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一定要找加速器嗎?又有哪些迷思?
創業一定要找加速器嗎?又有哪些迷思?
2017.11.28 | 創業

新創公司常常面對的問題:是否需要加入加速器?應該如何選擇加速器?

創業一定要找加速器嗎?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答案是依照團隊對以下創業最重要的問題是否有客觀資料支持的想法:
• 客戶的最主要痛點是什麼?
• 是否願意付費讓公司獲利?
• 團隊的解決方案能否解決客戶的主要痛點?
• 早期採用者是誰?

有些團隊從大公司離開創業,創業題目是生產原公司所處產業所需採購的零組件、軟體,對客戶自然非常熟悉,因為了解整個價值鏈,常常能做出比現有供應商更好的產品。

這類的新創公司能夠清楚回答上述的答案,因為在該產業的歷練,對客戶熟悉,投資人也喜歡這類型的創業,自然不需要再加入加速器。

對大多數追求新市場的新創公司而言,創辦人多半擁有技術,從個人生活或工作發現痛點,但對客戶與市場的需求通常不清楚,沒有系統性的方法了解,是否是個值得解決的痛點?商業模式是否可行?

有些創業團隊認為產品已經做出來了,不需要進加速器,等產品上市後依照銷售狀況再完成驗證。若是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已經消耗新創公司最珍貴的資金及時間。

團隊在找尋創業加速器時的迷思?

新創公司應該在決定產品功能、規格前,利用最少的資金,最短時間完成客戶及商業模式的驗證,如LinkedIn共同創辦人Reid Hoffman所說,「跳下懸崖落地前完成組裝飛機。」

筆者覺得創業最重要的是透過快速的驗證與產品修正找出值得解決的痛點。 一般創業加速器提供課程、輔導及資源介接,但是新創團隊選擇創業加速器應該著重在是否提供驗證客戶需求及商業模式相關的課程及輔導,次重要是依團隊性質與階段有不同的資源介接。

本文先討論影響比較大的兩個迷思。

迷思一:創業課程越多越好?

創業沒有標準答案,課上得多並不能保證創業成功機率比較高,可能剛好反效果,浪費了寶貴的驗證時間。

對新創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驗證相關課程、方法及工具,教創辦人產品開發的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驗證,瞭解使用者與市場,其實只要學一套即可,重要的是透過不斷跟客戶確實驗證迭代想法及產品。例如:構想階段的痛點驗證、產品原型階段的易用性測試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痛點、商業模式是否能讓公司持續獲利、價值主張的溝通方式等。

加速器應該針對驗證提供課程如訪談、問卷設計、利用數位廣告及產品網站驗證方法等,提供一站式驗證網站搜集相關數據給進駐團隊快速驗證參考,目前新創團隊會有很大幫助。 其他功能的課程,在Problem-Solution Fit階段,不需全部都熟悉,只要針對需要的部分學習。

迷思二:業師找有名就好?

新創公司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問題,需找不同的業師,可以依照提供的協助分三類:

創業業師

過去新創公司被當作大型公司的縮小版,從Steve Blank開始有系統地討論中大型公司與新創公司的差異。大公司有較多的資源,大多處理成熟市場的問題,著重的是如何精準的執行事先訂下的計畫(Do the thing right)。

新創公司因為是新市場,要在有限資源內快速地嘗試錯誤作為產品修正的依據,著重在找出做什麼事才能完成客戶及商業模式的驗證(Do the right thing)。創業業師需要有創業或新創團隊輔導經驗,才能了解新創公司面臨的問題及提供較有效的建議。

功能別業師

新創公司會面臨功能性問題如財務、法律、行銷等較為結構性問題,大多可以找大型公司的專業經理人擔任業師,但是有新創或輔導新創經驗的專業經理人仍能扮演較好的角色。

產業知識業師

每一個產業有其特色,需要諮詢有該產業經驗的業師以了解生態圈、採購決策如何形成、相關的利益關係人,以驗證商業模式。尤其如醫療產業,常常是產品使用者、付費者、意見領柚及決策者是不同人,更需要了解所有利益關係人的目標,才能順利建立起對的商業模式。

新創公司在尋找業師時應該了解自己的問題是哪一類,尋找適合的業師。三類的業師的專長不同,問錯問題,得到是錯誤答案,對創辦人面對的眾多決策做出錯誤決定。當然一位業師若有相關經驗,可能扮演兩種以上角色。

一位個人業師很難符合新創公司的所有需求,企業業師較容易符合以上三種需求,可以依照受輔導團隊的發展階段及問題的不同,指派不同單位的人負責與新創團隊互動,達到更佳的驗證及資源介接效果。

新創公司若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加速器、進而學習驗證相關課程、透過適合的業師輔導及資源介接.並落實客戶及商業模式的驗證,還有許多創業機會。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加速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