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向亞洲媒體宣告自己的轉變,Uber營運長巴尼‧哈佛(Barney Harford)5日親自接受聯合訪問,強調這間從叫車服務起家的獨角獸新創公司,將持續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把資源用在產品身上,並積極遵守各地法規,尋求合作機會。
「不只是外界,Uber員工也希望我們能改變,」巴尼‧哈佛不諱言,2017年確實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因為不僅是公司文化經歷大洗牌,創辦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卸下執行長位置,且帳面上的營收數字也不好看。
Uber曾對美國媒體表示,2017共虧損了40.5億美元(約新台幣1,186億),不過隨著新任執行長科斯洛沙希(Dara Khosrowshahi)、營運長巴尼‧哈佛上任後,情況看似有所好轉。
強化資源分配、運輸本質,新營運團隊止住虧損
2017年第四季虧損金額,Uber壓在10.9億美元左右,比起前一季的14.6億要少了一些;營收則從97億美元,增加至110億美元。而Uber做了那些改變?
巴尼‧哈佛表示,這是因為Uber強化了資源分配,並把資金運用在重點市場區域和工程團隊身上,因此產生了更好的效率。另一方面,延伸運輸服務的本質,Uber推出了許多系列產品,包含跟新創公司合作的電單車服務JUMP bikes、集合共乘叫車UberPool、醫療接送Uber Health,甚至提早預告自家的飛天車flying taxi計劃,都在強調自己希望提供乘客和駕駛更多選擇,而不是只有擴張。
但面對媒體提問,傳言Uber要將東南亞的叫車業務出售給對手Grab,會不會讓原本最強的市場競爭優勢消失,他則沒有正面回應。
「Uber依然會非常積極地(super-aggresive)維持市場地位,這跟改善財務狀況聽起來是衝突的兩回事,不過我們相信這並非無法做到,」巴尼‧哈佛說。
隨著2019年的股票公開上市(IPO)時程接近,Uber一系列的轉骨措施,除了要給股東、員工交代,一部份當然也為了讓未來的投資人有強烈信心,獲利並非遙不可及。
目前在全球600座城市、78個國家啟動叫車服務,Uber給出的營運數據,光是2017一整年便有40億趟車程、每天平均完成1500萬次叫車服務。他們能否做更多「對的事」扭轉公司未來,答案揭曉時刻已經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