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末,知名電商品牌亞馬遜提出了名為Amazon Go的「無人超市」概念,目的是讓亞馬遜出售的商品不再局限於線上,而是透過另一種新穎方便的方式進行實體零售,希望透過「無人」的概念來重塑實體店的零售方式。
在亞馬遜雄心勃勃地提出這個概念不久後,首家Amazon Go的示範店便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開始測試。「無人超市」一時間也讓Amazon Go這個概念成為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家超市沒有一個員工,貨架佈置了多種傳感器(攝影機、重力傳感器、紅外傳感器、藍牙發射模塊等),付款則全靠顧客自己動手,直接透過手機在線上確認支付就能夠完成交易。
字面上看,Amazon Go這個概念聽上去確實很完美,亞馬遜還專門做了一支廣告。從影片來看,Amazon Go的確能創造一種「進門刷卡(相當於登入)、選購商品(感應器透過商品上的標籤自動記錄你所選商品)、出門付款(透過線上支付)」三步方便又瀟灑購物過程。
但是,這段話的第一句為什麼會加上「概念」兩個字呢?因為,它在目前真的只存在於「概念」這個階段。
據《華爾街日報》 在今年3月的報導,位於西雅圖的首家Amazon Go示範店在開業之際遇到了一個十分尷尬而重要的問題,進行測試支付環節時出現了傳感器方面的故障:
「當商店內人數超過20人或『過快』拿起部分商品時,Amazon Go商店內的追蹤裝置將無法追蹤消費者與商品。」
換而言之,實現Amazon Go的「無人」概念前提需要依賴大量的傳感器支援,而且一環扣一環的信息傳輸環節要有著99.99% 的準確率,否則這會給商店或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今年3月的這次測試失敗後,亞馬遜將Amazon Go商店從「公測」轉為「內測」,在亞馬遜總部辦公樓一層開設了僅對員工開放的Amazon Go商店。商店規模與現在的便利店大小相似,主要販賣小吃、飲料等商品,員工可直接刷卡進入,購買後透過手機應用程序進行支付,即可完成交易。
經過7個月的調試和改良後,Amazon Go的檢測能力已經得到了顯著提升。據彭博社在11月15日發表新聞稱,某一天有三位亞馬遜的員工身穿皮卡丘的衣服在Amazon Go內拿了幾份三明治、飲料和小吃以測試系統的檢測性能。但最後即便是他們身穿著皮卡丘的服裝,系統也能準確地判斷出他們的身份,並要求透過亞馬遜帳戶付款。
Amazon Go這次的進步讓大家看到了「無人超市」將要到來的希望。與此同時,從今年中旬亞馬遜在歐盟、英國透過Amazon Go超市商標結果看,亞馬遜的戰略版圖將不止於北美地區。
說起「無人商店」,不禁讓我想起一個話題:
- 「無人商店」在未來能否替代傳統的「有人商店」地位成為主流?
首先,「無人商店」在未來或許是個趨勢,但現在不會普及。
實際上,中國有不少「無人便利店」在營業,所用的是較早期的RFID (無線射頻)識別方案。即,使用微信掃碼進入商店、選購帶有識別標籤的商品後、站在出口的指定位置給識別系統批量掃描商品,然後支付離店。缺點也很明顯,它是透過標籤來識別價格的,除了每個標籤都需要商家額外花費外(每個標籤成本約0.5元人民幣),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篡改、毀損。
Amazon Go的多傳感器方案要比RFID更加周全,同時也能給亞馬遜提供大量的用戶消費信息收集,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去改良營運策略,但實施成本也會更高。同時,這套方案為亞馬遜獨家使用,短期內不會在全球普及。「無人超市」無論在商家或消費者角度看都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短期內「無人」並不會取代或影響到傳統超市的經營模式。
其次,識別系統仍有改良的空間。無論是RFID還是Amazon Go都有著明顯的缺點,防盜、成本控制問題局限了「無人超市」僅適用於容易人工後台管理的「便利店式」鋪面,所售商品的價值也受到了盜竊風險的限制。傳統商店的優勢在於商品能得到及時的整理和售後處理,以及帶來必要的導購指引。
所以,「無人」的概念能夠給商家帶來低人工成本的解決辦法,但在未來短期內傳統超市依然會比「無人商店」要更受歡迎。
總體而言,「無人」的概念能夠給商家帶來低人工成本、更高利潤回報的營業模式,但在解決防盜、技術成本之前,傳統超市依然會比「無人商店」要更受歡迎。如果說「無人商店」能夠在未來1~2年內「取代」傳統商店,我認為未免說得太過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