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聽過馬雲的宏願,「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你也一定以為阿里就是做電商平台的,藉由電商平台讓中國各地都能藉由淘寶與阿里巴巴做生意,阿里巴巴藉由平台抽佣而獲取利益。但,你有聽過電商平台的淨利率是70%的嗎?你有聽過電商平台的非營業利益占比也超過70%的嗎?
淨利率與非營業利占整體淨利比率都超過70%
在本文開始前,先現學現賣一下幾個財務比率數字。
首先是「存貨週轉率」,這三個數字分別是PChome(40%)、騰訊(178%)、以及阿里巴巴(N.A.)。
沒錯,查了2016年阿里在美國的財報,在流動資產中只有少少的應收與應付,看不到存貨,如果要說輕資產千萬不要在阿里巴巴面前說。
接下來是「淨利率」,這三個數字分別是PChome(3.2%)、騰訊(28%)、以及阿里巴巴(70%)。如果是電商平台,有可能搞出70%的淨利率嗎?上架品牌就算連骨頭都被吸乾,平台也不可能有70%的淨利率。
再來是非營業利占整體淨利比率(非營業利益/淨利),PChome(4.5%)、騰訊(12%)、以及阿里巴巴(73%)。從財報來看,阿里在非營業利益是逐年增加,而在投資現金支出也是每年增加。從財報的數字上來看,就是一個不斷就營業利益投資在非營業活動(例如併購),而且同時獲得非常好績效的一個企業。
這三個數字來看,其實PChome以一個電商/電商平台來說,都已經表現非常好了。但是,數字一旦與阿里巴巴放在一起,就會感覺好像高國豪突然遇到柯瑞(Stephen Curry)一樣。
從財務報表,雖然無法100%理解阿里到底投資了什麼公司(附錄中揭露訊息有限),但約略可以看出阿里的經營策略。阿里巴巴徹底貫徹「0資產」的電商平台經營,甚至可以大但推測電商平台的經營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與其將阿里歸類于電商,不如這麼說吧,阿里巴巴是一個「藉由電商平台獲取現金流的投資銀行」,就跟當年的保險公司,藉由保險集資大量投資土地,成為很有錢的公司。
差別在於保險公司擁有土地造成世代不公,而阿里巴巴卻可能建構出新的商業Eco-system。
藉由電商平台獲取現金流的投資銀行
但阿里巴巴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是投資之神。用現金流賺取現今獲利,只是財報上揭露他們對於「今日資本-現金」的獲利能力。另外,筆者認為阿里巴巴更可怕的地方在於,他們已經展示在將「明日資本-數據」的變現能力。
一個最顯性的火力展現淘寶上強大的以圖找圖功能。筆者身邊許多朋友,對於淘寶上的以圖找圖的精準滿意度與依賴度,已經超越原本對淘寶商品的便宜度。
阿里巴巴現在企圖的會不會已經不是讓商務電子化而已,會不會是讓阿里巴巴成為各種商業Eco-System發展的平台。
藉由電商平台賺取「今日資本-現金」,同時積累「明日資本-數據」
至此,可能會有朋友說,我又再過度追捧阿里巴巴了,最好是馬雲在創業的時候,就有想到「0資產電商平台」 有想到用電商平台金流來投資以賺取獲利。
老實說,我也不相信馬雲有天縱英明到想那麼遠,但馬雲跟阿里巴巴肯定是沒有停下來過,如同貝佐斯(Jeff Bezos)與Amazon一樣。
他們都永遠活在Day 1,即使已經擁有巨大的資源,還是勇於不斷改變與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沒有時間讓組織的官僚因為眼前的成功而停下來看風景。
以不才的大叔來看,也許讓詹先生煩心的,也許不是PChome要不要拿30億出來拼命,也許不是UI這麼不友善怎麼沒有改,也許是怎麼找回擁抱改變與顛覆自己既有小小成功的Day1精神。
永遠活在Day 1
最後,讓很大叔的筆者再靠北一下,最近蝦皮財報一出,有人舉著民粹的旗子怒指蝦皮是騰訊的,也有人舉著民族大義旗誌呼喊PChome不能倒。
但,與其激情的吶喊,要不要先冷靜想想,人家花了30億的目的是想做的生意是什麼?
要不要冷靜的想想,台灣要怎樣在數位經濟時代創造出比當年竹科更威猛的Eco-System,不要再隨便拿旗子與帽子出來。(但,拜託一下,不要再想蓋園區了,不要再緬懷硬體製造的毛利了!)
本文由作者Kai Chiu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