特殊意義,可以呈現出更全面的企劃概念。未來,音樂行銷操作的方式可能會先分別以單曲發行,最後再集結成專輯。「像去年韋禮安從上半年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上架一首新歌,到了8月才用專輯形式推出。」她說:「數位平台提供藝人很多不同的操作方式。」

嘻哈和電音崛起,從地下變主流

若從語系來看,目前KKBOX中最受歡迎的語系依序為華語、西洋和韓語,其中韓語歌曲的表現特別突出。KKBOX指出,過去一年中,台灣用戶在K-POP聆聽量已超過10%。

以曲風來說,最受歡迎的則是流行(POP)、電影電視主題曲(soundtrack)和電子音樂(EDM),數據顯示,電子音樂聆聽量從去年2.7%躍升到今年的6%,成長2倍。簡怡萍認為,電音成長或許跟國外音樂人如2011年百大DJ第一名的大衛‧庫塔(David Guetta)去年來台,以及相關音樂活動如今年初的《樂托邦國際音樂季Lootopia Music Festival》等頻繁舉辦有關。「參加完活動,大家就會回來找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亮點則是華語嘻哈饒舌。KKBOX數據顯示,嘻哈饒舌族群逐漸增加,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超過五成的用戶聽過華語嘻哈曲風,其中約6%的人每天都要聽2次以上。

「現在的華語嘻哈裡頭,近期最紅的大概就是像玖壹壹、兄弟本色,但是其實有更多的能量在所謂的『地下』。」簡怡萍觀察:「現在有嘻哈研究社的高中、大學有幾百所。但是他們可能沒有合適的表演場所,或是獎項,這些應該從下半年到明年成長會越來越多。地下會變成檯面上的主流。」

40%受訪者看過線上演唱會

此外,根據尼爾森本次調查,有超過40%受訪者曾看過線上直播演唱會,顯示科技提高觀看演唱會的便利性,音樂更融入生活。

簡怡萍指出,去年KKBOX總共完成200場音樂直播,平均每周兩到三場。今年除了繼續進行金旋獎和大型音樂活動直播之外,也有較多小型自製直播。

「現在演唱會做直播,比較像是做『更廣的宣傳』。」她認為,對於死忠樂迷來說,首選當然還是去現場聽演唱會,但是如果門票秒殺,在線上看直播也是不錯的選擇,也不會影響演唱會票房。

「不過歌手在辦售票演唱會的時候也會很小心,通常不會太早宣布有直播。但我們從調查上來看,比較不會出現『因為有直播就不買票』的情況。比如說五月天的演唱會,一定還是想辦法擠破頭搶票。」另一方面,由於直播的出現,現場演唱會也會更注重體驗設計,提供不一樣的感受。

關鍵字: #KKBOX #串流影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