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開會了!特斯拉CEO馬斯克為了效率與產能,提出5大指標
別再開會了!特斯拉CEO馬斯克為了效率與產能,提出5大指標

我寫的越多,就越提防馬斯克,因為他現在已經不滿足寫Twitter了,開始嘗試發越來越長的郵件,這不由得讓我很擔心:這人不會又想當編輯了吧?

我寫的越多,我老闆就越喜歡馬斯克,畢竟哪個老闆不想成為這樣引領業界發展,自帶光環效應,隨便說一句話就讓媒體賣力做事的人呢?

為了我老闆,我決定今天勉為其難再寫一次馬斯克,因為他的特斯拉內部信又爆紅了……

這封信非常符合成功學的定義,大致可以分成四部分:

停產是為了造更多的車

這週特斯拉Model 3的生產線又停工了,一時間很多人又開始擔心,這3-5天的停滯是不是又會影響銷量?

馬斯克表示,這次停工可是治病要治本了。

本次升級,將對之前Model 3生產線上一些影響裝配關鍵環節的部分進行調整和升級,徹底對瓶頸環節進行消除,樂觀估計到5月份,Model 3就能相對上個月成長一倍,達到每週4,000輛的速度。接下來呢?

我們再停工一次。

5月份停產之後,同樣再進行一次產線升級,這樣就能在6月份實現 6,000輛的生產速度了。

這話可不光是說給媒體聽的,馬斯克甚至還手動@了全體部門和供應商,要求他們在6月底之前單天生產出來850套零部件,此件事可是要問責的,如果不能做到,「需要有一個非常好的理由告訴我為什麼不能,並提交解決問題的計劃,直接向我報告。」

多造車需要增聘新人

馬斯克有個優點:敢於承認做錯。

4月13日,馬斯克在Twitter上親口承認,在特斯拉,高度依賴自動化是一個錯誤,人的力量被低估了。

雖然從理論上講全部順暢的自動化比如高於人工的效率,但自動化產線的建設也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產線的調試搭配非常繁雜,很多技術問題都可能導致停工,二是在一些需要靈活性的裝配環節時,人力還是具備完全機械化不具備的優勢。

於是馬斯克想明白了,招募人才吧。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Model 3的生產線要實現每週7天24小時不間斷運行,這就使得沖壓、噴塗、總裝線都要多出一個班次。

人從那來呢?招聘,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將每週新增400人,持續幾個星期。

雖然特斯拉的裝配品質一直像是重災區,但馬斯克表示,Model 3的裝配精準度必須要比其他任何車都好上10倍。

如果你買到的車沒有達到這樣的精度,別灰心,是你的測量儀器壞了。

多聘人你得能賺錢

每週多400張嘴,吃的不都是錢嗎?

特別是對於特斯拉這種破產預告比產品預告還要多的企業來說,這是個大事。

於是可能之前一直看熱鬧的財務部門要倒霉了,馬斯克「要求特斯拉財務團隊梳理我們在世界各地無論多小的支出,並要求削減所有沒有強烈需要的東西。」

所有超過100萬美元的支出,以及在未來1年裡累計支出超過100萬美元的開支,都會被暫停直到馬斯克明確的同意。

馬斯克狠起來連供應商都殺,下面一段過於精彩,請允許我引用原文。

「我很失望地發現現在有很多承包商公司與特斯拉糾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它就像一個俄羅斯娃娃,承包商、下屬的分包商、再下屬的分包商,直到你終於發現某個人做著實際的工作。這意味著在整個渠道中有著太多渾水摸魚獲取利益卻又不做事的人。

此外,很多合約都用開放式的時間和材料,而不是定好的價格和週期,這為他們提供了打混的動機,將一些很小的問題,聚集成了一座高山,因為他們不想結束這一趟金錢的列車。承包商的表現非常廣泛,從非常優異到比一隻喝醉的樹懶還要差,所有的承包商都應該將接下來的這一週作為表現自己優秀面的最後機會。所有無法達到特斯拉標準的公司將會在周一被終止合約。」

對了,插播一個花絮,特斯拉對於媒體的花費也特別嚴格,我們不僅每次參加特斯拉發表會的成本都是自己擔負的,甚至上次特斯拉員工在美國請我吃飯請的是麥當勞。

「不好意思,我們跟媒體所有花費50美元以上的支出都算賄賂。」

想賺錢你得會省錢

之前有人在採訪車和家老闆李想的時候問到公司規模的問題,李想答曰:目前1,000人,年底前2,000人,2020年突破10,000人規格。李想表示,不擔心團隊規模擴張帶來的管理問題,因為一切都會被制度約束住。

馬斯克無疑帶來了幾點簡單、卻連我們這樣一個一百多人的企業都會面臨的一些問題。

  • 關於會議:過多的會議是公司的災難,請把會議時間盡量壓短。

  • 關於工作:如果你沒有在創造價值,請立刻離開會議或者放下電話。

  • 關於溝通:溝通應該透過最短的途徑來進行,而不是指揮鏈。

  • 關於問題:問題的來源主要是部門之間溝通不暢。

  • 關於直覺:總是選擇常識作為引導,死命遵守公司規定顯然是荒謬的。

在我寫稿子期間,已經有不少同事開始轉發這篇文稿到朋友圈了。

可能,他們都想讓自己的老闆看見吧。

以下附上全文翻譯的郵件內容。

進步、準確率以及盈利

大家好

進步

首先,祝賀一切走上正軌!我們已經連續三週每週生產2,000輛以上的Model3了,三週分別為2,020輛、2,070輛以及上週的2,250輛,同時每周有2,000輛的Model S和Model X。

