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之可行性評估
用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之可行性評估

最近深澳(煤)電廠是否興建,引起了社會大眾廣泛的討論,本文嘗試從離岸風電與智慧電網的角度來論述替代方案的可行性。

為了用一種更直覺的想法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簡化IEC的智慧電網模型,把電力系統簡單區分成供電、輸配電、用電三大塊。其中,供電端包括發電與儲電,發電端可以透過輸配電來對儲電進行充電的動作,所以在用電與輸配電之間我給一個雙向的箭號。用電端則因為純粹消耗電力,所以和輸配電端是單向關係,電力從輸配電端流向用電端,被用掉消耗掉了。當儲電裝置進行放電的時候,則可以透過輸配電系統給用電端使用。

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1.jpg
供電、輸配電、用電三者的關係
圖/ 陳世芳

建置深澳電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用電端的需求,而深澳電廠是供電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已。因此邏輯上如果要找到深澳電廠的替代方案,我們可以找「替代的發電方案」、「替代的儲電方案」來滿足深澳電廠的供電任務,然後根據「替代的發電方案」與「替代的儲電方案」的特性,來重新規劃我們的「輸配電系統」。

使用海底電網技術連結台澎金馬地區與離岸風場

鑑於我從2011年到現在所累積的離岸風電與智慧電網專業知識,我嘗試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論述「臺灣海峽電網(Taiwan Straits Submarine Grid)」來增加電力系統的可靠度(Reliability),同時利用「海電北送(Offshore Wind Power Transmitted to Northern Region)」的概念來探索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的可行性。

基本的構想是使用海底電網技術來連結台澎金馬地區以及離岸風場,其中,離岸風場又包含「固定式離岸風場(Fixed-bottom Offshore Wind Farm)」與未來成本會更低的「浮體式離岸風場(Floating Wind Farm)」。

所謂的海底電網技術,我舉例說明時選用第二代HVDC技術(HVDC Gen2),這個技術是ABB公司在1997年導入商業化,稱之為HVDC LightTM [1]。第一代HVDC技術(HVDC Gen1)奠基於閘流電晶體(Thyristor),而HVDC Gen2則奠基於絕緣閘雙極電晶體(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Thyristor的turn-on容易控制,但是turn-off難控制,而IGBT的turn-on與turn-off都容易控制,講白話一點IGBT是一個具備完整功能的可控制開關,自然效能優於Thyristor [2]。德國西門子公司亦有第二代HVDC技術,稱之為HVDC PlusTM,第一代技術稱為HVDC Classic [2]。GE Grid Solutions則稱第一代技術為HVDC LCC(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第二代技術為HVDC VSC(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3]。

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2.jpg
HVDC世代比較
圖/ 陳世芳

ABB公司的前身ASEA公司在1929年發明了傳統HVDC技術,隨後在1954年導入LCC技術,讓第一代HVDC技術趨於成熟。1997年ABB公司同時採用VSC技術與IGBT技術,完備第二代HVDC技術,成功應用在瑞典的案場上。HVDC Gen2的特色是比較容易併網、反應時間較快、可提供黑啟動(Black Start)、AC電壓支持、虛工補償(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等輔助服務,所以越來越多電網公司採用這個技術 [5]。時至今日,HVDC Light的效能介於±80KV~±800KV、100MW~4,600MW、70~2,000公里,DC直流電達3,000A,使用壽命達30年。電子開關也從IGBT進化成BIGT(Bi-mode Insulated-Gate Transistors),變電站的損失低於1%。台電的朋友還認為需要500公里的距離使用HVDC技術才有成本優勢,忽略了4th HVDC LightTM的新技術,電力轉換損失低於1%,只要70公里就有成本優勢。如果是超大裝置容量,如2.4GW,可能更短的距離就有優勢,將來HVDC Light出現在臺灣海峽,可是一點都不驚奇。

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3.jpg
ABB HVDC Light 效能區間
圖/ 陳世芳

由於離岸風電的興起,傳統點對點的HVDC Gen2已經無法滿足需求,HVDC Gen2逐漸變成一個HVDC Gen2 Grid,變成一個電網的概念,這樣的架構我們稱之為多節點(Multi-Terminal)。我所提出的臺灣海峽電網概念,就是一個多節點的4th HVDC LightTM 海上電網。

