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前世「WELL」,經營理念竟源自一本只用拍立得照片拼貼而成的紙本型錄
Facebook的前世「WELL」,經營理念竟源自一本只用拍立得照片拼貼而成的紙本型錄

本文摘自:《尋找新樂園》,新樂園出版

想知道《全球型錄》的來龍去脈,請聽BNB Air第十三集

1985年,《全球型錄》成為「全球電子鏈結」(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 WELL)的模型,這是迄今最有影響力的電腦網絡之一。WELL由史都華.布蘭德與電腦創業家賴瑞.布瑞連特(Larry Brilliant)共同創立,這是一種電傳會議系統,用戶可以撥接進入中央電腦,輸入非同步或即時訊息給彼此。就硬軟體來說,WELL和當時在世界各地出現的許多同類系統相去不遠,但它的會員制與治理方式帶有《全球型錄》社群最初的理想、管理策略與人際網絡。在WELL的電子範圍內,布蘭德匯集了前反主流文化人士、駭客與記者,即不久前才聚集在克朗凱堡與《全球軟體型錄》辦公室的同一群人。

七零至八零年代,WELL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專業社群,尤其是與數位技術有關的社群,都見證了網絡經濟組織與自雇模式的大量崛起。對灣區的工程師與符號分析師來說,WELL成為一個交流資訊、建立社會網絡的地方,能夠為未來的生涯奠基。

在這個新氣候中,意識、社群、具有社會變革潛力的技術等反主流文化的觀點,是WELL用戶經營職涯的關鍵工具。對他們來說,WELL不僅是電傳會議系統,在新的「虛擬社群」中也能用來重建意識共享的反主流文化理想。反過來,那個社群也將入住「電子邊境」。許多WELL用戶認為,1960年代公社先驅進駐的美國鄉村地景,在這裡有了數位後代。在WELL上,這些語彙讓新公社派的社會願景生生不息,同時促使新的社會與經濟交流形式融入會員的生活,虛擬社群與電子邊境最後更成為美國人了解新興的公眾網際網路本質為何的關鍵框架。

WELL是什麼?

WELL的肇始要從網絡技術國際公司(Network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的創辦人賴瑞.布瑞連特說起,這是間販售電傳會議系統的公司。布瑞連特向布蘭德提出《全球型錄》線上版的概念,當時他正在尋找測試最新系統的現成用戶社群,而他相信這個社群就在布蘭德的「全球」網絡中。布瑞連特提議合夥:由他來供應一台電腦和所需要的會議軟體,布蘭德則讓他將《全球型錄》所有的最新條目張貼到網路上,做為人們回應的討論主題。無論這個系統獲得什麼收益,都由布瑞連特與要點基金會對分,要點基金會是當時「全球」出版品的非營利所有者。布蘭德接受這項財務安排,並負責打理系統的日常營運。然而,他沒有同意張貼《全球型錄》的單元內容,反而主張應該讓用戶自行創造話題。布蘭德希望WELL的系統用戶能像《全球型錄》的讀者那樣彼此交談,他則將談話回頭賣給參與談話的人。

雖然布蘭德並未同意讓型錄內容上線,但他把型錄的兩個基本特點帶進了計畫中:一是讓技術社群、反主流文化社群與新聞社群充分混合,二是融合新公社派理想主義與系統理論的管理風氣。在「全球」出版品(包括《全球軟體型錄》)的讀者與職員之外,WELL頭幾年的數百名用戶大多是電腦技術人士(大部分曾出席駭客大會),同時也有撰稿人與編輯和許多自由作家。所有人都可以在WELL免費擁有帳戶,久而久之,WELL便深刻影響了大眾對網絡運作的認知。最後,DJ與死之華專家大衛.甘斯(David Gans)也在1986年加入WELL。他帶來一大票「死人頭」,他們是持續討論死之華的付費用戶,是WELL好幾年的主要收入來源。

這些互有交集的各路社群就像先前《全球型錄》的讀者,聚集在以文字為主的論壇上,這個論壇既有商業目的,也是社群,採用的是無階級的治理方式。1993年,在WELL成立當時擔任《共同演化季刊》編輯,後來成為《連線》雜誌執行編輯的凱文.凱利(Kevin Kelly)回憶,起初WELL團隊有七個成立目標:

一、要免費。這是目標,不是承諾。我們明白WELL未必能完全免費,但應該盡量免費(收費低廉)……
二、要獲利……馬修和克里夫錢少事多的諸多辛勞,讓這點實現了。至少,WELL是正在營運的大型系統中,少數具有前景的線上系統。
三、WELL應該是邊界開放的宇宙……
四、WELL應該是自我治理的系統……
五、WELL應該做為自我設計的實驗……早期用戶要為後來的用戶設計系統內容,系統的運用方式會與建成的系統共同演化……
六、WELL應該成為社群,反映出「全球」出版品的本質。我想這點做得很好。
七、商業用戶是WELL的基本要件,才怪……

