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搶進OTT市場,靠影音平台「公視+」拚新媒體這場仗!
公視搶進OTT市場,靠影音平台「公視+」拚新媒體這場仗!
2017.10.17 | 影視

台灣OTT市場方興未艾,除了原生OTT業者,電視台的參與也越來越積極。例如公視就進一步將原本的「公視+7」服務擴大,在本月推出OTT平台「公視+」。

成立跨部門小組,找尋公視新媒體方向

「第一當然是因為時代的轉變,我們覺得,『公視+7』的服務已經不太夠了。」談起新平台誕生的起源,去年底甫接任公視總經理的曹文傑說。

她指出,在新任經營團隊到位之後,公視曾經召開共識營,確立強力發展新媒體的目標。因此,公視在今年六月成立了「全媒體專案中心」,從各部門找來六名年輕同事,組成跨部門專案小組,經由不斷的討論,試圖找出公視的新媒體方向。「要思考的是,在頻道勢必面臨轉換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針對新世代,我們要設計什麼樣的內容給他們?在不同的觀影裝置上,應該要怎麼做?」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公視+7」進化到「公視+」,首波上線片單近800小時

公視+7是2016年推出的服務,只要播出24小時後,使用者就可以在七天內免費在網路上觀看。不過,節目僅限於公視在晚上5點半到深夜12點時段的內容。《通靈少女》播出期間,有許多年輕觀眾就是透過公視+7觀賞。

而相較於公視+7,公視+不論在內容和技術上都有所提升。曹文傑指出,公視成立20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影音內容,種類橫跨戲劇、新聞、紀錄片等。「其他的OTT平台以營利為目的。雖然公視+也有營運上的考量,但是一定會做服務類型的內容。」她表示,例如進入高齡化社會後,大家對養身、醫療等議題都很關心,而公視+就會提供這類影音資訊給社會大眾。她強調,公視+的影音內容分類、整理和策展是服務重點。

公視+第一波上線的片單近800小時,包括《孽子》、《汪洋中的一條船》、《那年,雨不停國》、《含苞欲墜的每一天》、《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麻醉風暴》等,未來會加入兒少和藝文頻道內容,也會在OTT平台播放電影一刀未剪版本,或是讓OTT搶先播放內容。

公視+_開台_左起 莊絢維 莊凱勛 舒米恩 宋柏緯 陳潔瑤 曹瑞原 趙德胤01.jpg
在公視+開台記者會上,《一把青》導演曹瑞原、《翡翠之城》導演趙德胤和《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舒米恩、宋柏緯和《麻醉風暴2》莊凱勛等演員都來站台。
圖/ 公視提供。

技術創新則是另一大重點。曹文傑指出,在新媒體上,可以嘗試更多不同的說故事手法。「OTT成立之後,除了傳統的影音觀看,在敘事上也有新的可能性。我們稱它是『非線性的敘事方式』。」

她表示,過去看戲劇或電影時,觀眾是從頭到尾把整部片看完,但是未來有更多新的玩法。「比方說看一部紀錄片,我看到某一段歷史,我會想知道這件事是發生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在當時的地景地貌是什麼樣子?在OTT平台上,我可以隨時隨地查這些資訊,看完之後再回來看影片。這樣的敘事模式,都是新的實驗。」

曹文傑指出,其實在全媒體專案中心成立以前,公視的新媒體部就做過很多嘗試。例如介紹國內外獨立樂團的網路原生節目《台灣好大團》,就採用過360度拍攝,讓觀眾看到更多視角。

受限預算,公視+7明年推出App

不過,從公視+目前的規劃可以看出,在這條新媒體路上,公視採取的還是打帶跑的戰術。例如現在推出的79元優惠月費(原價150元)和590元優惠年費(原價1,200元),並沒有明訂優惠期間到何時截止,將視上線後的情況再做判斷。

此外,依預算規模,公視+目前也只有網頁版,預計明年才會推出App。而公視新媒體部經理林孟昆指出,原有服務「公視+7」會員數已超過10萬,經會員同意後,可以直接轉移到公視+,公視+7則會功成身退。但到底會有多少會員可以順利轉換為付費會員,兩人也不願明確說出預估數字,回答保守。

付費習慣難建立,但有信心

「我自己看劇也是用手機,所以OTT絕對是未來的趨勢。」曹文傑說。但她認為,現在台灣市場還沒建立起使用者付費的習慣,因此各家業者都經營得很辛苦。「所以我覺得公共電視也有一個責任,我們要建立起消費者付費的習慣。」

她指出,OTT的競爭最後還是回到內容,誰擁有足夠吸引人的內容,誰就可以讓消費者付費。儘管,這條「使用者付費」的習慣培養之路仍然漫長。

「比方說我們搭捷運(手扶梯),一開始要大家靠邊站,寫得很清楚,是不是每個人都乖乖的靠邊,讓左邊的通道可以給趕時間的人走?但後來大家說,這樣好像有點危險,所以慢慢又有一點改過來。雖然習慣已經建立了,要改很難,可是,是有在改的。」她笑說:「我是有信心的。」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