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皮卡丘服裝也認得出!Amazon Go進步神速,無人超市就要代替傳統商店了嗎?
身著皮卡丘服裝也認得出!Amazon Go進步神速,無人超市就要代替傳統商店了嗎?

在2016年末,知名電商品牌亞馬遜提出了名為Amazon Go的「無人超市」概念,目的是讓亞馬遜出售的商品不再局限於線上,而是透過另一種新穎方便的方式進行實體零售,希望透過「無人」的概念來重塑實體店的零售方式。

在亞馬遜雄心勃勃地提出這個概念不久後,首家Amazon Go的示範店便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開始測試。「無人超市」一時間也讓Amazon Go這個概念成為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家超市沒有一個員工,貨架佈置了多種傳感器(攝影機、重力傳感器、紅外傳感器、藍牙發射模塊等),付款則全靠顧客自己動手,直接透過手機在線上確認支付就能夠完成交易。

字面上看,Amazon Go這個概念聽上去確實很完美,亞馬遜還專門做了一支廣告。從影片來看,Amazon Go的確能創造一種「進門刷卡(相當於登入)、選購商品(感應器透過商品上的標籤自動記錄你所選商品)、出門付款(透過線上支付)」三步方便又瀟灑購物過程。

進店取貨、出店付錢。
圖/ YouTube
貨架上裝置著傳感器。
圖/ YouTube

但是,這段話的第一句為什麼會加上「概念」兩個字呢?因為,它在目前真的只存在於「概念」這個階段。

《華爾街日報》 在今年3月的報導,位於西雅圖的首家Amazon Go示範店在開業之際遇到了一個十分尷尬而重要的問題,進行測試支付環節時出現了傳感器方面的故障:

「當商店內人數超過20人或『過快』拿起部分商品時,Amazon Go商店內的追蹤裝置將無法追蹤消費者與商品。」

換而言之,實現Amazon Go的「無人」概念前提需要依賴大量的傳感器支援,而且一環扣一環的信息傳輸環節要有著99.99% 的準確率,否則這會給商店或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今年3月的這次測試失敗後,亞馬遜將Amazon Go商店從「公測」轉為「內測」,在亞馬遜總部辦公樓一層開設了僅對員工開放的Amazon Go商店。商店規模與現在的便利店大小相似,主要販賣小吃、飲料等商品,員工可直接刷卡進入,購買後透過手機應用程序進行支付,即可完成交易。

經過7個月的調試和改良後,Amazon Go的檢測能力已經得到了顯著提升。據彭博社在11月15日發表新聞稱,某一天有三位亞馬遜的員工身穿皮卡丘的衣服在Amazon Go內拿了幾份三明治、飲料和小吃以測試系統的檢測性能。但最後即便是他們身穿著皮卡丘的服裝,系統也能準確地判斷出他們的身份,並要求透過亞馬遜帳戶付款。

Amazon Go這次的進步讓大家看到了「無人超市」將要到來的希望。與此同時,從今年中旬亞馬遜在歐盟、英國透過Amazon Go超市商標結果看,亞馬遜的戰略版圖將不止於北美地區。

說起「無人商店」,不禁讓我想起一個話題:

  • 「無人商店」在未來能否替代傳統的「有人商店」地位成為主流?

首先,「無人商店」在未來或許是個趨勢,但現在不會普及。

實際上,中國有不少「無人便利店」在營業,所用的是較早期的RFID (無線射頻)識別方案。即,使用微信掃碼進入商店、選購帶有識別標籤的商品後、站在出口的指定位置給識別系統批量掃描商品,然後支付離店。缺點也很明顯,它是透過標籤來識別價格的,除了每個標籤都需要商家額外花費外(每個標籤成本約0.5元人民幣),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篡改、毀損。

中國無人商店Bingbox付款(RFID)識別演示。
圖/ 愛范兒

Amazon Go的多傳感器方案要比RFID更加周全,同時也能給亞馬遜提供大量的用戶消費信息收集,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去改良營運策略,但實施成本也會更高。同時,這套方案為亞馬遜獨家使用,短期內不會在全球普及。「無人超市」無論在商家或消費者角度看都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短期內「無人」並不會取代或影響到傳統超市的經營模式。

Amazon Go支付方式演示。
圖/ YouTube

其次,識別系統仍有改良的空間。無論是RFID還是Amazon Go都有著明顯的缺點,防盜、成本控制問題局限了「無人超市」僅適用於容易人工後台管理的「便利店式」鋪面,所售商品的價值也受到了盜竊風險的限制。傳統商店的優勢在於商品能得到及時的整理和售後處理,以及帶來必要的導購指引。

所以,「無人」的概念能夠給商家帶來低人工成本的解決辦法,但在未來短期內傳統超市依然會比「無人商店」要更受歡迎。

總體而言,「無人」的概念能夠給商家帶來低人工成本、更高利潤回報的營業模式,但在解決防盜、技術成本之前,傳統超市依然會比「無人商店」要更受歡迎。如果說「無人商店」能夠在未來1~2年內「取代」傳統商店,我認為未免說得太過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亞馬遜 #無人店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