我們從澎湖開始,拉一條海底電纜到北部,從核一、核二電廠上岸,利用原來的電網進入雙北地區,陸上電網不需要重複建設,用既有的就好。

為了增加這個系統的可靠度,我們亦規劃支線電網從淡水、桃園、新竹上岸,抒解中電北送的壓力。

全世界最挑戰的離岸風場

萬一核電廠的電網故障,我們還有三處上岸點可以供應北部用電。這個海上電網除了連接目前彰化地區的離岸風場以外,還可以連結未來會在桃園至苗栗外海的浮體式離岸風場,這是臺灣海峽風速最大的地區,也是全世界最挑戰的離岸風場,任何一個開發商在此地獲勝,也代表其技術實力達世界頂尖的水準。

目前台電的加強電力網計畫,雖然規劃了10GW讓彰化地區的離岸風場上岸併網,但是中電北送陸上電網依然容量不足,所以有海上電網支援,雙管齊下,這樣的電網系統就相對安全許多了。

長期以來,台電在金門、馬祖、澎湖燃油發電造成鉅額的虧損,我們可以用未來30年虧損的金額來蓋這一個臺灣海峽電網,資金上應該綽綽有餘。從此,金門、馬祖、澎湖再也不用擔心供電問題,因為後面有一個很大的電網支持。

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4.jpg
臺灣海峽電網與海電北送概念圖
圖/ 陳世芳

目前離岸風電申請容量約10GW,蔡政府規劃在2025年以前建置5.5GW,還剩下4.5GW的空間。倘若我們把這4.5GW加上浮體式離岸風電的3GW,總數約7.5GW。根據經濟部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公聽會使用的離岸風電參數,年平均容量因素用42%估計,7.5GW的容量一年可以發電276億度電。

倘若我們使用GE Renewable Energy(GERE)的Haliade X 12MW風機,年平均容量因素達63%,一年可以發電414億度電,差不多就是台灣三座核電廠的年總發電量了。深澳電廠總共1.2GW,如果用2017年台灣地區燃煤發電年平均容量因素78%估計,一年發電量約82億度電。相較於離岸風電276至414億度電來說,離岸風電發電量是深澳電廠的3.4至5.0倍。

讓離岸風電+臺灣海峽電網取代深澳電廠,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深澳電廠這1000億元的投資加上未來30年澎湖、金門、馬祖的燃油發電虧損金額合計來發展臺灣海峽電網,應該是綽綽有餘。

離岸風電取代深澳電廠5.png
GE Haliade-X 12MW離岸風機
圖/ 陳世芳

HVDC技術已經演進到第二代了,ABB的HVDC Gen2技術也已經演進到第四代了。新的技術發展,帶來許多新的可能性,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臺灣海峽電網必定實現,就像2011年我相信臺灣海峽會豎立數千支離岸風機一樣,我們正逐漸朝這個願景前進。

綠電成功,電網先行,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臺灣海峽如果要豎立數千支離岸風電,也必定需要一個強韌的臺灣海峽電網支援,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我的盟友們,我需要你們的幫忙,一起實現這個願景,麻煩把你們的力量借給我,我們一起來改變歷史,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ABB, “Special Report 60 years of HVDC,” ABB Review, 2015.
  2. C.M. Liaw, “Introduction to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2006.
  3. Siemens, “HVDC Benefits,” Siemens, 2018. [線上]. [存取日期: 07 05 2018].
  4. GE Grid Solutions, “HVDC Systems,” GE Grid Solutions, 2018. [線上]. [存取日期: 07 05 2018].
  5. Magnus Callavik, Peter Lundberg Jurgen Hafner Hand Bjorklund 且 Munaf Rahimo Franc Dugal, “Energy Trsnsition:Evolution of HVDC Light,” ABB Review, 2018.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智慧電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方睿科技完成億元募資,以數據驅動商用不動產新革命,打造地產科技生態系全面升級
方睿科技完成億元募資,以數據驅動商用不動產新革命,打造地產科技生態系全面升級

在亞洲創投市場相對低迷的這兩年,投資人出手愈發謹慎,新創募資的門檻明顯墊高,尤其是處於早期階段的新創團隊,要在短時間內說服投資人點頭注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就在這樣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方睿科技卻交出一張令人矚目的成績單。2025年4月成立,同年9月就達成首輪募資新台幣1億元的目標——投資人包含多位上市公司企業主以及家族辦公室,從零到億,方睿科技只用了短短5個月,在資本市場普遍謹慎、投資人出手趨於保守的當下,其募資速度與成績,顯得格外亮眼。

