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產業被亞馬遜鎖定了,為什麼大電商都想要攻票券市場?
又一個產業被亞馬遜鎖定了,為什麼大電商都想要攻票券市場?
2017.08.11 | Amazon

電商巨人亞馬遜每到一處就會帶來一場顛覆,而在服飾業之後,這次被看上的可能是各種運動賽事、演唱會展演的票券銷售市場。雖然這個消息還未獲得亞馬遜官方證實,但無獨有偶,今(2017)年初阿里巴巴已經併購了有中國Ticketmaster之稱的中國最大售票網站大麥網,或許東西方電商巨頭都在這裡看見機會。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指出,亞馬遜正在和美國場館擁有者洽談票券銷售合作,而這項傳言若屬實,第一個受衝擊的將會是隸屬於美國大型娛樂公司Live Nation旗下的售票公司Ticketmaster。

Ticketmaster是多個美國一級場館的獨家合作夥伴,幾乎壟斷美國許多賽事的門票銷售。根據Live Nation的官方數據,2016年Ticketmaster在28個國家共賣出了4.8億張門票,總交易價值(gross transaction value)高達28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8500億元),而且就Live Nation公布的最新一季度財報數字,Ticketmaster的票券銷售業務仍處於持續增長走勢,以今年上半年來看,相比去年同期有15%的營收成長。

ticketmaster.jpg
Ticketmaster是很多美國大型運動賽事的合作售票業者
圖/ 截自Ticketmaster Facebook

票券市場收入不是電商角逐的唯一目的

不過包括亞馬遜在內,電商業者看待票券銷售產業,為的可能不只是這個龐大的銷售數字,而是別有用心。

首先,如果就一年4.8億張門票的銷售量來看,不難想像票券業務可以對整個購物網站帶來多大的流量助益。以Ticketmaster來說,每月造訪人次就可以上看1.2億人。

而且電商網站相對於純售票網的另一項優勢,是可以和演唱會藝人、職業運動隊伍在票券的銷售合作之外,也合作周邊商品銷售。同時這還可以為平台上其他品類商品創造更多異業合作或宣傳的機會。

實際上先前momo總經理林啟峰就曾表示,momo投入票券市場其實不完全是為了票券銷售本身帶來的營收、獲利,更大的策略意義是票券可以為整體網站帶來更大也更穩定的流量和買氣,讓消費者產生更高的黏性。

另外市場也認為阿里巴巴之所以會收購大麥網,考量更多的或許還有未來在娛樂產業更多的整合可能性。

畢竟流量帶進來的不只有買氣,也會帶來更多使用者行為數據,創造另一個掌握用戶行為的機會。而對亞馬遜來說,投入票券銷售市場可能還有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為亞馬遜豪華的Prime會員專屬服務清單中,再新添一項吸引消費者加入會員的誘因。

Prime wardrobe.png
在Prime wardrobe之後,下一個亞馬遜專屬會員服務會是各種賽事、展會的票券購買嗎?
圖/ 截自Amazon

台灣電商會否有進一步布局?

雖然Ticketmaster深耕票券市場多年,其母公司Live Nation也和美國一級場館擁有者有緊密合作關係,不是亞馬遜說想破壞就可以破壞的。但不論是對這些場館的擁有者、職業運動球隊或藝人明星來說,亞馬遜除了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平台上既有的龐大用戶基礎無疑也是擴大門票銷量的一大保證。而且依亞馬遜的實力,以及其他綜效考量,更不排除會有提出比既有票券業者更優惠銷售手續費的可能,這些對場館業者和表演者都是很強大的誘因。

回到台灣,目前包括momo、PChome和雅虎等電商平台也都有涉獵票券市場,但主要都還是在旅遊和餐券類的銷售,至於運動賽事或展演類票券的銷售主力則還是以拓元、KKTIX這類純售票業者為主。雖說台灣的職業運動賽事發展相對不如美國發達,但演唱會和各種展演的市場也不小,而從中、美兩大電商巨頭的動向來看,也讓人好奇未來在台灣,這些大電商平台會不會也有更進一步切入這塊市場的舉動,甚至有併購的可能?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