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首次代幣發行)熱度持續升溫,但ICO顧問公司Satis Group報告指出,去年的ICO活動超過八成都是欺詐。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若以金額來看,在120億美元的ICO總額中,只有11%流向這些詐騙性ICO。
8成ICO活動為詐欺,僅15%成功
報告指出,去年有78%的ICO案被歸類為欺詐,報告採用幾項指標來評判ICO是否為欺詐,包含根本沒打算實現白皮書計畫的專案,以及普遍被區塊鏈社群視為詐騙的專案。
除了這些欺詐型專案,另外有4%的ICO案「失敗」,也就是雖然成功募到資金,但後續並未按照原本計畫進行,比較好的有將資金退還給投資人,但也有例子是直接消失。且有3%的計畫已經「死亡」,意即發行代幣沒有上架任何交易所,並且在ICO成功後至少三個月沒有在Github上更新程式碼。
其中,僅有15%被視為成功案例,也就是順利完成ICO,成功上架交易所並有交易量,也按照ICO白皮書上的計畫進行,在GitHub上的程式碼也持續更新。
而根據企管顧問公司資誠(PwC)與瑞士加密谷協會(Crypto Valley Association)合作發布的報告,有高達56%的ICO根本活不過四個月,大多數ICO之所以失敗,不外乎是因為募資失敗、憑空消失或因法律監管問題消失。
雖然近8成的欺詐率看似很高,但所幸大多數人並未落入ICO陷阱。報告指出,以金額來看,約11%的金額流向欺詐類ICO,且主要來自Pincoin(募得6.6億美元)、Arisebank(募得6億美元)、Savedroid(募得5千萬美元),扣掉這三件ICO活動,欺詐率僅剩0.3%。
上半年ICO募得70億美元,相當於美IPO市場的20%
整體來說,儘管面對監管不確定性和密碼貨幣市場疲弱,ICO市場仍相當熱鬧,今年至今已募得70億美元,接近去年的一半,相當於20%的美國IPO市場。去年12月是ICO活動的高峰,短短一個月內募得超過14億美元。
不過成長速度相較去年底已經趨緩,原因主要包含各國對ICO的監管不確定性,此外,多數ICO採用的區塊鏈平台(如以太坊)即將迎來重大技術更新,也增加發幣的不穩定性,最後則是密碼貨幣市場冷卻,讓投資人興趣下降。
那麼哪些ICO案較獲得青睞呢?報告指出,在這些ICO案中,以數量來看接近一半都屬於代幣(token),但以市值來看,90%都是由密碼貨幣貢獻(cryptocurrency)。代幣和密碼貨幣都是數位資產的一種,兩者的差別在於,密碼貨幣有自己的底層鏈,如比特幣、以太坊,而代幣則是透過其他底層鏈發行,如以太坊的代幣發行標準erc-20,兩者都能透過ICO籌資。
國家監管力度強,ICO活動紛紛轉移
報告也發現,ICO團隊的聚點,隨著部分國家監管力道增強而出現轉移。被視為避稅天堂的開曼群島,今年當地ICO案件從去年的3%大幅成長到50%,一舉躍升到世界第一,而去年排名第一的美國,今年則是從32%下滑到10%。此外,新加坡、英國、瑞士也是ICO專案熱門的地點,至於中國和俄羅斯則是因為政府全面禁止ICO,並未進入排行。
為提醒大家常見的ICO欺詐手法,今年五月,美國證交所(SEC)推出假ICO網站「Howey Test」。
其中用了許多常見的ICO詐騙手法,像是不知所云的白皮書、保證投資報酬率、加上倒數計時器增加緊張感,擁有一群看似經歷豐富的團隊成員,但在社群媒體上卻搜尋不到人等等。而只要點選「購買」,SEC會提醒,購買這類的ICO很有可能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