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英吋iMac評測:用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27英吋iMac評測:用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上次為了做10.5英寸iPad Pro的辦公實驗,我忐忑不安地把MacBook Pro扔在家裡。

本想經歷了這生死存亡的16小時,我會更加珍視與MacBook Pro相伴的高效時光,結果我又毅然決然地把它丟在了家裡。

因為,新款iMac到了,守望5K的時光開始了……

三年前的設計依然驚艷,就是邊框大了點

iMac2017_01.jpg
圖/ 愛范兒

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快捷酒店前台,不擺上兩台7英寸iMac,都不好意思叫精品酒店。

iMac的「花瓶」效果的確很明顯。iMac剛搬上桌,我能明顯感覺到我工位的氣質已經堪比不少鄉鎮企業前台的標準。

全金屬+玻璃的結構,中部隆起的後背設計,以及邊緣5mm精湛的厚度,絲毫感覺不到這是三年前的設計。

iMac2017_02.jpg
圖/ 愛范兒

可能唯一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就是iMac寬大的螢幕邊框。在27英寸碩大的螢幕映襯下看倒還好,21.5英寸iMac看起來就沒那麼大氣了。畢竟這三年間,iPhone、iPad、MacBook各條產品線的螢幕邊框都在縮窄。過寬的邊框在增加了整機體積的同時,也壓縮了桌面可利用空間。

所以如果打算入手27英寸iMac,第一件事是準備一張和身高一樣寬的辦公桌。

iMac2017_03.jpg
圖/ 愛范兒

桌上設備的設計週期普遍比較長,鑑於新的iMac Pro系列沿用了iMac這個設計,所以短期就不要指望iMac 在外觀上做改進了。

剛用上iMac,我做的第一個改變就是把座椅高度上調了20公分,因為27英寸iMac的螢幕的上限實在太高了。

iMac2017_04.jpg
圖/ 愛范兒

可從絕對數字上看,我此前使用的21:9的顯示螢幕足有29英寸,大家知道螢幕尺寸是對角線的長度,而iMac的螢幕相對方正,正因為如此,iMac螢幕高出了我的視線不少,而iMac的金屬支架沒辦法調整螢幕的高度。

作為一個對桌面整潔度有著令人髮指的苛求的強迫症,iMac帶給我的愉悅感,不僅僅是它像藝術品一樣的裝飾性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還有省掉了MacBook Pro外接螢幕衍生出一堆轉換器和線纜。除了背部一根隱藏在支架後的電源線,桌面不需要任何一根線纜。

iMac2017_05.jpg
圖/ 愛范兒

iMac把豐富的連接端口都藏在機身後方,萬幸的是,蘋果沒有做得太絕,4個USB插口以及SD卡插槽都得以保留,而此前的兩個Thunderbolt 2接口則被USB-C接口所取代,跟新MacBook Pro一樣,兼容Thunderbolt 3標準,速度是40Gbps。

iMac2017_06.jpg
圖/ 愛范兒

這兩個USB-C接口提供Thunderbolt 2兩倍的顯示帶寬,因此能夠支援2台4K顯示器和1台5K顯示 。

一台頂級的顯示器,順便送了台電腦

iMac2017_07.jpg
圖/ 愛范兒

話說這台iMac寄送到辦公室的時候,快遞一度以為這是蘋果的顯示器。當然對我來說,iMac就是一個頂級的5K顯示器,順便送了台電腦。

在2014年,蘋果推出Retina 5K顯示螢幕,但時至今日,能用上4K顯示螢幕的用戶仍然不佔多數。

相比上一代,新款的iMac的亮度提升了43%,最高達到500尼特,其實大部分使用時候我覺得70-80%的亮度足矣,除了陽光照射在隔壁「中國尊」玻璃牆而反射到電腦螢幕上時。

iMac2017_08.jpg
圖/ 愛范兒

這款顯示螢幕的默認分辨率是5120x2880,像素密度達到218 ppi,雖然我日常使用的13英寸MacBook Pro的227 ppi高於這塊螢幕,但是人眼面對27英寸的距離是遠遠大於MacBook Pro的,所以從畫面的銳利度上講,這塊螢幕超越了我以往使用過的所有螢幕——已經不能用「沒有鋸齒」來形容了,更像是在看一本會發光的紙質印刷物。

