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剛落幕的瓊斯盃,被視為亞洲盃和世大運的前哨戰。中華藍隊總教練周俊三,找來大安國中男籃校隊助理教練彭德軒,請他在瓊斯盃九天賽程中,隨隊情蒐影像,剪輯出對手的戰術體系,和中華藍隊的賽後檢討。
「每天早上六點交出影片,給教練團看。」原來,彭德軒曾是台大男籃數據分析團隊的一員,參與並見證了台大在大專盃的黑馬傳奇。
科學方法領軍 寫下黑馬傳奇
台大男籃在大專盃屬於甲二級,有別於同級球隊多為體保生、或是高中有HBL經驗的球員,台大男籃由一般生組成,卻能在2016年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全國第五名,距離四強即可升上國手搖籃的甲一級,只差一步之遙。
驚奇背後,數據分析團隊功不可沒。十名左右的團隊成員,依不同科系專業分工,有資管、資工背景的,負責管理數據;政治、社會等文科學生,負責精進和開發新的籃球知識,像彭德軒在台大念的是歷史系,就做了不少數據方面的文獻分析,而前教練楊致寬更是主攻統計的台大農經所博士生。
他們開發了一個專業的籃球APP,可以記錄球員跑動、出手位置等臨場數據表現,和內建的統計模型結合後,可即時支援教練需要的戰術觀點,賽後再由專屬的分析軟體跑出各項圖表報告,逐場比賽檢討。
提起當年勇,彭德軒沒有太多喜悅。他說,「不管台灣籃球,還是我自己在台大打籃球都一樣,我們就是弱勢。」而帶領這群「弱勢」另闢蹊徑,訂下以科學方法打球為核心戰略,強調數據分析的,正是台大男籃的兩位前任教練,朱永弘和楊致寬。
朱永弘過去是SBL台銀隊的中鋒,挑戰過台灣男籃最頂尖的戰場。退休後,他開始自學數據分析、剪影片,在網路發表戰術文,和同是知名籃球寫手的楊致寬,也因此透過網路認識。
歷經球員和教練雙重身分,朱永弘說,「最難的,不是如何跑出這些數字,而是搞清楚自己要哪些數字。」在他的信念中,數據並非單純用來評價球員,更應是從中找出球隊的問題所在。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新聞報導林書豪得了17分、5籃板、6助攻,這代表他表現很好嗎?其實不一定,「因為得分不一定能夠造就球隊贏球,在籃球體系中,教練要的是效率層面,跟球迷看到的差很多。」
缺少舞台 數據團隊有志難伸
有別於傳統的籃球數據強調個人指標,台大數據團隊的進階版,更看重能為球隊帶來多少貢獻;他們的賽事影片強調即時,或是搭配數據解析戰術,而非傳統的賽後精華集錦。
進階數據最大的特色是什麼?朱永弘舉了「防守擾偏(Defensive Deflections)」的例子。「如果我干擾到球的行徑路線,對手因我的防守而傳出界,就算我完全沒碰到球,也算是一次成功的擾偏。」
簡單來說,擾偏代表了球員的防守積極度,但這無形的貢獻,在一般數據表中卻完全看不出來。而這些觀念,都是科學方法的一環。
2016年中,朱永弘和台大數據團隊,花了兩星期時間,共同完成一份《台灣銀行籃球隊技術分析報告》,當中大量運用進階數據,解析台銀現役球員,並提出戰術建議。朱永弘拿著這份報告找上台銀,得到助理教練一職,但他志不在此。
為了尋求更大的曝光,他和數據團隊成員們,陸續又找了電視台、運動媒體和SBL球團提案,希望合作發展數據平台,在每一場賽事前後,提供分析報告,定期搭配專欄文章,教育球迷數據觀念。但這樣的構想,卻總是被預算不足、沒有需要、知識未到位等原因推辭,處處碰壁。
朱永弘說,「我們那時候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資源進來。」而缺少舞台的團隊,隨著成員間各自的生涯發展,也面臨停擺。
開枝散葉 轉戰基層籃球
朱永弘直言,「新觀念不足、權力無法下放,是阻礙台灣體育進步的兩大原因。」台大男籃曾締造了美好的一役,但夢醒後,數據團隊亟欲複製和量產成功模式、輸出人才,仍得面對各種現實困境。
今年初,待業了一段時間的朱永弘,輾轉來到了大安國中,擔任男籃隊教練;六月,楊致寬加入HBL勁旅松山高中,成為教練黃萬隆的左右手,兩人雙雙轉向基層扎根。另一方面,團隊成員也透過不同管道,持續接觸職業球團和運動媒體,他們期待著,新的數據觀念和科學方法,在籃球相對弱勢的台灣,也能有開枝散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