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第一家店開始,如今見福便利店已經是中國福建一帶,有千家門市的最大連鎖超商。不過這個零售業後起之秀從來沒想過要偏安,而是相信科技的力量,因此過去幾年來,在線上、線下融合轉型的過程中,不斷地投資和嘗試。見福便利店董事長張利把話說得直接:「很多企業說要轉型都是假的。」他說,「什麼叫真的?拿錢、給時間、允許犯錯,其他都是騙子。」
張利一直對台灣零售業的精細化管理能力感到佩服,稱自己就算再努力八年、十年也追不上。但不久前他來台灣與企業交流,卻也深感台灣企業對新科技的態度是「非常非常保守觀望」。如在談話中,許多人都表示了對新科技價值的認同,但也很明顯地都沒有想要嘗試的欲望。不過張利認為會有這樣的反應不難理解,畢竟在零售業這個領域上,台灣企業確實非常成功,「否決他們之前成功經驗的時候很痛苦。」
要當百年企業,還是今天安穩?
雖然11年的努力下來,見福如今也稱得上小小的一方之霸,危機感卻一直相當強烈,而這可能不只是因為見福的規模相對比較小而已。對張利來說,問題其實很簡單:「你是想當百年企業?還是今天安穩?」他不客氣地說,「用過去的成功經驗,在新的情勢下還想取得成功,那叫神經病。」他也說,如果只是天天盯著大企業學,那後進者恐怕是一生都超越不了,而科技帶來了新機會。
這或許與張利個人的背景也有些關聯,化學背景出身的他,稱自己最喜歡的就是做實驗,所以也一直很樂於嘗試。而且他盤算的可不只是要在彎道上超車,他說:「我重新修個跑道不行嗎?」他相信科技帶來的是一個全新競爭起點,並且給了他們決定小數點應該落在哪個位置的能力,而不只是透過精細管理在小數點後面做文章。
當然他也明白,任何創新、任何嘗試都可能要付出代價,以見福在一千家門市導入人臉辨識系統這件事為例,他直言:「今天來講一定是虧的嘛,投這麼多資金,從資產回報率來講都是負的。」甚至他預期到了明年也都還不能夠回收。但關鍵在於,一旦判定這件事關係到未來生存,那所有的創新嘗試在他看來都是必須的。畢竟,改變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如果不變,就只會有失敗一個選項。
轉型四大必要條件:給錢、給人、給時間、允許犯錯
而對於許多企業談創新、談企業轉型,張利認為,如果沒做到給錢、給人、給時間、允許犯錯,那都是假話、是空話。但他自己對於創新也不是全然沒有底線,強調大前提還是得先訂好戰略方向。「戰術上一定允許打敗仗,戰略上不允許一點點的錯誤,因為戰略的失誤,就是全軍覆沒,而戰術的失敗,可以重新組織部隊,再來一次。」所以在訂好戰略後,他說:「虧得起的情況下,只要不成功就一直做。」
實際上在過去11年裡,張利當然有過失敗的時候。如他提到,先前曾投資百萬人民幣自行開發App,推出後效果卻不如預期。可是這也沒有影響他們持續嘗試線上、線下融合的長遠目標,所以才又有後來投資上千萬人民幣建置人臉辨識系統這項嘗試。
等待改變開花結果,張利是有耐心的,「我經常說不要催我。」他說:「有的東西是天時地利人和、有的最佳策略就是熬。偉大是熬出來的,不是你幹出來的,熬過去就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