雖然我的臉佔比大過辦公室每一位同事,但第一次開機置身螢幕前,我還是感到了種泰山壓頂的衝擊力。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同樣是默認壁紙Sierra,我很容易看出iMac和MacBook在呈現崇山峻嶺時的差異:前者的暗處細節更多,而且色彩明顯更豐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異,是因為iMac的螢幕支援10億的色彩。

iMac2017_09.jpg
圖/ 愛范兒

5K螢幕雖然帶來了極致的細節和出色的觀感,但也在客觀上提高了人眼對照片和影片的要求。換句話說,iMac會把一些缺點無限放大。舉個例子,此前一直覺得成像品質不錯的iPhone照片,一旦放在iMac上呈現就覺得沒那麼好。在iMac上,你很容易分辨出手機跟單眼相機樣張的差距,兩者在銳度和色彩上的落差非常明顯。

而如果用iMac觀看那些被影片網站視為「超清」的1080p影片,感覺就像在iPhone上看480p影片。

之所以說iMac是創意工作者的利器,螢幕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高分辨率意味著更多的細節,即便在默認的放大倍數(200%)下,這塊螢幕的有效像素也等同於一台2560x1440的顯示器。而更大的螢幕尺寸意味著更廣闊的工作台,設計師可以並排打開好幾個PSD文件,在幾個窗口來回切換。

iMac2017_10.jpg
圖/ 愛范兒

雖然我們一直在講這是一塊好螢幕,但 iMac 並不能作為其他電腦的外接顯示螢幕。蘋果已經明確表示,新款 iMac 將不再支援「Target Display Mode」功能。這的確非常遺憾,畢竟相對於螢幕壽命來說,硬件配置是更容易過時的。

CPU升級是擠牙膏,GPU和硬碟升級才是關鍵

iMac2017_11.jpg
圖/ 愛范兒

同其它Mac產品線一樣,此次iMac的CPU也同步升級到了Intel最新的第7代酷睿處理器,核心代號「Kaby Lake」。

我這台iMac作為系列最低配,搭載了3.4GH主頻的i5和AMD Radeon Pro 570獨顯,8GB DDR4內存,1TB Fusion Drive儲存。

相比上一代低配搭載的Sky Lake 3.2GHz處理器,這一台CPU主螢幕只高了0.2GHz,在Geekbench上的多核跑分是13,782 分,單核成績為4,820分,兩個成績比上一代機型快了大概13%。

CPU.png
圖/ 愛范兒

雖然核心架構、製程和主板接口上,7代「Kaby Lake」和6代「Skylake」保持完全一致,但由於前者採用了更高的鰭片與更寬的柵極間距,這代CPU頻率的提升上限高出上一代不少。

在此前MacBook Pro的評測中,我們提到過英特爾的Turbo Boost睿頻加速技術,當開啟睿頻加速之後,CPU會根據當前的任務量自動調整CPU主頻,當使用諸如Final Cut Pro等耗費大量處理器資源的軟體時,CPU能發揮最大的性能。

在這一技術加持下,2017款的iMac處理器主頻能夠從3.4GHz提升到4.5GHz,提升頻率高達1.1GHz,而2015款iMac只能從3.2GHz提升到3.6GHz。這意味著,在更專業的任務中,新款iMac的性能表現更好。

2017款iMac配置表.jpg
圖/ 愛范兒

2017款iMac的顯卡也進行了例行升級,依然來自千年好友 AMD。

其中,21.5寸4K版本的顯卡升級為Radeon Pro 555(低配)以及Radeon Pro 560(高配),而我們手上的27寸5K版本則升級到了更高端的Radeon Pro 570(低配)和Radeon Pro 580(高配)。這也是Radeon Pro 500系列顯卡的首發。

很多遊戲愛好者和並行運算等高端用戶一直希望iMac能使用上NVIDIA顯示卡,而蘋果堅守AMD的緣故,一方面肯定是過往良好的商業合作關係,另一方面是在使用當前主流的DisplayPort 1.2標準的基礎上,只有AMD卡能滿足5K iMac再外接一個5K螢幕或者再同時連接兩個4K 螢幕的需求。

實質上,iMac此次使用的顯卡性能相當可觀,以入門款5K iMac的Radeon Pro 570為例,其浮點性能達到了4.4T,這已經和NVIDIA當前的主流中端顯卡GTX1060處於同一水平線上,滿足日常應用綽綽有餘,不過要想以5K的分辨率高特效跑遊戲的話,估計還得再等幾代吧。

