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金融科技(fintech),相信多數人還是直覺聯想到數位支付,或是區塊鏈這類的高深技術,不過fintech或許沒想像中遙遠。
台灣的fintech侷限在金控
飛利浦照明事業總部品牌策略分析總監Cortilia Lin,2009年加入飛利浦,利用數據分析協助公司做商業決策,包含產品線調整、行銷策略調整、服務創新等。也正因為要負責全球策略分析,Cortilia看事情的角度需要更彈性,才能看出異業合作中的商機,再加上經常性的全球差旅,必須將數據與在地化深度結合,讓他在許多議題上培養出獨到的觀察。以fintech新興產業來看,她認為,台灣看fintech的角度太絕對。
「台灣很多事情是一個蘿蔔一個坑,」Cortilia觀察,在台灣,大部分人想到fintech會直覺想到數位支付,對fintech的學習和想像很有限,原因之一在於台灣金融環境仍以金控主導,fintech自然也容易往金控可做的面向發展。
另外她也觀察到,多數台灣金控還是只在既有平台上增加業務,如信用卡、借貸、投資等部門獨立運作,頂多再用網銀把所有服務包起來,仍是以BU(業務單位)思考。但她認為,其實fintech的內容可以很多樣,只要是「用tech挑戰fin」,就能稱得上是fintech。
應以顧客為導向,掌握數據分析
「要在數位時代活下來,金融機構不能再以產品為出發點,而應以顧客生活方式為中心去做服務研發。」她指出,很多國外大品牌在創造新服務時是以顧客為中心,圍繞顧客生活建立起新服務,也就是從產品導向變顧客導向;當科技創新做到整合,更能夠抓住顧客。
Cortilia說明,在分析顧客歷程時,大數據仍是很重要的一環,而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廠商,只要對數據掌握度高、將數據賣給正確的用戶,也算是進入fintech產業。舉例來說,像是穿戴式裝置收集的個人健康狀態數據、行車紀錄器所分析出來的駕駛習慣,都能提供給保險業者。
不過她坦言,數據的想像價值很高,但分析目標是什麼、數據購買人是誰才是難題。例如,他們的燈具已經可以掃描心跳和體溫,但他們仍在思考這些數據可以拿來做什麼?又有誰願意付出比較高的成本來取得這些數據?
fintech=錢的流動+資訊的價值
除了從物聯網的角度切入,她認為握有豐富數據的電商平台同樣也可以被視為fintech的供應商,並有機會取代銀行部分功能。
她舉例,亞馬遜推出虛擬帳戶,讓用戶可先儲值現金並進行消費,之後或許會再加上現金回饋,這其實就是一種fintech;又或者,有東南亞Uber之稱的叫車服務Grab,雖然未綁定信用卡,是以現金消費,但卻提供預付費的儲值服務,若未來可以在新加坡預付100元新幣、到馬來西亞搭車扣掉20元馬幣,「這就叫跨境交易。」她說。
而在這樣的未來,消費者關注的將是服務本身,而非服務背後綁定哪間銀行的信用卡,「就像有了windows後,用戶不用在乎用的是哪台電腦。」她說。不過她仍認為銀行握有豐富信用卡交易數據、擁有極大優勢,「只要有辦法用數據提供精準行銷,銀行永遠不會被取代」。
「簡單來說,Fintech就是錢的流動和資訊的價值。」Cortilia指出。
人才、新創,東協fintech產業急起直追
在分析數據、做出商業決策後,Cortilia會到各地出差和當地團隊分享結果,而近幾年頻繁出入東協國家的經驗也讓她頗有感觸。「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中國,是東南亞,」她指出,東協fintech正急起直追,而台灣無論在科技創新或人才,都在危急存亡之秋。
比較台灣和東協的新創能量,Cortilia指出,東協新創團隊不會只看單一國家,而是至少擁有2至3個國家的商業模式,「台灣很可惜,沒有把自己放在任何一個經濟圈發展。」她說。另外在人才方面,東協很多菁英人才是從新加坡和海外受教育歸國,但相反的,台灣則是越來越多菁英出走。
雖然新創只是fintech產業中的一環,但卻能牽動整個fintech產業的發展。Cortilia認為,新創生態系越完整、帶來的挑戰越豐富,對法規的衝撞越多,才有可能讓政府的態度更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