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體驗,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但是,怎麼做到呢?」數位轉型因此成為所有金融業者的當務之急,尤其當聊天機器人(ChatBot)客服、手機App轉帳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大量的個人化行為數據不知不覺中被創造出來,對金融業者來說,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成驅動數位轉型的寶藏,也成為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威脅、機會並存,管理階層也要換腦思考
中國信託全球個金風險管理處處長王俊權說:「面對大數據浪潮下的數位轉型,金融業者其實掌握了絕佳優勢。」因為金融產業的資料含金量高於其他產業,不過,金融業雖然坐擁大數據,卻不一定知道怎麼用,事實上,龐大的數據並不是突然憑空變出來的新東西,而是一直以來都在那裡,如果能將不斷累積的資料處理成質、量兼具的素材,就會是金融產業最大的武器。
對金融產業來說,數位轉型並非只是漂亮的口號,而是需要連腦袋都要轉型的根本翻轉,王俊權強調,新的科技設備只要花錢就能更新,但要從骨子裡真正做到數位轉型,企業管理階層換腦袋就成了重要關鍵,「數位轉型是整個企業管理階層願景的問題。」
精準預測是最有價值的事
因此面對數據科技浪潮,中國信託看到的是威脅、機會並存的未來,王俊權進一步說明,雖然有高達70%的一般消費金融在轉型下面對威脅,但如果善用數據,反而能增加65%拓展客戶的機會。其中,「關聯經濟更是大數據核心的重中之重。」透過企業長期累積的數據去找到產品與客戶最細微的關聯性,就能夠在數據科技浪潮下找到先機。
「大家有用過Google Now嗎?在我出門前就能事先知道上班的路上會不會塞車、天氣狀況等資訊。」王俊權認為各行各業,都能透過預測消費者行為掌握價值,「預測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在電影《關鍵報告》裡,數據可以用來預測犯罪;中國信託則從客戶不同的行為模型搭配數據去預測。」王俊權舉例,中信可以從企業後台掌握客戶消費習慣、消費的地點、關聯圈,綜合這些數據後就能作為推薦客戶信用卡產品的依據,做到精準的客製化,再搭配機器做個人化客服,既能夠創造差異化還能節省企業成本。
運用數據打造體驗經濟,抓牢客戶的心
「有了大數據後,個人經濟就出現了。」透過數據掌握顧客行為,進而創造好的體驗,王俊權認為有了對於客戶更多個別資訊的掌握,就能在平台上提供更多樣的個人化的服務。
王俊權還另外舉了智慧房貸服務「中信i適貸購屋雷達」為例,這個房貸平台整合政府開放資料及中信本身數十萬筆的房貸業務資料,不僅能做到協助顧客完成貸款流程,只要輸入房屋的地址,系統就能分析出房屋周邊的大眾運輸系統、 民生經濟購物商圈、嫌惡設施,針對客戶個別需求進行資料統整,幫助用戶更準確掌握房貸資訊,而這除了是數據力量的展現,王俊權強調:「這就是體驗經濟,才能讓客戶跟著你繼續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