究竟,方睿科技是如何獲得投資人青睞?答案藏在兩個關鍵要素裡:一支讓投資人信任的明星創業團隊,以及一個切中市場痛點、充滿潛力的巨大生態系。

一個規模龐大卻長期被低估的市場——商用不動產

方睿的創辦成員多為連續創業家,具備扎實的產業經驗與過往成功紀錄,這是建立投資人信任的第一塊基石;但真正讓資本市場眼睛一亮的,是他們選擇切入的賽道——一個規模龐大、卻長期被低估的「商用不動產」市場與背後的生態系。

「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需求非常穩健,屬於剛需市場,」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尤其近年來受到台灣戰略地位改變、台商回流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更讓這塊市場需求持續攀升。這個市場卻長期被忽略——多數人只看到住宅不動產的熱絡交易,卻沒注意到商用不動產背後的龐大商機。「過往的技術門檻與商業模式都受到限制,只看交易金額又小於住宅市場,既有業者沒有誘因與資源去整合。」

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方睿看到其市場與背後生態系的潛力,致力透過數據與科技推動產業升級。
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方睿看到其市場與背後生態系的潛力,致力透過數據與科技推動產業升級。
圖/ 數位時代

從交易金額來看,商用不動產的規模確實只有住宅市場的十分之一,但真正的商機,在交易完成後才正要展開。「我們認為,商用不動產市場不應只有前端的租賃、買賣等交易,還包括交易背後衍生的各種服務需求,」方睿科技營運長陳致瑋解釋,當企業完成辦公空間的租賃或購買後,接下來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服務需求,像是室內設計規劃、辦公家具採購、保全系統建置、資訊設備安裝等,這些都應被納入商用不動產市場的範疇內,過去這類服務缺乏共同的連結中心,而方睿完整的不動產資訊正好能成為整合的核心載體。

深度且完整的資訊整合,成就邁向產業 AI 轉型的關鍵

有了好的賽道,運用紮實技術結合不動產領域專業轉化出的高執行力,更是方睿脫穎而出的關鍵!
得力於跨領域中頂尖的技術與產業人才,在過往30餘年無人成功整合的孤島數據,方睿團隊僅用了短短數月就有階段性成果,並預計在今年度推出全新的商用地產智慧平台。

「正確、深度的資料整合是絕對必要的。新時代的 AI 要具備差異化競爭力,關鍵仍在於是否擁有足夠且深厚的領域數據。前期這些準備,是值得的投資。」方睿科技技術長郭彥良指出。

方睿科技獨創商用地產智慧平台,以全維度整合破碎資訊,提供企業清晰精準的決策依據,並成為產業資
方睿科技獨創商用地產智慧平台,以全維度整合破碎資訊,提供企業清晰精準的決策依據,並成為產業資訊的連結中心。
圖/ 方睿科技

未來方睿將能透過智慧演算法協助企業解讀市場趨勢、預測價格走向與分析潛在風險,並從專業角度揭示過去不易察覺的關聯與洞見,為使用者提供高度精準且正確的答案。無論是企業需求或專業人士,都能從中獲得莫大助力。

以數據為基礎,方睿也能進一步開發各種領域內專屬的 AI 工具,包含空間規劃、資訊收集,甚至能自動化產出專業報告書。

擴大徵才,同時培養新時代跨領域人才

隨著 AI 新時代到來,每個人都希望將科技與 AI 應用於自身專業。然而,不動產這樣深度的垂直領域,往往缺乏適合的環境。若沒有真正融合科技思維的團隊與文化,就難以培養具備轉型能力的人才。

身為在 AI 原生時代誕生的企業,相較於近年流行的「AI First」,方睿的企業文化反而是「Think First, AI Second」。執行長吳健宇表示:「我們認為在 AI 時代,最關鍵的是『高認知人才』──能理解技術的可能性與侷限,並融合自身專業,讓 AI 發揮最大效能。」

「我們經歷了許多時代,從數位轉型到 AI 轉型。技術固然是產業升級的關鍵,但產業累積的行業知識與深度智慧也是金礦。我們必須結合兩者,才能開創新時代。」吳健宇強調:「我們希望有更多高認知、願意嘗試並接受新技術的產業人士加入,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

方睿科技以Think First AI Second的核心文化打造專業力與科技力兼具 的團隊
方睿科技以Think First AI Second的核心文化打造專業力與科技力兼具的團隊
圖/ 方睿科技

目前,方睿正擴大徵才中。無論是不動產領域的專家,或對 AI 與科技應用懷抱熱情的人才,都誠摯邀請加入團隊,共同打造引領產業轉型的下一個關鍵平台。

方睿科技官網: https://www.funraise.com.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