凱利的清單顯示,WELL早期的開發者將反主流文化的社群概念與模控學的控制願景都內建在系統裡,而這些都顯示在WELL的軟體與商業模式裡。雖然在今日的全球資訊網上可以找到WELL,但1985年它首次上線時,用的是僅限在Unix運作的軟體PicoSpan所架設的電子佈告欄系統(BBS),只有一台主機,位在索薩利托的《全球軟體評論》辦公室裡,用戶可以用數據機撥接連線,連上線後輸入用戶名與密碼,就會跳出一長串討論區名稱。

在「藝文」、「娛樂」等大分類下,討論主題涵蓋書籍、烹飪、計算機及死之華樂團等。接著用戶可以輸入單一指令與討論區名稱,「進入」討論區後,會看見一連串以數字編號的「主題」,每一個都是由用戶所創建,代表這個非同步的對話正在進行中。他可以張貼自己的評論,或隨意創建另一個主題。從技術觀點來看,PicoSpan沒有什麼特別,它就像當時的其他論壇軟體一樣,呈現出有階層之別的樹狀資訊,從系統層級向下到會議層級,再到個別主題層級。不過對用戶來說,這個格外靈活的系統予人一種熟悉感。就像讀者在《全球型錄》中從「了解全系統」單元跳到「游牧生活」單元閱讀,WELL的用戶也能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隨興出入,並依喜好創造自己的會話。

WELL正如《全球型錄》,將用戶貢獻給系統的內容回頭賣給他們自己,但進行方式和其競爭者如「奇才」(Prodigy)與電氣公司的「神靈」(GEnie)系統非常不同。對1980年代中的商務系統來說,電腦會議只是數種服務中的一種。這些公司將自己看成資訊設備,電腦網絡則是傳送資訊的新管道,而不是點對點的通訊方式。在計算機服務公司的資料庫裡,用戶可以讀到美聯社的新聞、一籮筐電子報、醫師撰寫的健康資訊,還有各式各樣的最新財經消息。在計算機服務公司和其他地方,開發者多半將資訊看成可以交換的商品,用戶則是資訊貨品的消費者。

當用戶真的製造出資訊貨品時,商業系統通常會試圖占有一切可能價值。1980年代中,許多商務系統會將所有貼文據為己有。反之,在WELL上,用戶登入後的第一個畫面會看見這則提醒:「你擁有自己的文字。這意味著,你在WELL上張貼的文字,都由你自己負責。若未經過你的允許而以任何方式在WELL會議系統之外予以再製,你,即文字的作者,都能提出異議。」布蘭德告訴凱蒂.海夫納,他制定這個政策,主要是為了避免WELL為用戶張貼的內容負責。但這個政策也反映出了WELL與《全球型錄》及新公社派運動的淵源。儘管它點出用戶的文字可以轉化為交換商品,但也顯示,從更基本的層次來說,用戶所提供的資訊屬於他們自己。WELL的資訊不僅是可以用來交換的物品,也是其作者意識的呈現。

WELL的早期管理者不直接主張自己的權威,而是選擇讓用戶透過資訊技術發揮自治權力。例如,不喜歡他人貼文的用戶,可以運用PicoSpan內的軟體「丑角過濾器」(Bozofilter)將他們從自己的螢幕上消去——不過,他不會消失在整個社群之外。同樣的,後悔自己張貼了某些文字的用戶,也能回到系統用「塗銷」功能把整段話消掉。這種以技術為中心的管理形式,結合了新公社派對非階級社會組織的偏好及模控學的控制觀點。舉例來說,WELL的付費率一直比其商業競爭對手的付費率低很多,但原因不只出在商業上,也因為WELL是布蘭德與其他人用來形塑網絡人際關係的方式。布蘭德深知,其他系統的高收費令用戶必須仔細寫好一段長訊息,才能在張貼後迅速離開系統。不過,他也擔心如果使用WELL「不按小時收費」,「那麼滔滔不絕的人就更有動機霸占這裡了。」因此,他決定收取八美元的會員費,登入每小時收費2美元——遠低於其他系統每小時25美元的使用費。

布蘭德訂下費率的同時,也為這個自我治理的系統設定了邊界條件。他就像1960年代晚期的公社人,盡力建立讓個人表達自己的論壇,讓志同道合者構成一個另類社群。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