我們使用了Unigine Valley和CineBench兩個跨平台工具做了測試,由於手上沒有上一代iMac,勉強拉來核心顯卡的13英寸MacBook Pro作為被碾壓的參考。

GPU.png
圖/ 愛范兒

除了更快的圖形處理能力,獨顯還讓iMac支援多螢幕拓展,iMac可以擴展一台5120×2880像素、60Hz顯示器,或者兩台4096×2304分辨率、60Hz的顯示器,這個功能普通用戶也許用不上,但更多的螢幕面積對於專業級用戶來說相當寶貴。

值得關注的是,2017款入門版iMac終於從7,200轉1TB的機械硬碟升級到Fusion Drive。

Fusion Drive如果直譯成中文的話,可以稱為「融合驅動器」,它由一塊傳統的機械硬碟和一塊採用閃存晶片儲存的SSD固態硬碟組成。

在像iMac這樣的一體機,儲存空間通常比較大,但是完全搭載固態硬碟成本又會非常高,而Fusion Drive會將使用頻率低的軟體放在較慢的儲存硬碟中,而將常常使用的軟體放在固態硬碟中,這樣既能提高了速度,又能提高更多的儲存空間。

那搭載了Fusion Drive的iMac速度究竟怎麼樣?

我們嘗試使用Disk Speed Test跑了下分,結果發現,與MacBook Pro動輒讀寫超過2GB/s的速度相比,搭載Fusion Drive的iMac數據慘不忍睹。

ssd.png
圖/ 愛范兒

這裡需要提一下,Disk Speed跑分軟體的方式在驅動盤上寫入5GB的臨時文件,由於Fusion Drive只會將常用軟體放在固態硬碟裡,所以跑分軟體測試的是機械硬碟的速率,數字不能完全反映實際體驗。

從MacBook Pro平移到iMac工作的日常工作裡,我完全沒有感覺到iMac在速度上有所拖累。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針對日常一些任務和操作,我們做了一系列對比測試,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以下任務我均測試了兩遍。需要注意的是,決定最終時間的並不僅僅是硬碟速度,還有CPU、GPU的性能。

time.png
圖/ 愛范兒

所以結論是,iMac上這塊Fusion Drive的速度不僅遠遠高過於機械硬碟,在處理小於15-20G的文件時,鑑於CPU處理能力的優勢,iMac速度甚至快過搭載SSD的MacBook Pro,只有調用大文件時,速度才會拉開差距。

除了設計師工作台和快捷酒店前台,iMac還適合誰?

iMac2017_12.jpg
圖/ 愛范兒

超高分辨率、P3廣色域加上十億色彩意味著iMac能準確地顯示細節還原色彩,大螢幕可以同時並列多個窗口而不需要滑來滑去進行切換桌面,獨立顯卡意味著iMac可以勝任3D圖形處理和影片剪輯工作,極簡設計、隱藏接口卻不顧體積的造型則非常適合對桌麵線纜不堪忍受的強迫症。

iMac天生就是為攝影師、視覺設計師和影片從業者準備的利器,雖然它作為標配的花瓶常常被擺在快捷酒店的前台上。

iMac是一台大部分不會考慮,但其實非常適合大部分使用的電腦。

iMac2017_13.jpg
圖/ 愛范兒

而它的門檻也並不算太高——57,900元台幣,一台入門版13英寸帶Touch Bar的MacBook Pro的價格,你也可以選擇抱一台27英寸入門版的iMac回家。

當然,對於經常出差的人士,不存在在這兩者選擇上的難題。但如果你大部分時間是耗在辦公室,幾乎沒有外出辦公的場景,27 英寸入門版iMac恐怕比一台MacBook Pro + 顯示器更划算。

iMac2017_14.jpg
圖/ 愛范兒

同等的價格,同樣是入門級配置,除了硬碟速度上有一些差距,iMac每一項指標都在MacBook Pro之上——更高性能的處理器、獨立顯卡,更重要的是那塊5K分辨的螢幕讓8小時的工作變成了一種享受,畢竟螢幕即工作台,而細節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

iMac2017_15.jpg
圖/ 愛范兒

至於設計師抑或影片從業者,依然可以選擇入門級處理器版本,但是我們強烈建議將Fusion Drive升級到SSD,畢竟對於需要大量讀取圖片和影片素材的工作來說,速度是第一生產力。

作為這兩年使用過最提升工作幸福感的裝置,iMac用一句話總結就是:Once go iMac,Never come back.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