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執行長辭職事件反思:矽谷是否把公司創辦人「神化」了?
Uber執行長辭職事件反思:矽谷是否把公司創辦人「神化」了?
2017.06.23 | 創業

過去這一段時間,矽谷的每日頭條,離不開Uber。

6月13日,Uber創辦人兼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宣布「暫時離開」執行長一職,將會增進自己的領導能力,再回來領導公司,帶領公司走過層出不斷的醜聞風暴。

6月20日,距離上次聲明一週後,卡拉尼克宣布因為投資人的要求,他將辭去Uber執行長一職,離開他創立的公司。

根據華盛頓郵報消息,在卡拉尼克說要暫時離開之後,多數股東都不認為他能夠重回CEO一職,但是該怎麼讓他親自辭職,又是另一回事。這一週之間,各董事每天不斷互相聯繫、擬定策略,最後是Uber主要投資者之一Bill Gurley擬出一封信,再讓其他五個Uber主要股東簽名,對卡拉尼克施加壓力,讓他辭職。

超過1,000名員工聯署要求卡拉尼克回來領導公司

卡拉尼克辭職消息過後12個小時,超過1,000名Uber員工(不含司機的話,這大約是Uber 10%的員工)完成非匿名線上連署,致信給董事會,要求卡拉尼克回到Uber擔任營運領導角色,「沒有他,我們今天不會走到這一步,我們相信他會進步,成為我們需要的領導者,他對我們未來的成功,相當關鍵。」信中這樣說道。

Uber分崩離析的起頭,或許是卡拉尼克在上位領導文化的偏差,更或者是矽谷新創整體系統的紕漏。

矽谷投資者不該「造神」創辦人

過去5年內,Uber立下新創公司的新榜樣,人們稱它為破壞創新,Uber設下的新商業模式,更是獲得許多私人投資者的喜愛,他們懂得怎麼募資,不走IPO公開這條路,而是維持私有,共獲得88.1億美元的私人投資。

Uber對外界維持強勢,包含競爭者、法律規範者、自己的司機,又或者是任何一個人。他們將自家司機當作「合約工」對待,讓資方開始以另一個角度看待勞工。就算被外界批評,Uber還是一慣地宣揚自己的霸道與蠻幹態度,說這就是讓他們在短期內成為全球企業的應有態度。

這是卡拉尼克的個人領導問題,卻也是背後系統的問題。紐約時報記者Farhad Manjoo列出幾點,指出矽谷目前創業生態的漏病。

第一,矽谷投資人給予公司創辦人至高無上的權力,讓他們升得太快,讓他們成為「偶像」級人物。但是,真的所有的公司創辦人都是神級企業家嗎?

Google的創辦人Larry Page與Sergey Brin,以及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他們都需要一位有經驗的營運者來幫助公司運作,這也是為何兩家公司會找來Eric Schmidt與Sheryl Sandberg。

第二,Uber一直沒有成為公開上市公司,卡拉尼克總是能獲得鉅額私有投資,讓公司不必在公眾投資市場上被檢視,反而為所欲為。

有人會說,Uber的商業模式太創新,他們才需要採取強硬態度來破壞法規;又或許有人會說,車子共享能夠減少交通堵塞、減少污染排放等。

Uber的確對這個產業有所貢獻,但是,「因為擁有一家像Uber,但得是『好的、友善的Uber』,世界才會變得更好。」Farhad Manjoo這樣寫道。

資料來源:AxiosThe 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

關鍵字: #矽谷 #Uber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