這個數據比特斯拉去年同期的兩倍還多,而且是在重重困難下取得的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對於一個汽車公司來說,產量一年提升100%更是罕見。同時,我們在質量以及生產準確率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這可以從積極的消費者評價上得到體現。

從今天開始(Gigafactory,Fremont工廠從明天開始),我們將暫停三至五天的生產來進行全面的升級,這應該可以讓我們在下個月把Model 3的產量提升到每週3,000至4,000輛。

此外,另一個於五月底進行的升級將會把我們的產量在六月底提升到每週6,000輛。請注意,特斯拉的所有生產部門以及我們的供應商必須能夠最遲在6月30日具有每24小時生產850個部件的能力,以此來確保Model 3 每週6,000 輛的產能。

所有不能做到這一點的部門以及供應商必須解釋清楚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計劃,同時,需要直接向我匯報。如果任何人需要幫助以達成我們的目標,請盡快讓我了解。我們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至於我們的目標是六月份每週6,000輛而不是5,000輛,這是因為受到複雜的全球化產業鏈的影響,我們不可能有一個準確的數值,同時完全不考慮公司內部和外部零部件和生產流程的影響。實際生產的速度其實就是運轉最不好的那部分的速度。

透過我們在6月底每週6,000輛Model 3 的生產要求,我們將會為未來整個Model 3 系統達到每週6,000輛的產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行動的一部分,Fremont工廠的Model 3生產線將24小時不間斷營運,這意味著我們將在汽車的組裝、鈑金、以及油漆噴塗環節新增一個輪班,請向我們推薦任何你認為可以滿足我們要求的人才。在Fremont 和 Giga 兩個工廠中,我們預計每周大約新增400人,持續幾個星期。

準確率

大多數 Model 3 的許多設計誤差已經比世界上其它任何車都要強了。不久,我們的車將會變得更好。目前還遠遠不夠。我們將繼續努力,直到Model 3 的精準度比世界上其它任何車都要好10倍。我沒有在開玩笑。

我們的車需要達到這樣的準確度,如果一個車主測量汽車的尺寸、面板縫隙以及平整度,如果得到的數據不符合Model 3 的規格,那只證明他們的測量儀器不夠準確。

一些零件供應商不能夠或者不願意達到這樣的精度,我理解這個追求會被一些人認為很不合理。這沒關係,世界上有很多汽車公司,他們有著非常低的標準。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而已。

盈利

外界針對特斯拉一個公正的批評是,如果你無法創造利潤,即營收超過花費,那麼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公司。在達到足夠的規模之前,這是沒有意義的,而現在特斯拉正處於飛快的擴張中。

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我們的支出將得到嚴格的控制。我已經要求特斯拉財務團隊梳理我們在世界各地無論多小的支出,並要求削減所有沒有強烈的價值需要的東西。

所有超過100萬美元的支出,或者在未來的12個月裡累計支出達到100萬美元的東西,將會被暫停直到得到我明確的同意。如果你是負責的管理者,請確保在我們見面之前你可以有一份詳盡的對供應商的報價,包括所有的零件、人工等等。

我很失望地發現現在有很多承包商公司與特斯拉糾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它就像一個俄羅斯娃娃,承包商、下屬的分包商、再下屬的分包商,直到你終於發現某個人正在做真正的工作。這意味著在整個渠道中有著太多渾水摸魚獲取利益卻又不做事的人。此外,很多合約都用開放式的時間和材料,而不是定好的價格和周期,這為他們提供了摸魚的動機,將一些很小的問題,一些小山包最終集聚成了一座高山,因為他們不想結束這一趟金錢的列車。

承包商的表現非常廣泛,從非常優異到比一隻喝醉的樹懶還要差,所有的承包商都應該將接下來的這一周作為表現自己優秀面的最後一個機會。所有無法達到特斯拉標準的公司將會在周一被終結合約。

順便說說,這裡有一些關於生產力的建議:

  • 過多的會議是大公司的災難,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糟,請從所有的大型會議中脫身,除非你認為這些會議對所有的聽眾都有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請把會議時間盡量壓縮。
  • 同時離開頻繁的會議,除非你正在處理非常緊急的事務。一旦事情得到解決,會議頻率應該立刻。
  • 如果你沒有在創造價值,請立刻離開會議或者放下電話。離開並沒有不禮貌,不禮貌的是你讓其他人留在那裡並且浪費他們的時間。
  • 不要在特斯拉的物品、軟件及流程上使用首字母縮略詞或沒有意義的詞。通常情況下,所有需要進一步解釋的東西都阻礙了交流。我們不希望人們為了在特斯拉工作而不得不背誦詞彙表。
  • 溝通應該通過最短的途徑來進行,而不是所謂的「指揮鏈」。所有嘗試透過「指揮鏈」來交流的管理者都會很快地發現他們會在別的地方工作。
  • 問題的主要來源是部門間溝通不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允許所有級別之間的信息自由流動。如果為了在部門之間完成一些事情,一個人先告訴他的經理,再傳給下一個經理,再傳給下一個副總裁,再傳給另一位副總裁,這樣具體執行時就會發生超級愚蠢的事情。人們有權直接談話並且恰當地做出正確的事情。
  • 總是選擇常識作為你的引導。死命遵守「公司規則」而不變通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顯然是荒謬的。

如果您認為應該做某些事情能讓特斯拉變得更好,或者能讓你更樂意去工作,請直接給我發郵件:emdesk@tesla.com

感謝這支偉大團隊的每一個人。

你們老闆:伊隆·馬斯克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