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之王亞馬遜,到印度做生意也得換腦袋
電商之王亞馬遜,到印度做生意也得換腦袋
2018.08.10 | Amazon

本文摘自《勾引六十億個買家》,大是文化出版

在美國的電商公司中,eBay可說是在網路剛發展的幾年間,最積極擴張國際市場的公司。亞馬遜進入開發中市場的速度相較緩慢,與其擴張到這些高風險的地區,亞馬遜把重心放在美國和其他已開發經濟體系中營運、擴張,像是英國、德國和歐洲其他地區。但是這項策略有代價,它讓eBay 獨自入侵中國市場,雙雙失去絕佳的機會,雖然是輸給阿里巴巴,而不是其他美國競爭者;然而若沒有在全國最大的電商市場中,位居重要地位,就很難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電商公司。顯然亞馬遜還是不想在印度市場犯錯,加重自己的損失。

由於印度法律限制外國直接投資跨國零售業,所以亞馬遜進入印度市場的時間也很晚。但當CEO貝佐斯在2013年採取行動時,是以全力挺進印度市場。

貝佐斯派去營運當地網站的人,是阿米特.阿加瓦爾(Amit Agarwal),一位來自孟買的史丹佛畢業生,自1999年起就在亞馬遜工作。當阿米特初次提出,他對印度亞馬遜的商業計畫時,貝佐斯說那樣不夠。阿米爾說:「他要我們別用電腦工程師的方式去思考,要像牛仔一樣,我們必須行動得非常快速。」

不過,前提是你必須有權力在當地做決策。2006年貝佐斯曾解釋,為什麼美國網路公司在中國會經營得那麼辛苦:「在中國市場的中國管理團隊,只忙著要讓美國的老闆高興,完全沒思考要怎麼讓中國的顧客高興,我們不會再犯這種錯誤。」

聽起來很正確,但是在後續幾年間,亞馬遜似乎還是持續犯同樣的錯誤,他們始終沒能拿下超過1%的中國市占率;但是亞馬遜內部的人,把錯誤單純歸咎於公司投入的金額不足。在印度的亞馬遜領導人發誓,不會再犯這樣的錯。

砸大錢……買不到市場占有率!

亞馬遜是2013年進入印度市場,因此Flipkart和亞馬遜之間的戰爭相當激烈,也常登上新聞。2014年7月,Flipkart宣布它剛得到10億美元的資金可投入市場,隔天亞馬遜就反擊,發表它將投入20億美元到印度市場。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這些數字越漲越高,亞馬遜最近一次宣告投入的金額,已經達到50億美元。

這些西方網路公司證明,金錢買不到市場;要贏得市場,還需要正確的商業模式。在印度,亞馬遜必須調整美國的模式,才能符合印度法令,而印度的法令比中國還嚴格。

好幾年來,亞馬遜以某種走在邊緣的方式經營,透過一個叫做Cloudtail India 的商家販售商品,雖然它曾經警告投資人,早在2014年10月,就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這種聯合銷售的方式,有可能違反當地法令。到了2016年3月,印度終於闡明外國投資電商企業的相關規範。

在新的規範中,印度允許外商獨資企業販售商品給消費者,也可以進行電子商務;但是為了保護當地零售業,它限制外國公司,只能使用市場空間模式,不能買賣存貨;同時也頒布規定,限制單一賣家(例如Cloudtail)販售的商品,最多只能占平臺商品總數的25%。

即使在法令出來之前,亞馬遜一直都比較依賴市場空間模式,而非存貨模式。新法令不是很重大的挑戰,因為在該公司的美國網站中,約有一半的銷售,是透過第三方商家完成的。而印度的新規法令,反倒掩飾了亞馬遜的行為,因為他們強迫亞馬遜專注於一種,我認為在印度是比較有效益的商業模式。

送貨……在美國仰賴FedEx,在印度換摩托車

為了追求更高的網站交易總額(gross merchandise value,以下簡稱GMV)──市場空間模式專用的詞彙,即透過網站銷售的所有商品總額──亞馬遜也加入與Flipkart、Snapdeal爭取零售商註冊的激烈戰爭。到2016年3月為止,亞馬遜已經有40萬名賣家註冊,當中有85,000名(亞馬遜號稱的)活躍賣家,而Flipkart和Snapdeal,則分別達到約三十萬與十萬名賣家。貝佐斯承諾投入50億美元,目的似乎就是要持續拉大這樣的差距。

2016年初,在Flipkart 宣布要調漲費用,並把運送和退貨的成本,轉嫁回賣家身上之後,亞馬遜就說要於2016年6月起,刪減對手機與軟體抽的佣金,而這些商品,占印度所有網路銷售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因為亞馬遜知道很多賣家都不願意花錢,就像Snapdeal學到的一樣,它必須替這些零售商做很多外勤工作,替他們拍產品照片、上產品敘述,然後把他們的商店放上網,甚至還替某些賣家填繳稅的表格;他們還會替賣家處理電話訂單,去賣家那裡取貨,然後包裝在亞馬遜的紙盒中寄出。亞馬遜顯然是希望,一旦這些賣家開始在網路上買賣,就會自己承擔起更多責任。

亞馬遜在印度的運作方式,必須跟美國採取不一樣的形式。在美國,亞馬遜投資超大型倉庫,藉此處理交易事宜;在印度,它建造二十一個大倉庫,橫跨十個邦,儲存空間超過兩百萬平方英尺,其中最大的倉庫位於海德拉巴(Hyderabad,按:印度第四大都市),是占地28萬平方英尺的巨大建築,可以容納兩百萬件商品。在美國貨運方面,亞馬遜仰賴美國郵政、優比速(United Parcel Service,簡稱UPS)、聯邦快遞,還有一些地區性的快遞公司;而在印度,亞馬遜則跟隨Flipkart 的做法,雇用自己的摩托車快遞員,載著包裹穿梭於車陣之中。

亞馬遜甚至還跟當地的吉拉納,就是家庭式小商店的老闆合作,摩托車快遞員可以把包裹送到這些商店。顧客的貨物送達後,當地吉拉納老闆就會打電話要買家來取貨,同時替亞馬遜收款。對吉拉納而言,這是一個讓客人走進商店的好方法。

隨著亞馬遜在印度成長,身為市場上的外國營運商,它的所有動作都必須非常謹慎。在美國,零售商都抗議亞馬遜;到了印度,它一樣必須應付,針對外國投資的濃厚敵意。雖然亞馬遜通過第一關──立法機關已經同意它在印度經營網路平臺,但它還是得在持續成長的過程中,對付各種反對力量。

想要在印度被接納,亞馬遜所能提出的最佳論點,應該就是它為小商家帶來網路交易工具。亞馬遜通常被視為是零售業的巨人,將許多小零售商趕出市場;然而到2016年,亞馬遜販賣的商品中,大約有50%是來自第三方賣家,而在我看來,亞馬遜沒有好好推廣。如果亞馬遜將自己標榜為,一家承襲印度吉拉納精神的企業,提供這些小企業家能在國內與國際上銷售,它就能夠被視為印度小零售商的夥伴,進而被接納,而不會被當成可怕的入侵者、遭到大家排斥。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