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金融革命全解析:如何崛起?如何運作?
比特幣金融革命全解析:如何崛起?如何運作?

本文摘自:《機器,平台,群眾》,天下文化出版

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思想,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儘管沒人知道他為何許人也。2008年10月31日,使用這個名字的某人或某團體,在線上發表了一篇短文,標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這篇文章提出了一項直白的疑問: 為何線上支付必須涉及銀行、信用卡公司及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為何不能像實體世界裡的現金付款?

現金交易有兩項優點:沒有衍生的費用,而且不記名。使用現金,你可以匿名交易,當你用現金付款時,通常不會被要求出示身分證件。實體現金也耐久,而且可以重複使用,它在我們的經濟體系中持續流通,一再被用來支付交易。

政府迄今仍然沒什麼意願創造數位美元、數位歐元、數位人民幣等,本著高度的企圖心,中本聰提議創造一個全新、完全獨立的數位貨幣,名為「比特幣」。由於它高度倚賴相同於密碼學所使用的許多演算法及數學,因此比特幣又被稱為一種「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美元、日圓、土耳其里拉、奈及利亞奈拉,以及所有國家發行的貨幣,被稱為「法定貨幣」(fiat currency),因為是由政府下令而存在的,政府宣布它們是法定貨幣。

結合密碼學與數學,幫助中本聰解決辨識誰持有比特幣,並在網路上用來付款的難題。持有及使用者在進行交易時,使用數位簽章,把正確數量的比特幣從買方移轉給賣方。數位簽章已經存在多年,運作得很好,任何人很容易取得及驗證數位簽章,它們很難偽造,而且數位簽章是化名,人們可以在不揭露真實身分的情況下產生數位簽章。中本聰提議,當比特幣交易發生時,這些交易將被記錄於一帳本上,詳載花了多少比特幣,以及買賣雙方的數位簽章所驗證的化名身分。

如何使資訊不像資訊?

比特幣系統需要一本通用且容易查閱的帳本,以應付「雙重支付問題」(double spending problem,或名「一幣多付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比特幣沒有實體,純粹只是一堆資訊罷了。如果比特幣可以被免費、完整、即時地拷貝,那麼就會發生偽造猖獗的情形,在化名的掩護下,壞蛋可以一再使用相同的數位貨幣,直到被逮。這麼一來,商家將被欺騙,信任將蕩然無存,整個體系很快就會崩解。

一本受到信賴、人人到處都可查閱的線上帳本,可以解決雙重支付問題。商家(或任何人),可以驗證潛在買方確實擁有他們表示擁有的比特幣,而且這些比特幣還沒有在別處花掉。

但是,由誰負責創造、維持及確保這個帳本的誠正性呢?不可能是一家銀行或信用卡公司,或是結合兩者,因為中本聰提議的體系,完全不倚賴現有的金融機構,也不倚賴政府,比特幣系統的運作必須完全獨立於它們之外。事實上,這套系統必須用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運作,不倚賴任何核心組織或機構,而且不論參與者如何改變,都能繼續生存、順利運作下去。但是,這種徹底、永久的去中心化理念,卻絕對需要一本永久、普遍受到信任的帳本,這兩者要如何調和呢?

方法是藉由巧妙地結合數學與程式,再加上一點良性的自利動機。中本聰提議的線上制度運作如下:

  1. 每當買賣雙方發生一筆交易時,就向整個體系廣播這筆交易。

  2. 名為「節點」(nodes)的專業電腦定期蒐集所有交易,驗證它們的有效性—查證交易中使用的比特幣沒有在別處花掉。一段期間中發生的一群良好交易,被稱為一個「區塊」(block)。

  3. 在那些節點對交易執行這種驗證工作的同時,它們彼此間也相互競爭,試圖為眼前這個區塊找到一個簡短的數字摘要,稱為「雜湊值」(hash)。第一個找到正確雜湊值的節點,就是競賽中的勝出者。尋找雜湊值是一種試誤的摸索過程,需要大量運算,因此被稱為「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一個節點(專業電腦)的運算能力愈強大,就愈可能在尋找雜湊值的競賽中勝出。工作量證明被包含於區塊裡,當另一個節點試圖改變這區塊的內容時,必須重做所有工作。

  4. 第一個成功完成工作量證明的節點,將對整個體系發出廣播,告知它剛完成的區塊。勝出的節點獲得的獎酬是:可以獲得一筆新發行、事先訂定數量比特幣。這些比特幣的發行,將記錄於區塊裡。

  5. 其他節點核查這個區塊,確證此區塊內含的所有交易及其工作量證明的有效性。它們有充分誘因去做這件事,因為若發現區塊中含有不法交易或不正確的工作量證明,整個區塊就會無效,它所獎酬的比特幣仍可被爭取。

  6. 一旦其他節點確證區塊的確正確完成,便開始轉為執行其他交易的驗證工作,再啟動整個創造區塊的流程。中本聰把這套體制,設計成大約每十分鐘可以創造一個新區塊,發行獎酬的比特幣。他寫道:「穩定增加新幣發行量,類似於金礦採礦者使用資源去採礦,增加黃金的流通量。」這類比確立,全球各地運作節點的人及組織,被稱為比特幣「礦工」。

這東西也許真的行得通

許多人讀了中本聰的那篇文章後,相信他描述的那種系統,實際上可以建立且實用,數學及程式方面似乎可行,更令人激賞的是,誘因似乎也頗具效力。

礦工可以自主進行活動,無須協調,完全出於私利動機,只為了獲取比特幣,完全沒有利他動機或社群精神。在這種情況下,這套系統仍能達成目的,並且與時成長。比特幣的參與者不需要協調彼此,只需要廣播他們的交易及完成的區塊;事實上,礦工們不用彼此協調更好,因為協調很容易快速變成共謀,例如一群礦工結合起來,改寫歷史紀錄,把所有比特幣變成自有。

中本聰的高明設計,為這種共謀攻擊提供了兩道主要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工作量證明——為每個區塊找到正確雜湊值所投入的大量電腦運算工作。每一個新區塊的雜湊值尋找工作變得顯著更難,而且區塊在數學上鏈結起來,因此攻擊者不是只需要重做他們感興趣的那個區塊的工作量證明,而是必須重做這條鏈上的每個區塊,亦即所有被創造出來的區塊。由於區塊全部被鏈結在一起,所有交易的完整歷史紀錄,被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

工作量證明持續變得更難,還有另一項重要作用:想要接管整個比特幣系統的話,所需要的電腦運算能力大大地與時俱增,很快就變得完全不划算。許多礦工認為,值得持續投資於擴增專業化採礦硬體,以期在一個又一個的區塊競賽中勝出,贏得比特幣。因此,攻擊者若想接管整個比特幣系統,花費於採礦硬體的投資,將必須大於所有其他礦工加總起來的硬體投資,成本與效益相較並不划算。

第二道防線是,攻擊者基本上將會弄巧成拙,因為當人們與組織相信比特幣系統已被壞蛋接管時,很快就會對整套系統失去興趣,改往其他系統或支付方法,所以比特幣很快就變成沒有價值了。既然如此,攻擊者又何必花大錢去攻擊並接管整個區塊鏈?到頭來,他們取得的資產(大量比特幣),卻變得沒有價值,這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看起來唯一要擔心的攻擊者,是那些財力極為雄厚的恐怖主義分子,或是那些有更微妙、複雜動機去掌控區塊鏈的人。中本聰認為這種人或組織並不多,或者至少數量明顯少於想看到自己的資產增值的比特幣參與者。

總而言之,中本聰在短文中提出的藍圖,看起來可行、技術上可行,經濟上也穩當。此外,它出現的時間點(2008年末)也很適巧,當時世界各地許多人對現行金融體系失去信心(從抵押貸款公司到央行本身),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期間發生的破產、紓困與其他混亂情勢,使得許多人相信全球現狀不公平、撐不下去,或者兩者皆是。一種獨立於任何及所有政府之外的新貨幣,這個概念吸引了很多人,賺錢(舊錢與新錢)的可能性也誘人。

礦工與建立比特幣網路的其他人的行為,一如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的預料,但是有些有趣的差別。他們不是狂人,其中絕大多數也不是當權者,但他們仍然「萃取了瘋狂理念」,不過這個理念不是來自三流學者,而是一個化名:中本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